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瓷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史上的一種獨特而重要的器物,記錄下古代社會的諸多信息,對追蹤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進步與文明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中國陶瓷在歷史上曾經享譽世界,承載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在國內外廣為流傳。現以宋、元、明、清代為例,闡述中國古代不同時期陶瓷的發展及其特征,旨在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關鍵詞:古代瓷器;傳統文化;工藝特征
1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的歷史淵源
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的先民就已經開始制作陶器。由于當時人類社會生產力低下,物質文明程度不高,從而導致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粗糙、古樸,制作不精良的缺陷。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十幾個文化遺址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主要品種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幾何印紋陶等。原始彩陶器彩繪紋飾多以幾何形出現,手法粗糙,構圖新穎流暢,表現了當時中國制陶的技藝水平。龍山文化的黑陶少有裝飾,卻整體渾圓端正,器壁薄而均勻,表現出驚人的技巧。商朝陶器,總體上繼承了新石器時代的樣式,在種類上并沒有多大的發展。而始于周代陶器的重要發展,是陶器在建筑方面的廣泛應用,如版瓦、簡瓦、瓦當、瓦釘、闌干磚等。兩漢時期,釉陶大量替代銅質日用品,又使陶器得到迅速發展。漢代的釉陶已發展到很高階段,這是由陶向瓷過渡的橋梁。西晉時期,國家的穩定,越窯青瓷的燒造又有了提高。隋唐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突出發展的時期,陶瓷也進入一個繁榮成長的階段。唐三彩一種低溫鉛釉陶器,是我國古代陶器工藝的精品。下面,針對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瓷器,談談中國的瓷器在不同時期的工藝、造型及裝飾等方面的特點。
1.1 宋代的瓷器工藝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技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涌現出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現時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于全國170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有130個縣,占總數的75%。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TP劉津穎-01.TIF;%110%110;Z1;Y1,Z#〗〖TS(〗〖JZ〗圖1 宋 汝窯荷葉碗〖TS)〗
〖TP劉津穎-02.TIF;%110%110;Z1;Y1,Y,BP#〗〖TS(〗〖JZ〗圖2 元 青花釉里紅鴛〖TS)〗
從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較之前朝代更為豐富多彩,幾乎包括了大部分的日常生活用器。總的來說,民間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樸實、經濟耐用;宮廷用瓷則端莊典雅、雍容華貴。最能反映皇家氣派的是哥、官、鈞、汝與定窯口燒制的貢瓷,最能體現百姓喜樂的是磁州、耀州窯口燒制的民間瓷品。
從紋飾上講,宋瓷的紋飾題材表現手法都極為豐富獨特。一般情況下,龍、鳳、鹿、鶴、游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而突現在各類器形的顯著部位,而回紋、卷枝卷葉紋、云頭紋、錢紋、蓮瓣紋等多用作邊飾間飾,用以輔助主題紋飾。工匠們用刻、劃、剔、畫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紋樣的神情意態與胎體的方圓長短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審美與實用的統一整體。例如,嬰戲紋,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將肌膚稚嫩,情態活潑的童子置于花叢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樹折花,追逐嬉戲,真切動人,生活氣息甚為濃厚。
宋瓷在工藝上取得較高成就,官私名窯名瓷風格各異,有的清秀、有的渾厚、有的典雅、有的絢麗、有的淳樸、有的民間色彩濃厚,百花爭艷,呈現獨特的風格之美。所以說宋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
1.2 元代的瓷器工藝
元代由于戰亂,打擊了制瓷業,但制瓷業工藝仍有新創新,出現了青花瓷和釉里紅技法。元釉里紅是元代瓷器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品種,是陶瓷裝飾歷史上重要發明之一,陶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新。元代八方龍紋釉里紅拔白梅瓶,它是釉下銅紅彩繪、拔白、打板、接胎而成,燒成難度大,氛圍特殊性強,可見它的歷史性、藝術性、珍貴性。
元代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罐、瓶、執壺、盤、匜和高足杯。罐、碗、盤是元瓷中一種常見的器物,瓶類常見有經梅瓶、玉壺春瓶;碗有敞口和劍口兩種;盤傳世品也較其他器物為多。而高足杯是最流行的器型。此外還有瓢、葫蘆瓶、執壺、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
元代瓷器的裝飾方法有刻、劃、印、貼、堆、鏤、繪等多種。在元代青白瓷大型器物上,尚多見劃花裝飾,但這種裝飾方法已不占主要地位,盛行的是印花裝飾。印花除在樞府器和青白瓷器上大量采用外,紅釉與藍釉器物上也有印花。元青花的紋飾,分主紋與輔紋二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心,為主要紋飾,其他為輔助紋飾。常見的作為主紋飾的有植物,如松、竹、梅、牡丹、蓮花、菊花、牽牛花、芭蕉、靈芝、山茶、海棠、瓜果、葡萄等。動物如龍、鳳、鶴、鹿、海馬、獅子等,除上述這些紋飾內容外,歷史故事題材極為盛行,周亞夫細柳營,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三顧茅廬等,都被作為元青花瓷器的裝飾畫面。它與元代戲曲小說和版畫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明清兩代瓷器上人物故事內容的影響重大。
1.3 明代的瓷器工藝
明代陶瓷形成了幾乎是景德鎮一花獨放的局面。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宋、元時期,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到了明代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單色釉等各類產品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它代表了釉下彩發展的最高階段。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特別是日用器)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斗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慶、萬歷各朝的大龍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明代瓷器裝飾手法已從元以前的刻、劃、印、塑等轉為彩繪(繪畫)為主要手法。繪畫紋飾的內容更加復雜多樣,植物、動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鳥、魚及蟲等無不入畫。明代早期以寫意畫為主,畫風自由、奔放、灑脫;明后期以寫實為主,畫面抒情達意,簡約輕快,極有漫畫趣味。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書寫為主,官窯款工整端莊,民窯款則多種多樣,以吉祥語款為多見。明代是我國瓷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1.4 清代的瓷器工藝
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無論質量、數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擬的。整個清代景德鎮始終保持著中國瓷都的地位,景德鎮的官窯器更是代表著中國瓷器的水平,而清代的民窯器則最為豐富多彩。造型方面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為豐富,既有仿古又有創新,尤其是各式裝飾性瓷器如瓶、尊之類較元、明代大為增加,其中康熙朝獨有的器型有觀音瓶、棒槌瓶、金鐘杯、鳳尾尊、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頭尊、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裝飾器物的造型與前朝相比變化不大,但各類精巧小器如鼻煙壺、鳥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卻出現不少,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沒有什么新創作。
清代瓷器的裝飾藝術紋飾、內容、手法多樣。康熙朝以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長篇銘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馬、人、魚、龍變化及冰梅紋、亭臺樓閣紋為其代表紋飾。青花畫法多采用單線、平涂,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后期流暢,勾染皴擦并用達到了陰陽向背、層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紋飾多偏重圖案化,比較刻板,除仿明云龍、云鳳、云鶴、纏枝花卉外,還盛行以過枝技法繪桃果、牡丹、玉蘭、云龍等;畫人物漁耕樵讀以男為多,琴棋書畫以女為多,紋飾線條纖細柔和。乾隆朝紋飾內容繁雜,均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紋飾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壽、瓜蝶連綿、官爵榮升、三星八仙等,畫面單調刻板,意境卻較通俗。
清代乾隆時期,我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上最高峰。景德鎮御窯廠燒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種工藝品和動植物、果品的瓷器,無論形態還是質感均酷似原物,憑肉眼竟無法辨別真假,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2 結語
通過對陶瓷古今的變化發展歷程的了解,我們深刻感受到中國陶瓷史的博大精深,各個時期的社會發展信息,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變化、審美觀念的變換等,其藝術方面更有著其他一些器物所無法比擬的獨特風格。
參考文獻:
[1] 馮先銘.中國陶瓷[N].中國文物報,20020510.
[2] 楊靜榮,楊永善.中國的陶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365.
[3] 羅貞平.中國的陶瓷[N].貴州科技報,20030802.
[4] 陸明華.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6151.
[5] 劉長生.中國陶瓷的歷史蹤跡[J].中外文化交流,1999(4):3132.
[6] 劉濤.雅與宋瓷之美[J].鄭州輕工業學院院報,1991,6(2):111113.
[7] 孫文偉,孫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會原因[J].景德鎮陶瓷,1996,6(3):3035.
[8] 任榮興.清代琺瑯彩瓷器品鑒[J].東南文化,2000(4):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