陳湘江
(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111)
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聚焦國企改革,人們再度關注混合經濟的概念等有關宏觀經濟描述量。這是面對國企改革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為大力促進國企的體制改革、機制轉換、結構調整而提出的創新。同時,對當前政府支出孤軍奮占,而民間巨量資金億巋然不動的尷尬局面也具有現實意義。因此,我們有必要來研究它。
什么叫混合經濟?從宏觀角度的經濟體制而言,它是與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眾所周知,計劃經濟管得太多,市場經濟存在市場失靈,在此種情況下,混合經濟便應運而生了。所謂混合經濟,即計劃與市場相互協調,法人經濟決策與政府經濟決策相協調,法人目標與社會目標相協調,以實現國民經濟穩定增長與社會福利最大化的一種經濟體制形式。從微觀經濟實體角度而言,混合經濟主要表現為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存,而從企業內部產權關系言,也呈現出共有關系狀態(國有、法人所有、私人所有等)。簡而言之,混合經濟就是計劃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各種經濟主體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能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與社會福利極大化的一種新的經濟體制形式。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將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在基礎上,為順利實現國有經濟的體制及機制轉換,重大戰略結構調整,國有經濟將有步驟地從當前競爭領域中退出來,從而實現國企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進而實現各經濟主體各有分工,各司其責,推動經濟的良性循環。筆者認為,我國國有經濟在現在的基礎上,大體可劃分三步:第一步國有經濟成分在大型企業中有控制力。第二步是國有經濟成分在各行業將有控制力。第三步國有經濟成分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領域中有控制力。國有經濟成分通過上述三步走之后,有序地從當前競爭領域中退出來,完成重大戰略結構調整,從而形成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真正實現國企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進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增長。
筆者之所以認為其發展可能經歷三個階段,由馬斯格雷斯的經濟增長模型來看,在國民經濟的發展的早期,GDP 的增長主要靠政府投資拉動。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針對我國國情,在多種經濟成分同時發展的同時,競爭領域中的各個國企也應盡快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以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及增強責任感,同時也能緩解國企通貨緊縮的壓力。但同時國有成份在各個國企中均應有控制力,以維持GDP 的不斷增長,支撐人們的投資信心,從而不斷拉動民間投資跟進,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該模型認為在國民經濟發展的中期,政府支出主要是對其他投資的補充,不再是競爭領域中的投資主角。因而在第二階段,要求國有成份只在各競爭行業中有控制力,以維持行業的良性競爭和發展,同時也使得各投資主體在競爭中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成長壯大,逐漸成為競爭行業中的主角。進而形成國有成分是其他投資主體的有益補充局面,也為國有成份進一步實現戰略結構調整打下堅定的基礎。該理論認為在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公共產品的生產,由經濟發展初期追求效率目標,逐步轉向追求社會公平,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而這時的GDP 增長主要靠其他投資主體的投資拉動。因此,我國混合經濟體制下,第三階段要求國有成份在事關國計民生的競爭行業及公共產品領域中有所作為,徹底完成戰略結構調整任務,實現機制與體制的轉換,從而形成充滿新的活力,有勃勃生機的經濟新局面。
此外,據不平衡增長理論及梯度增長理論,我國混合經濟的發展大致也應該是三步走。該理論認為各國經濟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增長也是不平衡的,在地域上其分布可能呈現出不同經濟增長梯度,在行業領域中也呈現不同經濟增長梯度。我國由歷史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全國各地發展極不平衡,現也呈現出東中西三個經濟發展梯度。針對上述國情,中西部當前應進一步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的發展,加快西部開發的步伐。東部較發達的地區,應加快國有法人股的上市試點等,可以推動各行各業中關聯效應強的企業,率先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也可以選擇輻射能力強的經濟梯度地區率先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然后由東向西,逐漸推進,完成第一步,在此基礎上以點帶線,通過關聯企業的鏈式反應,實現國有成份在各競爭行業中的控制力。然后由線及面,由行業及于國民經濟總體,實現國民經濟在競爭領域中的有序退出,真正實現國企有所為與有所不為,完成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實現現有體制向混合經濟體制的轉化,從而形成各投資主體相互分工、相互協作的局面,最終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及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在我國國企經歷了一系列改革發展后,當前,由于各區域、各行業的發展不平衡格局內在要求必須進行增長體制與增長方式的轉變。怎樣進一步推進,根據成熟經濟體發展的增長模型與梯度增長理論等分析,我國國企結構調整需分三階段推進。
[1]桁林.“大國有”戰略下國企改革的任務與趨勢—對國企三次改革大潮反思,福建論壇2011(10).
[2]廖添土.國有企業進一步市場化改革的方向調適與路徑選擇[J].浙江學刊.2013(01).
[3]何偉.國企改革歷程的深層次思考,理論探討,201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