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朝
摘要:從香港新浪潮算起,縱觀許鞍華三十余年的電影創作生涯,其創作了二十余部電影,其中包括“奇情推理片、鬼片、殺手片、武俠片、愛情片、家庭倫理片、半自傳片、紀錄片等”。[1]然而,不管她的電影類型如何多變,電影內容如何更新,始終有一點是一直貫穿于許鞍華電影的創作之中的,那就是她對于現實主義電影創作路線的執著。她始終立足于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關照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運,悲歡離合。
關鍵詞:許鞍華;女性;現實主義
一、立足香港本土
在香港新浪潮時期,新浪潮電影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就在于內容方面的本土化?!斑@批年輕的影人生長于香港,留學于國外,其成長經驗、學歷背景、文化熏陶及電影觀念已完全不同于老一代香港影人,他們的影片更加關注本土,通過展示多元化的香港社會現實,表現當下港人在多元化時代的民生狀態而逐步在主題形態上趨于本土化?!盵2]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開放,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張,香港與大陸之間的電影合作與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合拍片已然成為潮流。大批的香港電影工作者紛紛北上尋求與大陸電影的合作,拍攝了大量港片不港的影片,完全失去了香港電影的本土味道。而這時候的許鞍華卻一直堅守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關照香港本土現實生活中普通人的生活命運與悲歡離合。
影片《桃姐》將鏡頭聚焦到香港本土一對毫無血緣關系的主仆身上,輕描淡寫的表現兩人之間那份細膩真摯的情感世界。對于這樣一種主仆的關系設置,相信對于大多數生活于內地的觀眾會比較陌生與遙遠,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的一種不平等的等級關系。然而,在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這種主仆關系卻是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這才是屬于香港本土特色的。影片用自然紀實的鏡頭去捕捉現實生活中的情景,桃姐上街買菜,回家炒菜,吃飯,和少爺Roger在街上散步,這些生活化的普通場景將香港市民的市井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香港人的生活習慣,飲食文化在舒緩的鏡頭下極具港味。
就在香港人才與資本大量外流,港片產量年年下滑的現實面前,有學者提出了“港片已死”的言論,而在我看來至少現在還有許鞍華一直堅守在香港這個電影陣地,為觀眾拍攝幾乎絕跡的純正港片。《桃姐》中徐克更借角色之口表達了對許鞍華的敬意“拍電影跟生孩子一樣,最重要守住自己的底線。”或許,許鞍華的底線就是必須立足香港本土,保持港片的純度。
二、對于女性形象的書寫
作為一名華人女性導演,許鞍華在《傾城之戀》、《客途秋恨》、《女人四十》、《半生緣》、《玉觀音》、《姨媽的后現代生活》和《天水圍的日與夜》等片中,都將故事的焦點聚集在女性角色身上。許鞍華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從現代視角出發,立足于香港社會關注女性的命運。其作品中的女性大多為人性善良,有著中國傳統女性所恪守的道德標準與倫理規范。
在這部以片中的主人公桃姐來命名的影片中,許鞍華延續了其對于女性形象的深切關注。桃姐是Roger(劉德華飾)家里的一個仆人,在Roger家族里工作了整整六十年,伺候了老少五代人,年過古稀的時候突患中風,無奈之下少爺roger將其送入老人院,主仆之間的關系從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兩人之間的親情慢慢融化了觀眾的心。影片中的桃姐勤勞能干,淳樸善良,精心的伺候著少爺Roger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對于飲食方面格外挑剔,猶如中國傳統賢妻良母的女性形象。而中風之后的桃姐在老人院里卻也表現得倔強堅強,生活自立,所有事情必親力親為,從來不麻煩老人院的工作人員。在對于親情的渴求方面,桃姐從來都不會有任何奢望。即使心里希望Roger能來老人院看望自己,嘴里卻對Roger說沒時間就不要來了,而自己卻天天在老人院坐立不安的探著頭盼望著“兒子”的到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桃姐的好強,替他人著想的美好品質。許鞍華電影中的大多女性在婚姻或是愛情方面幾乎都會遭遇挫折與不幸,其中的婚姻與愛情或是涉及第三者,或是有一方死亡??傊畧A滿收場的不多。而本片中對于婚姻和愛情的描寫則走的更遠。影片中的桃姐直接被設定為一個年過七十還未婚的女人,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Roger的家族。或許,這也與導演的自身經歷有關,影片中桃姐的愛情與婚姻便是導演對待愛情與婚姻的一個真實寫照,只不過許鞍華是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她所鐘愛的電影。
三、對于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
“自《胡越的故事》開始,許鞍華對現實社會中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關注就遠遠超過了對于電影形式和電影語言的關注。而縱觀其30多年的電影創作,對弱勢群體的人道主義關懷便是成了她影片的第一主題。”[3]盡管在這期間,許鞍華也對諸如《書劍恩仇錄》、《香香公主》、《極道追蹤》、《幽靈人間》等武俠、驚悚的商業題材影片做了些許嘗試,但許鞍華對于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卻是始終未變的,現實主義創作路線一直貫穿其中。
生老病死是許鞍華電影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命題。《桃姐》便是一部關于探討老年人生命關懷問題的影片。影片中有很大一部分場景是在香港的一家老人院拍攝的,導演以客觀真實的鏡頭對于老人院里老人們的日常生活進行忠實的記錄,讓觀眾了解老人們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程的真實生活生態。老人院里的生老病死在導演的鏡頭下是那樣的稀松平常,沒有將死亡悲情化,而是將它看做很自然的事情。
雖然影片著力描寫了少爺Roger與仆人桃姐之間溫馨動人的親情關系,流露出導演對老年人的人道主義關懷影片,但是導演也以含蓄的鏡頭語言諷刺了社會對于老年人關懷的缺失,或只是流于形式。社會義工在中秋節帶著月餅來到老人院看望老人,臨走時卻又將月餅收回,因為接下來他們還要去另一家老人院。而老人院的老人們也被要求繼續坐在座位上不許走開,因為接下來還有下一波來訪的志愿者。當尊愛老人變成一種應付形式與面子工程的時候,可想而知,社會對于老年人生命關懷的缺失是何其嚴重?;蛟S,《桃姐》中所傳遞出的那種久違的親情正是對于如今老年人生命關懷問題的一種回應與呼吁。
四、追求電影形式的簡約化,生活化
香港新浪潮的美學特色表現在導演“注重使用高超的藝術技巧和現代的電影形式,突破了傳統香港電影的敘事模式和電影語言?!盵4]而這一時期的許鞍華就是在電影形式上具有突出個性的導演之一。“用現代主義手法代替傳統劇情按時序進行的單線和單一視點敘事方法,改以時空交錯式的多視點敘事則是她電影形式上的最突出特點”。[5]許鞍華在導演初期便開始對于電影敘事方式、手法和功能進行了勇敢的實踐和探討。然而自《胡越的故事》開始,許鞍華變基本上放棄了對于電影形式的專注,重新承接寫實主義的創作路線,追求一種更為簡約化、生活化的電影美學形式。
《桃姐》中并沒有很強烈的戲劇沖突,故事的發展也不是靠情節來推動的,而是依靠影片主人公之間的情感來維系,讓觀眾融入到劇中人物的生活,領悟親情的溫馨與感動。影片用一種類似于生活的敘事方式來講述影片,不過多的炫耀技巧,只是真實的記錄現實中的生活,看似平實自然,飽含的情感卻生動細膩。
對于這段親情關系的處理,導演有意回避了那種故意煽情,矯揉造作的表現方式,而是采用一種相對含蓄內斂的表現手法來處理這段親情。所以,影片中關于主仆二人之間的那種情感表達都極為含蓄,點到為止,沒有半點用力過猛。即使這樣,我們仍然可以透過自然細膩的生活片段感受到片中兩人那種不是親情卻勝似親情的關系。影片最后,桃姐病入膏肓,此時導演對于“母子”二人之間的情感處理得也是相當克制,沒有半點煽情,甚至對桃姐的病逝也是點到為止,沒有刻意去渲染死亡的悲情。
其實,將本片處理為一部煽情濫俗的通俗情節劇來賺取觀眾的眼淚與同情很容易,然而,很顯然導演并沒有將主仆二人之間的那種親情關系做廉價處理,而是更為高明的對其進行藝術上的升華,以一種相對隱忍克制的鏡頭語言,還原電影記錄現實生活的本質,還原生活本來的面目,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情感讓觀眾自己去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那份親情與感恩。
五、結語
作為當今華語影壇為數不多的女導演,許鞍華以其特立獨行的作者風格遺世獨立于香港影壇,其對于個人、女性命運的書寫以及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注都彰顯其厚重的人文主義關懷。而她從早期對于電影形式和現代主義的探索,轉向對于傳統現實主義美學原則的回歸,則體現了她在渾濁不堪的電影圈里浸染多年之后的一種成熟冷靜與返璞歸真。許鞍華2011年的這部新作《桃姐》則更像是導演多年電影創作中的集大成者,影片中處處散發出的對于生活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那自然真實的情感流露也為如今電影市場上充斥著金錢血腥暴力等內容的商業大片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風,讓觀眾感受到了那久違的人情味。正如影片的英文名《ASimplyLife》,平淡之中盡顯真情。
【注釋】
[1]卓伯棠.香港新浪潮電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62
[2]趙衛防.香港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293
[3]孫慰川.當代港臺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50
[4]趙衛防.香港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296
[5]趙衛防.香港電影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296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