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爽喆 天然氣成為俄羅斯當前與烏克蘭和西歐角力時的重要籌碼,這個招數早在蘇聯時期就屢屢奏效。西方則絞盡腦汁試圖破解。1982年夏天,蘇聯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發生一次特大爆炸,沖天的火光連美國的太空衛星都看得一清二楚。盡管這次爆炸發生在偏遠地區,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對蘇聯經濟的打擊卻異常沉重。知情人士透露,是美國中情局設下的毒計導致了此次爆炸,目的就是摧毀蘇聯的經濟命脈。美國拒絕向蘇出售軟件 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又稱“烏廉戈-波馬利-烏日哥羅德天然氣管線”,這條管線將產自西伯利亞烏廉戈大氣田的天然氣,一直輸送到烏克蘭西部的烏日哥羅德,全長4500公里。當時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已經成為蘇聯最重要的經濟來源,而缺乏能源又富有資金的西歐諸國乃至日本,則對進口蘇聯石油和天然氣異常積極。在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修建期間,德意志銀行、日本進出口銀行以及法國的銀行都向這一工程提供了大量貸款。 資金問題解決了,技術問題卻難以解決。由于該管線設計十分復雜,閥門開關等運轉動作需要用電腦上的一種高級自動控制軟件進行控制,這種控制軟件名叫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SCADA),當時蘇聯人還沒能掌握相關技術。蘇聯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向美國購買,但很快遭到拒絕。鑒于這條管線可為蘇聯從西歐及日本等富國手中換回大量的硬通貨,蘇聯政府決心動用克格勃來解決這一問題??烁癫`來問題軟件 蘇聯早在1970年就在克格勃框架內建立了一個“T局”,專門用來竊取蘇聯所急需的西方科研成果。而“T局”下屬有一個“X條線”,其成員混跡于蘇聯前往美國的各代表團中,充當科技間諜。當時美國的尼克松總統致力于改善美蘇關系,因此許多蘇聯代表團來到美國,這給了克格勃可乘之機。據一些西方人士回憶,“這些蘇聯客人在參觀波音公司時,會偷偷地盜竊金屬樣品,并粘在鞋底盜運回國”。據悉,“X條線”下屬的間諜超過200人。 擁有如此神通廣大的間諜隊伍,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自然是手到擒來。不久,克里姆林宮就等來了好消息——克格勃間諜從一家加拿大公司那里成功盜取了莫斯科夢寐以求的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欣喜若狂的蘇聯立刻將這套軟件在整條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道上進行測試。剛開始時,似乎一切正常。1982年,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開始運轉,將天然氣通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烏克蘭、東歐一直輸送到西歐,滾滾利潤開始落入蘇聯政府的腰包中。 不料,就在1982年6月,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一顆在軌人造衛星偵察到,西伯利亞荒原上發生了一次巨大的爆炸。這次爆炸所產生的火球破壞力相當于3000噸TNT炸藥,當量是美國在廣島所投原子彈的1/4。北美防空司令部原本以為偵測到蘇聯的一次核試驗,美國軍方許多官員也對此表達憂慮。只有中情局氣定神閑,表示沒必要擔心任何事。不久消息傳來,該事件不是蘇聯進行核試驗,而是泛西伯利亞天然氣管線發生超級爆炸,這次爆炸正是中情局的“杰作”。蘇聯工程師叛變泄露天機 原來,美國人早就知道蘇聯間諜竊取西方技術的事情,并且玩了一招“將計就計”。 1981年7月,西方政府首腦在加拿大的渥太華舉行七國峰會。在會場上,法國總統密特朗突然神秘地將美國總統里根請到一邊,說要與他分享“有趣的信息”。密特朗告訴里根,法國政府掌握了一份文件,里面是有關克格勃間諜對美國工業界進行滲透的詳細信息。提供這份文件的人名叫弗拉基米爾·維特洛夫,一名53歲的蘇聯工程師。 從1965年開始,維特洛夫在法國居住了5年,后來被克格勃的“T局”吸收。在“T局”內,維特洛夫的主要職責是評估“X條線”特工獲取的技術情報價值。但正是在這一時期,維特洛夫對蘇聯漸漸開始失望,最后他決定叛變。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維特洛夫與先前在法國居住時認識的湯姆森公司工程師雅克·普利福斯特取得聯系,通過后者向法國領土監護局(DST)正式“效忠”。從1981年春到1982年春,他總共向法國提供了超過4000份秘密文件,導致超過250名駐扎在全球,來自克格勃“T局”下屬“X條線”的工業間諜暴露。法國人欣喜若狂,他們還給了維特洛夫一個帶有不詳意味的代號“告別”。 密特朗向里根分享了“維特洛夫文件”中的部分關鍵內容。獲得新情報的中情局發現事態嚴重:蘇聯間諜為彌補自身技術不足,已是無孔不入。根據“維特洛夫文件”,蘇聯工業間諜獲取的技術,主要涉及雷達、電腦、機械工具和半導體。被列入“需求名單”的重點技術,他們已通過盜竊手段到手了2/3。 中情局“將計就計” 中情局并沒有立刻動手將“維特洛夫文件”中列出的250多名間諜全部逮捕,而是“將計就計”。維特洛夫向西方泄露的信息中,最重要的是一份有關“T局”正在尋求的技術名單。中情局于是和美國國防部以及聯邦調查局開始合作,著手進行一項大型的計劃,其宗旨是:在“T局”正在尋求的技術中故意植入惡性信息,讓蘇聯戰機、宇宙飛船、機械零件和化學物品生產過程中,充滿危險的不確定因素。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這些被故意篡改過的技術信息逐步進入蘇聯的制造和軍工領域,在蘇聯的拖拉機、化學物品生產以及飛機研發等領域埋下了諸多“定時炸彈”。這其中,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中情局通過“維特洛夫文件”知道蘇聯對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很感興趣,并且在對美國公司求購遭到拒絕后,派遣間諜進入一家加拿大公司企圖盜取這一技術。中情局特工決定讓蘇聯人得到一種“特殊版本”的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軟件,并且將這種軟件提供給所有可能已被蘇聯間諜滲透的加拿大公司。蘇聯間諜果然偷走有問題的軟件,導致前文提到的大爆炸。 這條管線的爆炸嚴重打擊了蘇聯試圖依靠出口能源換取硬通貨的計劃,直到1986年,蘇聯經濟依然在泥沼中掙扎。北約隨后將大量“T局X條線”的間諜驅逐出境,徹底斷絕了蘇聯獲取工業技術的這條重要途徑。對于1982年那次爆炸的真相,蘇聯一直不知所以。直到1996年,中情局相關文件解密,人們這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1982年1月,法國情報機構不再向維特洛夫收取情報。據說此后維特洛夫在莫斯科一座公園內散步時,突然用刀刺向自己在克格勃工作時的同事和另一個女人,行兇動機不明。后來蘇聯警方就此事展開調查時,他向西方提供情報的行為曝光。維特洛夫于1985年2月23日以叛國罪被處決。▲
環球時報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