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蒙古國特派記者 楊 濤 近一段時期,蒙古各大媒體紛紛就蒙古經濟是否陷入困境,向政府官員和研究機構進行質詢。其結論是,一方面,國際原材料價格下降,特別是作為蒙古經濟命脈的煤炭和銅的國際價格下滑,對蒙古經濟造成直接沖擊,另一方面,蒙政府先前執行的經濟政策失誤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消除,雖然政策進行了調整,但并沒有增加投資者信心。而中國作為蒙古最大貿易伙伴和投資國,因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對蒙古的煤炭和銅等原材料需求下降,對蒙經濟產生一定影響。蒙古國內最大的反對黨對現政府的經濟政策失誤進行了批判,并要求政府下臺,這使得陷入困境的蒙古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蒙古老百姓的生活因經濟困境感受到明顯變化。由于外國投資減少,出口收入下降,蒙古財政入不敷出,一些允諾百姓的錢發不下來。現在老百姓做著“扎緊腰帶過日子”的心理準備。烏蘭巴托的第3和第4區,是蒙古主要的商業區,能在此擁有一個柜臺是許多商戶的最大愿望。然而,隨著零售收入的急劇下降,商家開始紛紛出租或出售柜臺。一名商家洪果爾前不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以前她每月來中國進兩次貨,原準備在三八婦女節能再火一把,但沒料到,現在連一半的貨都沒有賣掉,全壓在手里。現在問價的人多,真正購買的人少。“那仁扎哈”是蒙古最大的批發市場,品種齊全,價格低廉。一名賣牛仔褲的小伙子對記者說,雖然在極力促銷,但銷售收入不及去年一半。據蒙古人民黨副主席介紹,2013年蒙全國注冊的企業有99603家,其中44681家,即44.8%的企業停工。新登記的失業人數增加78%,企業裁員還在繼續。米、面、蛋和糖的價格一路上升,老百姓的購買力嚴重不足。 事實上,蒙擁有豐厚的礦產家底,就像一個巨大的聚寶盆,礦產業占蒙古GDP總量的20%,占預算收入的40%,占投資的85%,占出口總額的90%。近年來,得益于蒙政府提出的礦業興國發展戰略,蒙古經濟逐漸步入快車道。2012年蒙古人均GDP超過3500美元,已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而由于全球經濟對于資源需求愈發強烈,擁有著豐富礦產資源的蒙古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但蒙古經濟整體上存在行業單一,總量較小,對外依存度高的缺陷。由于近來國際市場價格下跌、中國需求放緩以及其他煤炭大國的產品競爭,蒙古較為依賴的焦煤出口受到巨大沖擊,出口創匯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蒙古政府于2012年5月17日頒布實施《外國投資戰略領域協調法》,將采礦、銀行和金融業、媒體和通信三大行業納入國家戰略領域,嚴重挫傷包括中國投資者在內的所有國外投資者的積極性。在此背景下,外國對該國礦業直接投資在2012年銳減,投資額為18.65億美元,同比下降45.68%,同時連鎖引發國家外匯儲備下降和本國貨幣貶值等后果。嚴峻經濟形勢和政府松弛的預算紀律則造成財政赤字大幅上升。目前蒙國家公共債務已漲至GDP的55%,且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蒙政府近年來一直在努力促進國民經濟由“單色經濟”轉變為“彩色經濟”(從單一依賴礦業的經濟體轉變為擁有多個支柱產業的經濟體),并將發展礦產、畜牧業和旅游作為經濟三大支柱。根據其《2007-2021年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第一階段(2007-2015年),蒙古將通過加快開采礦產資源帶動經濟發展,同時大力發展旅游業。第二階段(2015-2021年),蒙古將從主要開采自然資源轉向礦產資源成品加工業,發展高科技和現代化工業。同時,繼續保持傳統的畜牧業國家地位,將蒙古打造成“礦產、旅游、牧業”三位一體的經濟模式。其實,除國際因素外,蒙古經濟若想發展,還是要在政策制定和心態調整上下力氣。蒙政府推行的“外交政策經濟化”策略,為提高國際地位和擴大市場做出不小貢獻,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將經濟合作政治化的傾向,特別是對中國的經濟防范。亞洲開發銀行在近期報告中稱,蒙經濟發展依然脆弱,預測2014年經濟增速為9.5%,2015年為10%。看來,蒙古想擺脫經濟困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環球時報2014-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