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欣彤
摘 要:時至21世紀,全球經濟正快步從工業經濟邁向服務經濟,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比重迅速增大。現代服務業在我國快速發展,但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需要我國結合國外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成功經驗,如利用稅收政策的組合作用、鼓勵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發展、促進服務業集群發展、調整區域協調發展等,來促進現代服務業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政策經驗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107-02
界定現代服務業,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種角度入手。狹義的現代服務業是指那些與傳統服務業相對的新型服務業,是技術、人力資本含量和附加值相對較高的新興服務產業。本文指的是廣義現代服務業,不僅包含狹義的內涵界定,還包括那些由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而來的產業。稅收政策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影響,而這種直接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定稅收政策的能力。因此,借鑒國際間發展現代服務業制定的稅收政策成功經驗,可促進現代服務業更好發展。
一、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的國際比較
(一)美國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
1.制訂促進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稅收政策。美國一直以來都很注重發展區域產業鏈,這使得現代服務業可保持較大增速。為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美國在制定稅收政策時重視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銷售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的協調配合。
2.制訂以稅收優惠政策為主的商業振興計劃。美國對現代服務業實施大力度的稅收優惠政策,比如政府規定現代服務業發生的營業虧損可向前結轉2年,若仍有剩余還可向后結轉20年。這種規定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抵消產業的經營風險。
3.制定鼓勵風險投資基金發展的稅收政策。缺乏資金是新興現代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之一,為了將更多的資金引入現代服務業,政府規定減免風險投資收益的60%稅收等稅收優惠政策。
4.制定鼓勵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發展的稅收政策。美國政府制定了諸多鼓勵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包括:第一,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在進行基礎性、公益性科研活動中,得到的收益減免所得稅。第二,為解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在籌集資金方面的困難,規定若其發行債券額度少于15億美元,對購買者免征利息稅。第三,向其捐款的個人或單位可免征部分所得稅。
5.制定促進現代服務企業研究開發的稅收政策?;谥R、技術對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政策以鼓勵各產業重視研究開發。如:納稅人可將研究開發支出作為當前費用而不是資本性支出,這樣該支出就可在稅前扣除;對大于3年平均水平的研究開發支出增額進行25%的稅收抵免。
6.制定促進現代服務業在區域間協調發展的稅收政策。美國經濟雖然相對發達,但區域間仍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在構建聯邦稅制的同時還設立了針對各州的分層級稅制模式,和不同的稅收政策,從而協調區域發展。
(二)歐盟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
如今,歐盟已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服務經濟體。取得這樣的成果,是因為各成員國都很重視利用稅收政策,調整現代服務業的稅負,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F以英國為例,列舉相關稅收政策。
1.制定促進信息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為使信息服務業獲得更多發展所需的資金,政府規定對投資于信息服務業的企業減免公司所得稅和增值稅,同時也制定了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流入信息服務業。
2.制定促進金融業發展的稅收政策。在促進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中,起到明顯成效的政策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終結了對資本和外匯的管制工作,這就使得大量外資流入本國,必然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第二,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降低金融服務業的納稅額度。
3.制定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是英國經濟結構得以轉型的重要條件,規定降低所得稅稅率,包括把本來33%的個人所得稅稅率降至20%,以及將公司所得稅稅率從52%降至30%。
4.建立較為完善的服務貿易稅收制度。由于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以及貿易活動日趨復雜,這使得稅收制度的漏洞逐漸顯現,所以政府不得不對服務貿易的稅收政策體系加以完善,以推動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三)新加坡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
1.制定促進新興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由于新興現代服務業是符合新加坡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帶動本國經濟發展的特征,所以新興現代服務業一直很受政府重視。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政策鼓勵其發展,包括對符合條件的現代服務產業給予較長免稅期,以及降低所得稅等優惠政策。
2.制定促進擴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擴展現代服務業是指那些正在擴大規模和業務的現代服務業,政府對這種現代服務業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如政府規定擴展現代服務業可享受為期5年的免稅期。
3.制定促進金融業發展的稅收政策。為促進金融業在新加坡的發展,政府規定:第一,對金融機構在本國的銀團離岸貸款活動中,獲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稅。第二,對保險公司在從事離岸風險保險和再保險業務時,獲得的收入只征收10%的所得稅。第三,如果金融產業撥款于研究開發基金,則予以一定額度的減稅。第四,對于經批準的技術服務費收入和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免征相應稅收。
4.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新加坡政府很看重外國資本對本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助力作用,制定了很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外資現代服務業在本國發展。例如,第一,不限制外商在新加坡任何銀行匯出利潤、提成費、分紅、利息,并對所得利息予以免稅;第二,對在新加坡境內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獲得的管理服務收入僅征收10%的公司所得稅;第三,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從其海外子公司處獲得的紅利,免征公司所得稅。
二、各國發展現代服務業稅收政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相同點
1.通過稅收政策縮小各區域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差距。從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發展均始于某經濟發達的集聚區,之后再逐步擴散到各區,這必然會導致現代服務業在各區的發展出現差距。鑒于經濟持續發展的長遠考慮,必然要制定配套的稅收政策加快發展落后區的現代服務業,以縮小區域差距。各國都對投資于經濟落后區的企業給予更高的稅收優惠,以及更低的稅率。
2.通過稅收政策引導各類資金流入新興現代服務業。新興現代服務業的出現,是順應經濟發展要求的,會對一國經濟的繼續發展提供后續力量,是攻克如今經濟發展瓶頸的關鍵。不難看出,各國都制定了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助力新興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新興現代服務業給予一定額度的稅收補貼,減免一定比例的稅收額度,從而促進更多元的社會資金流入新興現代服務業。
3.通過稅收政策鼓勵現代服務產業進行技術研究開發。先進的技術是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服務業保持生命力的源泉。規定對于研究先進技術所耗費的費用,可以在稅前扣除。另外,加速現代服務產業固定資產的折舊,從而鼓勵各現代服務企業及時更新先進設備。
(二)不同點
1.根據各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稅收政策。發達國家的現代服務業已經處在成熟期,政府制定的稅收政策通常都會將優惠重點放在新興現代服務業上,對這類產業給予一定的稅收補貼。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服務業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因而新加坡將稅收政策的優惠重點放在了擴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上,也就是說鼓勵現代服務業擴展其發展的規模和業務。
2.根據區域發展不同的主要矛盾制定稅收政策。各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成熟度存在明顯差異,在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都將稅收政策的優惠重點放在了加快形成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上,促進集聚區內的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速度,提高發展質量,以期加強隨后的輻射力量。而在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國家,則將稅收政策的優惠重點放在國內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區,注重各區域的協調發展,縮小不同區域內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差距。
三、啟示與借鑒
(一)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啟示
1.注重利用各稅收優惠政策的組合作用來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為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政策,這些政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配合產生合力,共同發揮作用。各政策相互配合后所產生的作用不僅僅是各政策效用的簡單相加,而是會產生大于該和的溢出效用。
2.注重利用稅收政策鼓勵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像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很重視扶持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制定了全面和大力度的稅收優惠政策。
3.注重利用稅收政策促進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F代服務業集群發展利于增加競爭合力,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然方式,因而,各國都努力提供利于集群發展的制度軟環境,力爭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
4.注重利用稅收政策調整區域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各國無論采取何種順序發展本國不同區域的現代服務業,其發展的最終目標都是要實現各區域的共同發展。通常情況下,欠發達地區稅收政策的優惠力度較大,使得更多的社會資金流向欠發達地區現代服務業,促進其發展。
(二)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與啟示
1.逐步完善稅收政策體系。發展中國家的現代服務業一般都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相關的稅收扶持政策體系還有待完善,發展中國家都在努力地增強各政策間的配合,發揮合力作用。
2.利用稅收政策吸引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領域。資金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現代服務業來說,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應通過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刺激外資流入本國現代服務業,從而促進其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樹文,鐘巧玲.我國現代科技服務業發展中政府管理創新研究[J].當代經濟,2010,(2):82-83.
[2] 楊曉嫩.西安現代服務業集群發展的動因與策略研究[J].商業研究,2010,(8):140-143.
[3] 王一卉.現代服務業發展潛力研究——基于我國30個省市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管理,2010,(1):39-41.
[4] 李蘭,張小鋒.基于黑龍江數據的現代服務業稅收環境研究[J].商業研究,2011,(3):87-91.
[5] 畢世宏,王健.我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的形成與發展問題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2):69-71.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