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彭博通訊社4月9日報道,原題:義烏店員打盹,折射中國出口低迷 2008年時在中國的貿易中心義烏,孫秋良(音)的公司賣掉約160萬美元的手電筒。今年,生意幾乎為零。孫是家族企業利源電筒公司的銷售經理。他說:“店里有時手機一個月都不響。以前生意好時每天都有一兩筆訂單。”義烏是從發帶到手鐲等各種廉價商品的出口中心。這個東部城市的小企業主們如今都處在與孫一樣的困境。 花旗集團駐香港的資深中國經濟學家丁爽說:“那些地方若繼續生產低端產品,不會有前途。他們必須改變產品,向價值鏈上方攀升,這在更廣泛意義上也適用于整個中國。” 義烏國際商貿城——650個足球場那么大的5層市場——最近的一個營業日,店主們正在玩電游、看報紙,甚至伏桌大睡。買家稀少反映出成本上升和競爭力喪失的現狀,盡管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下降約2.3%。 經濟減速危及今年7.5%的增長目標。這種情況下,上周中國提出投資建設鐵路和廉租房及減免稅以支持經濟的措施。中國今年的外貿增長目標也為7.5%,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18.1%,創下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降幅。世界頭號貿易大國的低成本優勢正不斷遭到侵蝕,因素包括工資水平10年中上升2倍、2005年7月以后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約33%及2012年勞動人口開始減少。 孫秋良說,人民幣貶值帶來“一線希望”,但在陳振彥(音)的塑膠工藝制品公司,這還不足以促進銷量。陳說:“市場形勢不好,消費狀況也不好。” 荷蘭商人魯本認為,在產品質量、服務和價值方面,中國仍勝過更低廉的競爭對手,包括印度,“中國在對質量的理解方面更先進。而在印度,必須從零開始。” 根據世貿數據,中國占全球進口的比重持續增加,去年前三季度升至12.9%。如今,中國在發達國家市場遭遇的出口下滑,得到了在新興經濟體更快增長的彌補。但這種情況可能不會持久。陳表示,來自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銷量增加通常只能持續三四年。他曾向巴基斯坦大量出口,但后來巴本土制造商生產出更便宜的產品,“我們以前說義烏有便宜貨,但如今義烏沒那么便宜了。” ▲(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