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荔,何政偉,胡 祎,胡 濱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成都 610059)
龍缸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特征及景觀評價
張曉荔,何政偉,胡 祎,胡 濱
(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成都 610059)
龍缸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類型豐富,特征典型,研究觀賞價值大。地質遺跡以喀斯特地貌和構造遺跡為主,三疊系灰巖、侏羅系紅色碎屑巖是公園主要的成景地層,華鎣山大斷裂和七曜山大斷裂是影響園區地質遺跡發育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了地質遺跡景觀評價標準的分級原則,對于正確認識龍缸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現狀,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地質遺跡;景觀評價;地質公園;龍缸
缸國家地質公園,憑借其優美的地質生態環境和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及不可再生的稀世遺跡,成功地推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并實現地質遺跡的保護。本人經過野外考察證實公園的地質遺跡景觀資源優勢明顯,保護和開發潛力大,外部發展條件良好,為了更好地開發和保護園區的地質遺跡資源,該文對園區地質遺跡形成的地質、地理背景、地質遺跡特征進行了相關分析,參照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進行了景觀分級。
1.1 交通概況
重慶云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重慶市、云陽縣境東南隅。西起泥溪鄉東南的龍窟峽,東至石筍河右岸500m,南自重慶市與湖北省利川市的交界處,北止于黃陵峽出口,南北最長約37km,東西最寬約19km,地理坐標:東經108°49′~109°04′,北緯30°30′~30°54′,園區總面積211.66km2,已達到大型規模,依據地質遺跡特征及分布將公園劃分為龍缸-石筍河園區、南三峽園區、黃陵峽園區。
1.2 氣候
公園地處長江南岸,為季風環流影響區,氣侯溫和,雨量充沛,春旱,夏熱,秋、冬多綿雨,日照少,濕度大,多云霧,但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月最冷,一般為4℃~7℃;7、8月最熱,一般為30℃~32℃,每年的4~5月和9~10月為連綿的陰雨季節。降雨量的年內分配呈雙峰型,冬季,東南隅的七曜山成為內陸干冷氣團的迎風面,受其控制,降水稀少;夏季則受東南和西南季風暖溫氣團的影響,降水較多。
1.3 水文特征
流經公園的河流有泥溪河及長灘河(石筍河),它們均為長江南岸的一級支流水系,流域面積均大于1000km2,自南向北流動,境內流程均大于40km。
磨刀溪發源于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北的杉樹坪終南山西坡,境內落差達293m。流域面積3196km2,多年平均流量42.8m3/s,平均縱比降2.8‰,可通行載機動船。而長灘河發源于湖北省利川市南坪鎮青崗林,干流全長93.7km,流域面積1766km2,境內落差達530m(湖北利川雙河口—故陵橋亭)。其上游流經區以石灰巖為主,多巖溶水,因而清澈透明,沿途既有峭壁千仞的懸崖,又有成片良田,稻菽重重的山間平壩。
公園內巖溶發育,暗河水系眾多,其徑流量可達地表徑流的16.4%。水位暴漲暴落是山區河流普遍的水文特征,長灘河與泥溪河自然也不例外。在長灘河上游石筍河內有高達十余米的多年平均洪痕,清晰地呈現于石筍河峽谷兩岸。
2.1 地層巖石
公園內出露地層為中生界三疊系、侏羅系與新生界第四系。三疊系是公園內出露的主要地層,下統嘉陵江組地層為一套淺海-瀉湖相碳酸鹽巖沉積物,厚533~1041m,巖性及厚度的變化較大,分布面積廣。通常構成背斜的核部,為主要的成景巖性地層[1]。中統巴東組為淺海相碎屑巖及泥質灰巖,局部夾石膏及含銅砂巖;上統須家河組為內陸湖相碎屑巖并產煤。公園內侏羅系分布廣泛,主要為下統和中統構成向斜的核部,或背斜的翼部,為內陸河湖相紅色碎屑巖建造,總厚度可達4191m(褶皺后的厚度)。第四系地層為河流沖洪積,洞穴堆積和殘坡積三類。
2.2 地質構造
本區地處北東—南西向構造帶,北緣與北西向的大巴山弧形構造斜接、重接復合。為印支—喜馬拉雅期運動形成的薄皮構造[4]的一部分。主要表現為寬平的箱(屜)形向斜和尖峭而狹窄的背斜形成的隔檔式構造,同時由于重力及地應力作用始終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因而層間錯動、層間滑動及褶曲翼部地層增厚的現象普遍存在,而在背斜軸部,由于應力集中則容易形成一些規模不等的節理裂隙或壓扭性斷裂。
公園位于華鎣山大斷裂[2]與七曜山大斷裂之間的褶皺帶部位,即川東平行嶺谷區的東南隅,燕山期前各構造層均為整合及假整合接觸,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明顯的升降運動;燕山晚期褶皺構造顯著,上白堊統與下伏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構造形式[3]以褶皺變形為主,(圖1)(摘自重慶云陽龍缸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有修改)。自北至南,主要的褶皺構造有:萬州復向斜、黃陵峽背斜、泥溪向斜、老龍口背斜、耀靈向斜和七曜山背斜。斷裂構造有黃陵峽斷裂,分南北兩條,近東西向平行排列,分別于“萬卷詩書”景點兩側,斷裂面相向,具斷壘性質。斷裂西起于沙灣兩側的巴東組地層,向東延至東圖邊以外,區內延伸長度大于8km。兩條斷裂在黃陵峽收斂而向兩端撒開,呈“束”狀。

圖1 重慶云陽龍缸地質公園構造綱要圖(摘自重慶云陽龍缸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有修改)
3.1 地質遺跡特征
龍缸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類型豐富,其中以巖溶地貌景觀[5]和流水地貌景觀[6]是最重要的基本景觀類型。龍缸巖溶天坑和石筍河峽谷與南三峽和大安洞構成了公園內重要的導向型景觀。
(1)龍缸巖溶天坑最長直徑350m、最短直徑170m,深550m,天坑內壁如削,壁縫松柏橫臥,古藤倒垂,坑底四季吐翠,呈橢圓形天坑。因形為一個天然大石缸,而得名龍缸,被譽為“天下第一缸”(圖2)。
(2)大安洞:全長3000m,洞中套洞,九洞相連,各洞奇觀有倒掛金猴、迎客柱、定海神針、石筍會展等。
(3)黃陵峽:全長16.8km,黃牛峽白浪穿空、險灘密布;黃金峽千峰競秀、石筍摩天;黃連峽崖高絕壁、溶洞連連;黃嶺峽怪石嶙峋、林密花香。

圖2 龍缸巖溶天坑
(4)南三峽:景區面積15km2,由龍窟峽、火山峽、藏龍峽三峽組成。其中龍窟峽谷幽、巖壁嶙峋,飛泉漣漣;火山峽山險、擎天絕壁,古藤倒懸,壯如火山;藏龍峽以洞奇、霧秘、林靜為特點,大小龍洞,如云如海,神秘莫測,如臨仙境,獸嚎鳥鳴。
3.2 地質遺跡景觀綜合評價
(1)地質遺跡景觀等級劃分
為使評價結果更有利于進行區域之間比較及更好的反應資源等級,參照國家標準?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GB/T18972-2003)擬定旅游資源等級劃分標準,將地質遺跡分為5級,滿分為100分。Ⅴ級旅游資源得分是100~90分;Ⅳ級旅游資源得分是89~75分;Ⅲ級旅游資源得分是74~60分;Ⅱ級旅游資源得分是59~45分;Ⅰ級旅游資源是44~30分(表1)。此外還有未獲等級的旅游資源,得分≤29分,本次暫不評價。其中:五級旅游資源稱為“特品級旅游資源”;四級、三級旅游資源被通稱為“優良級旅游資源”;二級、一級旅游資源被通稱為“普通級旅游資源”。
(2)景點級別
評價項目和評價因子用量值表示。資源要素價值和資源影響力總分值為100分,其中:
“資源要素價值”為85分,分配如下:“觀賞游憩使用價值”30分、“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25分、“珍稀或奇特程度”15分、“規模、豐度與幾率”10分、“完整性”5分。
“資源影響力”為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響力”10分、“適游期或使用范圍”5分

表1 公園各園區內主要景點評價表
地質遺跡是地質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地球演化過程中地球內部地質作用形成、發展并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7]。人類對地質遺跡資源的利用是通過對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過程實現的。地質遺跡保護是自然保護的重要內容。對公園地質遺跡特征及成因進行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對地質遺跡進行合理的開發和科學的保護[8]。
重慶龍缸國家地質公園具有豐富的地質遺跡資源,地質遺跡分級明顯。旅游開發要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注重保護地質遺跡及自然生態環境,完善地質遺跡保護的法律制度。同時要與國外其他地質遺跡保護區加強聯系,吸取國外成功的管理理念,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1]李小琴,盧志明.劍門關地質公園地質遺跡景觀保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10月第14卷第5 期
[2]曹 俊,彭 東.四川華鎣山構造巖溶地質公園地質景觀與成因探討[J].四川地質學報,2004年6月第24 卷第2 期.
[3]Vasiliki Mouslopoulou.Fault-slip accumulation in an active rift over thousands to millions of years and the importance of paleoearthquake sampling.[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2011,36.
[4]Scott A. Whattam.Arc-continent collisional orogenesis in the SW Pacific and the nature, source and correlation of emplaced ophiolitic nappe components.[J]. LITHOS,2008,113(1).
[5]秦萬成 重慶附近地區的巖溶地貌. 西南師范學院學報[J],1982年,第一期.
[6]沈中超,沈軍輝,王蘭生等.格薩拉地質遺跡景觀資源分布特征及開發前景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 2006年12 月第13 卷第6 期.
[7]李曉琴,覃建雄,殷繼成.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的保護[J].山地學報, 2004, 22( 1):12~16.
[8]覃建雄, 李曉琴.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M]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006.
Evaluation on the Geological Relics Characteristics and Landscapes in Longgang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ZHANG Xiaoli, HE Zhengwei, HU Yi, HU Bin
(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 of CDUT, Chengdu 610059)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geological type of Longgang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is rich and is of great viewing value of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type of the geological relics are karst landform and tectonic landform. Longgang Karst Tiankeng, Da’an Hole, Huangling Gorge, Wanjuanshishu, Stalagmite River Canyon, Canglong Gorge, Volcano Gorge, Longku Gorge are the main geological relics in the park.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Triassic limestone and the Jurassic red scraps are the main landscape formation of the park while the Huaying Mount Dislocation and the Qiyao Mount Disloc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geological relics. This paper not only provide a classif cation principles standard, but als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on better knowing of Longgang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relics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karst landform..
Geological relics; Landscape evaluation;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 Longgang
X82
A
1007-1903(2014)01-0026-04
國家自然基金(40972225)、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095122110003)聯合資助。
張曉荔(1988- ),女,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旅游資源評價、地質工程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