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雯婷
摘 要:國際避稅是各國稅收征管工作中面臨的一個國際性問題,必須實時關注這一領域的新動向,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維護公平的市場經濟秩序,促進對外經濟的健康發展。通過對國際避稅行為的表現形式及其存在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探討加強國際反避稅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國際避稅;表現形式;存在問題;反避稅措施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6-0129-02
在全球經濟遲緩復蘇的大背景下,隨著各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資本、商品和勞務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加速活動,打擊由于各國法律上的一些漏洞而發生的避稅行為,再一次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總部位于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宣布,中國于2013年8月27日簽署《稅收事務行政互助多邊公約》,這標志著中國正式加入全球共同打擊逃稅避稅的行列。如何正確認識國際避稅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反避稅措施,是各國在國際貿易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一、國際避稅行為的性質
國際避稅一般認為是跨國納稅人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際稅法和國際稅收協定的差別、漏洞、特例和缺陷,規避或減輕其總納稅義務的行為。對于國際避稅行為的性質,國內外學者主要存在三種不同看法:一是認為行為合法,其理由是避稅只利用法律沒有覆蓋到的調整范圍,納稅人利用了法律漏洞,但沒有違反法律規定。二是認為行為違法,因為納稅人主觀上故意減少納稅行為,即表面沒有觸犯法律規定,實際損害國家經濟利益。三是認為行為中性,其理由是納稅人采用合法的國際避稅方式,其行為不具有欺詐性,但國際避稅損害國家財產,破壞稅負公平。目前對于國際避稅行為的性質仍然沒有統一判定,但從其本質上來看,可以定義為是一種金融違法行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國際避稅行為的動機方面,納稅人想盡各種辦法,以求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與偷稅漏稅行為的動機相同。其次,在國際避稅行為產生的客觀效果方面,避稅行為損害國家的稅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導致國際資本不正常流動,影響國家外匯收支平衡。
二、國際避稅常見的表現形式
1.自然人利用居所的變遷避稅。這是自然人常用的一類避稅形式,納稅人通常利用居所的真實遷出、虛假遷出、部分遷出、臨時遷出等方式來進行避稅。一些納稅人為了逃避原居國的稅收,把居所遷往低稅國或避稅港。跨國納稅人通過成為低稅國或避稅港的臨時居住者,享受居住國稅收方面特別優惠。一般來說,當位于高稅國的納稅人發現低稅國的稅負較輕時,便通過跨境遷移,或者在一國境內避免成為該國居民,以改變相關國家的稅收管轄權,從而達到避稅目的。
2.跨國企業濫用國際稅收協定避稅。國際稅收協定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權國家為解決國際雙重征稅問題和調整國家間稅收利益分配關系,本著協商對等的原則,經由政府談判所簽訂的一種書面協議。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為了吸引外商投資和先進技術,各國制定了許多稅收優惠政策和措施。濫用國際稅收協定進行避稅就是本無資格享受某一特定的稅收協定優惠待遇的非締約國納稅人,利用在協定的締約國境內設立一個具有該國居民身份的低股權控股公司等方式,間接地享受稅收協定提供的優惠待遇。隨著世界貿易不斷增長,各國在經濟上聯系更加緊密,同時國家間相互簽訂稅收協定的數量也不斷增多,這使跨國納稅人濫用稅收協定進行國際避稅的現象日益突出。
3.跨國企業通過轉讓定價避稅。轉讓定價是指關聯企業之間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等時制定的價格。國際稅收領域所涉及的轉讓價格,專指關聯企業之間在交易時人為確定的價格。通過轉讓定價避稅,是跨國企業常用的避稅形式,一般表現為:高稅國企業向其低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低價;低稅國企業向其高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高價。這樣,將本屬于高稅國公司的所得轉移給低稅國或避稅港的公司,從而達到最大限度減輕其稅負的目的。
4.跨國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避稅。電子商務是指采用數字化電子方式進行商務數據交換和開展商務業務的一種活動。隨著國際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漸成為有形交易的一種替代形式,使交易雙方越過地理界線直接進行無縫的電子交易??鐕娮由虅帐箛H稅收中傳統的居民、常設機構、屬地管轄權等概念難以確定,影響國際稅收管轄權的行使而造成國際避稅。電子商務的迅速融入雖然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增大了國際避稅的可能性,使得世界各國政府反避稅難度增加。
三、國際避稅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相關反避稅法律、法規不完善。中國目前反避稅活動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的相關條款,這些條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防范了外商企業的避稅行為。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避稅問題,中國現行的反國際避稅法律法規還過于簡單,過分強調原則,缺乏系統性、可操作性和權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不足:(1)只限于成文的法律規定,缺乏調整各種實際內容和方法的法定范例,對可比性問題分析不詳細。(2)關于勞務和無形資產的立法不完善。(3)在稅收優惠、稅前扣除等政策上,對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相比偏松。(4)中國規定在進行轉移定價調查審計時,企業才需要提供相應的文件資料。這不僅降低了調查審計的效率,也為納稅人不及時提交相應資料提供了借口。(5)對關聯企業的認定存在瑕疵。
2.無法及時掌握國際市場信息。防范跨國公司國際避稅,關鍵是要掌握國際市場上各種產品價格、成本等信息資料,但目前外商基本上壟斷其企業的購銷大權,且都通過其關聯公司進行。稅務部門由于信息渠道不夠暢通,不能及時掌握國際市場的價格資料,因而難以及時發現外資企業在與關聯企業的業務往來中存在的問題,致使反避稅工作困難重重,難以順利進行。
3.稅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普遍不高。國際反避稅工作具有程序復雜、內容廣泛、調整有風險的特點,這要求在反避稅調查審計及與外商談判過程中,需要素質較高和經驗豐富并懂國際經貿、稅法、財務會計及計算機、外語水平較高的人員。而中國由于反避稅工作起步晚,所以稅務部門對國際市場行情缺乏了解,稅務人員缺乏豐富的反避稅經驗和較強的外語能力。反國際避稅要對付的主要是來中國投資的外商,大部分是跨國經營者,他們有豐富的避稅經驗,還有專門研究中國法律的行家為其出謀劃策。這些都給反避稅工作帶來了困難,也使我們的稅務人員產生畏難思想,反避稅的信心不足。endprint
四、加強國際反避稅的措施
1.建立和健全稅收法律法規。避稅產生的客觀原因在于稅制本身的缺陷,為了有效地控制國際避稅,中國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反避稅條款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稅收法律法規,堵塞現行稅法的漏洞。第一,制定反避稅專門條款并規定跨國納稅的稅務申報義務、調查舉證義務;第二,取消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收差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建立起一個較為科學和完善的稅收優惠制度;第三,完善增值稅進口征稅制度,取消增值稅起征環節和中間環節的稅收優惠措施;第四,通過立法加以明確對避稅的定義、避稅行為的認定、反避稅法規的適應范圍、對納稅人避稅是否要加以處罰和如何進行處罰等等;第五,注意適時開征社會保險稅、遺產稅和贈與稅等稅種,避免跨國納稅人利用中國在這方面的缺陷進行避稅;第六,限制居民的財政性移居活動;第七,完善公司法、企業法、會計法等相關法規中對企業設立、營運的監管措施。所有這些條款的制定與完善,都是致力于建立一個符合國際規范且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和政策環境。
2.積極開展國際間反避稅合作。面對跨國公司的全球性避稅,只靠一國單方面努力顯然不夠,因此,中國政府要同其他國家的政府開展雙邊乃至多邊的廣泛國際合作,組成反國際避稅同盟,協同行動,共同打擊國際避稅活動。開展國際間反避稅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減少政府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減少反避稅調查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稅收情報交流,跨國公司的反國際避稅通常涉及國外關聯企業,稅務部門不可能跨越國境調查取證,通過國際合作,可以請求對方稅務局幫助調查,提供資料。要有效地制止國際避稅并收到預期效果,就需要有關的國際經濟組織和世界各國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強征收管理的國際協作,加大國際間反避稅合作力度,研究制定相關的國際規范,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
3.提高稅務征管人員的素質。當今一些大型跨國公司具有豐富的避稅逃稅經驗,即使有再具體完善的反避稅措施,也難以遏制,必須有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稅務人員才能貫徹執行。所以,稅務人員的素質是提高征管水平,防范避稅現象發生的重要條件。中國要盡快培養一支業務素質過硬的稅收隊伍,做好如下幾方面:一是提高稅務人員對反避稅工作的認識;二是提高招收稅務人員的標準,嚴把稅務人員質量關;三是對增加人員和現有人員實行定期培訓,開設特別課程,探討反避稅的策略等,提高相關的業務水平,使稅務人員不僅熟悉稅法,也通曉財務、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四是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增強對稅務人員的激勵。五是提高稅務干部的政治素質和專業技能,針對經營者的各種避稅方法,培養反國際避稅的骨干人才和力量。
4.改善國際投資環境。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因素,從中國國情為根本出發點,借鑒國際經驗,遵循國際慣例,來改善投資環境,有利于提高反國際避稅工作的效率。首先,完善社會信用管理體系,建立一套納稅人信用評定制度和方法,在全社會營造一種誠信經營、誠信納稅的良好氛圍;其次明確地方政府職能的同時加強國內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合作;最后,建立一個健全的約束和防范機制,杜絕不良的社會性經營行為,這要求金融、保險、工商、海關、外貿等管理部門以及注冊會計師、審計事務所等要有相互配套的管理法規和辦法,通力協作,共同戰斗。 通過幾個方面來改善國際投資環境,給外商投資者穩定的政局、靈活的經濟體制,以達到吸引外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吳德昌.法律規避視角下的國際避稅及防范對策[J].科技廣場,2007,(2).
[2] 袁紅.目前中國政府反國際避稅實踐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J].經濟師,2006,(2).
[3] 楊惠芳.電子商務引發的國際避稅問題及中國的反避稅措施[J].經濟研究,2004,(12).
[4] 付伯穎.反國際避稅與協調投資環境問題研究[J].地方財政研究,2007,(4).
[5] 方挺.永恒的話題——國際避稅與反避稅措施[J].商場現代化,2006,(11).
[責任編輯 陳鳳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