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秋
摘 要:全球價值鏈(GVC)作為一種新型理論,是當前經濟研究的一大重要議題,它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企業經濟活動和政府經濟決策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對全球價值鏈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從全球價值鏈的概念形成、治理理論發展和升級理論視角入手,探討全球價值鏈理論的最新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治理;升級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250-02
一、全球價值鏈概念的形成
1985年,哈佛商學院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波特(1985)認為,價值鏈是一個原材料轉換成最終產品并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是一系列完成的活動。波特提出的“價值鏈”是全球價值鏈理論發展的根源,其重在實現價值增值。同期,Kougut (1985)的價值鏈思想對全球價值鏈理論的形成也極為重要,Kougut (1985)認為,“價值增值鏈就是各個環節中各種生產要素(如技術、原料和勞動等)的融合,然后通過擇優組裝,將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形成最終產品,最終通過交易活動和消費等完成價值循環的過程”。Kougut把價值增值鏈從企業層面延伸到了國家和區域層面,強調比較優勢,這對全球價值鏈的形成產生了進一步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大量學者開始將研究的目標轉向全球商品鏈和全球價值鏈。首先,Gereffi (1994)在價值鏈的基礎上提出了全球商品鏈的概念。他認為,全球商品鏈指的是不同企業在產品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營銷推廣和回收處理等活動中開展的合作。此外,Gereffi (1995)還強調,研究全球商品鏈需要注意四點:(1)投入—產出結構;(2)地域性;(3)治理結構;(4)制度框架。Gereffi可以說是全球商品鏈的集大成者,他為商品鏈的研究提供了系統性的分析,也為此后的全球價值鏈的研究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借鑒。
2001年,Sturgeon提出全球價值鏈的概念,認為其指的是某種商品或服務從生產到交貨、消費和服務的一系列過程,并從組織規模、地理分布和生產性主體三個維度對全球價值鏈進行了界定。他認為,從組織規模看,全球價值鏈包含了參與某種產品或服務相關活動的全部主題;從地理分布上來看,全球價值鏈必須具有全球性;從參與主體看,有一體化企業、零售商、領導廠商、供應商等。
筆者認為,全球價值鏈的概念源于價值鏈相關研究的發展,初步形成于全球商品鏈概念的提出,發展于新世紀以來對其研究的日益深入。
二、全球價值鏈治理理論的發展
治理問題是全球價值鏈研究的核心內容。全球價值鏈的治理指的是對價值鏈各部分經濟活動進行協調的過程。早期關于GCC治理的討論集中在參與企業的“授權和權力關系問題”上,根據龍頭企業在生產序列中的不同位置,產生購買商驅動和生產商驅動兩種不同類型的商品鏈(Gereffi,1994)。其中,購買商驅動的商品鏈主要存在于勞動密集的快速消費品行業,如服裝業、制鞋業和玩具業(Gereffi,1994),其龍頭企業往往不直接從事生產,而是占據設計、營銷和零售領域。而生產商驅動型商品鏈則以資本密集的耐用品行業為代表,如汽車和飛機,這些生產鏈中的龍頭企業是大型生產企業,也是重要的經濟主體,他們不僅處在收入鏈的頂端,還擁有操控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應、分銷與零售的能力(Gereffi,1999)。這一治理理論對龍頭制造企業和非制造企業,或者說“購買企業”與企業組織的商品鏈治理進行了區分,這有助于解釋南方特別是東亞地區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崛起(Gereffi,1999)。
在Gereffi的兩分法中,價值鏈中的權力關系是不對稱的,可Humphrey并不這么認為。Humphrey和Schmitz(2001)認為,價值鏈中的權力關系既有不對稱的情況,同時也存在平等的關系。因此,他將價值鏈的治理模式分為了四種類型:市場型、網絡型、準層級型和層級型。其中,市場型模式參與方都沒有絕對的控制權,以價格為主導;網絡型模式需要參與方的協調合作,這種價值鏈沒有主次之分;準層級型模式和層級型模式則存在權力的不對稱,且后者的不對稱性要比前者嚴重得多。
Sturgeon (2002)則在其原來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國別模型:日本模型、德國模型、意大利模型和美國模型。這些模型被歸到三大類別中:領導型(日本)、關系型(德國和意大利)、模塊型(美國)。其中,領導型治理模式中供應商對龍頭企業的依賴程度很高,它們之間的權力關系存在嚴重的不對稱;關系型治理模式則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模塊型治理模式中參與者之間的依賴程度是最低的,雙方的契約關系也是最不穩定的。
Gereffi等(2005)通過整合,抽象歸納出五種典型的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這也是現在研究中運用最為普遍的一種價值鏈治理模式分類法。他們按照鏈中主體之間的協調和力量不對稱程度從低到高依次為市場型、模塊型、關系型、領導型和層級型。并用交易的復雜性、交易的標準化能力和交易關系中供應商的能力三個變量對五種治理模式加以解釋。
三、全球價值鏈的升級問題
治理模式的不同會對企業的升級產生不同影響。正因為如此,中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從研究范圍上來看,集群、行業和國家層面上的研究較多,而企業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從地域上來看,現今關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研究相對較多。
整體來看,全球價值鏈的相關研究都會對升級的制約因素加以探討。在購買商驅動型商品鏈中,Kaplinsky和Morris (2001)認為,“價值鏈上有一些關鍵人物,他們負責企業間的勞動分工以及升級活動的特定參與能力”;Humphrey和Schmitz(2001)則認為“買家并不總是支持升級”;Schmitz和Knorringa(2000)在探討全球價值鏈領導者和升級之間的關系時指出,“買方通常會掌握市場營銷和設計部分的核心競爭力”。Bazan和Navas- Aleman(2004)以及 Navas-Aleman (2006)在研究巴西西諾斯谷的鞋業集群時指出,“買家是價值鏈真正的領導者,他們對中間商、地方生產商以及經常輸入產品的供應商進行控制”,同時,他們還提到,“買家不會在高附加值活動如設計、品牌、營銷和價值鏈協調上進行知識共享”。
當然,也有一些研究提到了全球領導者向地方生產商轉移知識和信息從而促進當地企業升級的方式。Poon (2004)在其關于臺灣IT產業的研究中指出,“臺灣供應商通過接收技術轉移和知識擴散(通過為網絡旗艦店扮演OEM/OBM的角色)逐步升級其技術能力”。Gereffi等(2005)在他關于亞洲各國的研究中也設想了類似的擴散模式。Schmitz (2004)則強調,升級“要求當地企業自身在人員、組織和設備上的不斷投資”。隨后,Kishimoto (2004)在其關于臺灣個人電腦價值鏈升級的實證研究中明確指出了跨國公司在提升企業能力中提供技術和管理援助的作用。此外,還有一些研究強調了國內市場的學習和行業協會以及技工學校在提升技能和更廣泛的地方技能上的作用(Meyer-Stamer et al.,2004;Patel-Campillo,2011)。
國內關于全球價值鏈升級的研究貢獻較大的有宏基電腦創辦人施振榮提出的微笑曲線,他比較清晰地闡釋出全球價值鏈個環節中的高附加值環節和低附加值環節,為企業選擇嵌入提供了借鑒。劉月(2009)從產業分工的角度對中國制造業產業集群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產業升級的相關對策。趙海婷和彭燕(2011)用價值鏈理論分析了金融危機后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并提出了適合小企業集群升級的對策。
四、結語
本文對全球價值鏈的概念發展、治理模式理論和相關的升級理論進行了相關探析。但這只是簡單的回顧,在今后關于全球價值鏈的研究中,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全球價值鏈的治理中,要注意區分南北供應商之間的差距;其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南方國家對全球價值鏈的滲透不可避免,因此,全球價值鏈的各個環節應注重戰略選擇和競爭力的提升。最后,將發展中國家的低收入消費者納入全球價值鏈,是完善全球價值鏈的又一重大議題。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 Gereffi,G.,Humphrey,J.& Sturgeon,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
12:78-104.
[3] H.Schmitz (Ed.).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G].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4:110-139.
[4] 劉月.全球價值鏈分工對中國制造業的啟示[J].市場透視,2009,(18):15-17.
[5] 趙海婷,彭艷.后危機時代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升級研究[J].企業戰略,2011,(12):19-22.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