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軍
摘 要:運用基于外部知識源的知識循環過程模型,分析了大學生吸收外部顯性知識,內化成隱性知識,并分別在高校組織中進行分享、融合以及常規化的過程,并從組織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了基于隱性知識學習的實訓實踐平臺建設構想。
關鍵詞:隱性知識;經管類專業;實訓實踐;建設構想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5-0177-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生就業市場呈現出一些新特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要求更加傾向于注重實踐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強調實踐經驗,作為應用學科的經管類專業,尤為突出。然而,目前高校教育的關注點主要是以顯性知識教學為主,忽視了隱性知識的傳播。建立實訓實踐平臺,加強對企業管理隱性知識的有效學習、共享,能克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改善大學生學習的效果,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滿足企業需求。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隱性知識學習的過程,設計高校實訓實踐平臺,探索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路和構想。
一、隱性知識轉化理論概述
隨著更多學者和實踐人員認識到隱性知識的重要性,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之間的轉化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日本學者Nonaka和Takeuchi(1995)所研究的SECI模型是最具影響力的知識轉化模型。該模型認為,企業內部知識起源于個人的隱性知識,通過社會化、外在化、整合和內部化四個過程,逐步從個體知識上升到團隊知識,再上升為組織知識,構成了知識創造的螺旋式上升[1]。金勝勇、杜坤(2012)認為,隱性知識轉移意味著其成功地被發送方傳遞出去,并被接收方吸收、融入其自身的知識體系過程。因此,可以將隱性知識不斷轉移的過程看成是隱性知識發送、傳遞、形成的循環過程[2]。
趙曉慶(2003)借鑒Nonaka和Takeuchi(1995)的研究,提出了基于外部知識源的知識循環過程模型。他認為,能力提高的過程開始于外部顯性知識的獲取,當外部知識進入組織后,沿著兩條路徑轉化,一是個體知識在組織中共享,二是知識通過個體干中學深化為個體的隱性知識,然后由此獲得的組織知識與個體隱性知識相互融合而常規化為組織的內在能力[3]。本文認為,大學生處于學習階段,其知識獲取往往來源于外部,且其初始能吸收的知識一般都是顯性知識,需要通過分析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化的過程以及關鍵影響因素來設計實訓實踐平臺。因此,以下將在對大學生基于外部知識源知識循環過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構想。
二、基于外部知識源的大學生隱性知識學習過程分析
人的知識是通過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后創造出來的。以下借鑒基于外部知識源的知識循環過程模型,分析大學生隱性知識學習的過程。
1.外部顯性知識的獲取
在專業課教師和校外導師以及實訓實踐平臺實驗教師的傳授、引導下,對于復雜度較低的知識來說,當老師將所掌握的顯性知識表出化后,基于相似的知識結構背景,一般來說,大學生具備基本的能力,能夠理解他們表出的顯性化知識。大學生在對知識輸出者所表出的顯性知識進行整理總結后,形成個人學習小結,轉化為大學生自身的顯性知識。
2.兩條路徑發展
第一是個體顯性知識在組織中的共享。由于傳播的是可以表出的顯性知識,較易言明和模仿,并且較易規范化、交流、共享和復制。這樣,大學生從外部吸收的顯性知識,可以通過經驗分享、培訓以及個別輔導的方式在班級、年級、學院等組織中進行傳播。而且這種傳播是在大學生之間進行,容易采用相似的話語系統,共享、復制效果往往也比較顯著。
第二是個體顯性知識到個體隱性知識的轉化過程。大學生從外部吸收的顯性知識,只能通過“學中干”和“干中學”的過程,將顯性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隱性知識。也就是說,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鞏固、體會、感知,進一步加深對復雜知識的認識,直至產生概念性知識。要注意到的是,他人的顯性知識內化成大學生自身的隱性知識離不開特定環境的支持[4]。大學生由于沒有先前的經歷,因此在其腦中無法形成虛擬的情境供其體會。這樣,就無法獲得來自想象的間接體會,只能反復默背可行的標準方案。因此,為提供這樣的情境,高校必須模擬企業運營中的實戰環境,提供實訓平臺,或者直接派遣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實踐活動。
3.個體隱性知識在組織中共享
大學生內化后的隱性知識,需要進一步在高校同學中進行共享。作為知識發送主體的大學生,是隱性知識的持有者。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出發,我們會發現,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物質需求層次和精神需求層次。據此,可將發送主體分為“經濟人”和“群體人” [4]。經濟人是指作為發送主體的大學生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進行知識傳遞;群體人是指作為發送主體的大學生,為了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獲得群體中其他人員的認可而進行知識傳遞。因此,可考慮從物質和精神兩個角度對大學生進行激勵,使隱性知識轉移獲得一個良好的開端。
4.融合與常規化
從高校組織層面上,可提供平臺,促進大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地發生相互作用,不斷進行相互協調,這樣就能使眾多大學生個體各自吸收、內化、分享的獨特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交匯、關聯起來,形成高校層面實訓實踐方面的組織知識,這些知識的融合與常規化就形成了高校基于隱性知識學習的獨特培養能力。
三、隱性知識學習的實訓實踐平臺建設構想
我們根據隱性知識學習過程將對大學生的訓練分為組織和個人層面。所謂組織層面,就是基于高校本身提供的以組織為單位,面對所有大學生開展的集體性培養機制;而個人層面雖仍是高校本身提供的,但主要是以個人為單位參與,面對的是有實踐意愿的大學生。
1.組織層面
首先,以專業綜合技能為重點,以專業沙盤對抗、企業行為模擬對抗為主要實訓內容,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科學系統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對未來職業的一個感性認識,使學生在學校對企業行為及工作崗位有個初步的認識。主要采用模擬競爭體驗式的方式,通過企業經營沙盤、人力資源沙盤、項目管理沙盤、房地產沙盤、物流沙盤;決策模擬軟件、國際企業管理仿真軟件、工商管理模擬軟件、網絡營銷模擬軟件、人力資源管理模擬軟件、證券交易模擬軟件等,通過模擬的形式讓學生體會理論知識的運用,并了解這些崗位的具體工作情況。
其次,以真實企業的親身工作體會為重點,安排學生到合作企業、實習單位對應崗位工作,通過親身經歷工作崗位來感受理論知識的運用,進而設置、制定對應的工作行為和管理體系。主要通過合作企業和校內教學工廠,為學生提供大量項目實習與頂崗實習的機會,讓企業參與到人才聯合培養中來,采用讓學生參觀或頂崗實習的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崗位上來運用理論知識,突出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理論知識運用能力[5]。
最后,為促進大學生個體所掌握的知識在高校各級學生組織中共享,學校可定期舉行經驗分享會,搭建校內學生之間知識傳播、交流平臺,促進知識融合與常規化。
2.個人層面
由于隱性知識多是經面談、體驗等非正規渠道傳遞的,所以,首先,應多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組織,參加校內的勤工助學崗位工作。通過這些活動和工作的參與,重點培養學生領導能力、組織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等,夯實基本技能。同時,提高學生個體吸收外部顯性知識,并融會貫通,轉化為自身隱性知識的能力。
其次,要建立校外導師制。在知識轉移的過程中,發送方的知識儲備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發送方如果自身知識匱乏且不具備從其他社會結構中獲取知識的能力,知識轉移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需要優選校外導師,通過跟隨導師共同工作、共享體驗的互動交流過程,使導師擁有的知識順利轉移給學生。
結語
經管類專業是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而高校在傳統教學模式上,過分倚重顯性知識的傳播,忽視了隱性知識的巨大作用,重理論而輕實踐。隨著社會對實踐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各大高校應該改變傳統填鴨式的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本文通過隱性知識相關理論的介紹,然后運用基于外部知識源的知識循環過程模型,對大學生吸收外部顯性知識,內化成隱性知識,并分別在高校組織中進行分享、融合以及常規化的過程進行了簡要分析,最后從組織層面和個人層面提出了基于隱性知識學習的實訓實踐平臺建設構想。這對于改進我國傳統教學模式,促進實踐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Nonaka L,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 金勝勇,杜坤.基于過程分解的隱性知識轉移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4).
[3] 趙曉慶.技術學習的模式[J].科研管理,2003,(3).
[4] 王曉蓉,李南.企業師徒制中隱性知識轉移路徑及其微觀過程研究影響因素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6).
[5] 綦良群,周艷山.基于行動學習的經管類專業實訓實踐平臺及教學體系設計[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0).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