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倩
(揚州市職業大學 紡織服裝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家庭經濟貧困造成上學困難,為了讓這部分學生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截止至2007年,隨著《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教財[2007]90號文和《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勵志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教財[2007]91號文等一系列文件和辦法的出臺和下發,我國逐漸形成以“獎、貸、助、補、減 ”以及新生“綠色通道”所組成的六位一體的資助體系,為解決貧困生問題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政策支持[1]。
這些資助政策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所遇到的經濟困難,但是僅僅依靠國家和社會個人等資金扶助,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困難家庭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因此,在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同時充分發揮資助政策的育人功能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主要以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生源地助學貸款、“新生綠色通道”和地方福利中心、地方企業設立獎助學金等構成高職院校的學生資助途徑,而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部門和院系學生資助工作人員為學生資助工作的主要構成人員。
資助工作的審核申報等工作在資助工作整體工作程序中占很大比重,相對來說,其后續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所占比重不是十分明顯。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學生極易形成依賴心理,自立意識淡化。同時由于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激勵教育未能及時跟進,部分學生甚至不愿及時歸還國家助學貸款,從而喪失了資助工作的本質目的,既幫助教育和引導學生自強不息,奮發向上,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困境。
在現今的高職院校中,學生資助工作主要精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前期的申報和審批環節上,而對于資助開展之后的教育和引導,各大院校各有不同,以揚州市職業大學為例,該校在學生資助工作進入審批環節之后,主要是以誠信教育為主開展后續的引導教育工作,例如誠信征文、誠信簽名和講座等等形式。在實際執行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1)學生依賴心理重,主動性不強。部分學生在接受資助的時候,抱著一種“等、靠、要”的心態,自助意識不強。學生在接受資助解決暫時的求學和生活困境之后沒有積極主動的去尋求改變現狀的辦法,而是消極的等待下次的資助幫扶。
2)資助工作人員引導意識不強,執行方式片面。部分資助工作執行人員在工作中注重對資助資格的審核和申報,但是相關工作結束之后沒有進一步加強對受助學生的引導和教育,將資助工作局限在表面的接受申報—受理審核—發放資助這些環節上,而忽視對于受助學生的心理建設和積極引導。
3)對受助學生的情感激勵不夠深入。無償資助最大的育人功能就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感恩情懷[2]。但目前看來很大一部分受助學生不但不能積極感恩于社會、感恩于祖國,反而在后續的學習生活過程中不能很好的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甚至有遲到曠課現象的產生。出現這樣的現象,不僅是學生自我控制和約束力的問題,同時也是學校和老師在對學生情感激勵方面做得不夠深入導致的。
4)對受助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鍛煉不夠持續。目前的資助工作,集中在對于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和學習幫助,而對于學生個人的生存技能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鍛煉不夠,導致學生一旦離開學校或者沒有了外界的幫助,自我生存和發展的能力不夠,不能維持個人的良性發展。
資助工作的執行者和資助者要明確,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正確的思想與健全的人格是人得以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因此資助工作應著力解決學生在思想、心理 、學習和能力發展方面的問題,注重物質資助與精神激勵相統一,加強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進而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而作為受助學生,也應改變自身的依賴心理,從“等、靠、要”轉變為積極尋求自身發展方向和途徑,積極轉變自身困境的主動姿態。
不管是資助工作的執行者還是受助學生,都應在資助工作目的這一內容上發生轉變。資助,不論是解決學生經濟生活困難,抑或是滿足學生發展,從根本意義上來說始終是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最終目的。高校開展貧困生資助活動必須堅定這一目的,從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各方面設定資助規則和開展后續教育管理工作。而作為受助學生,不僅僅是接受了國家或者社會的資助就完成了自己的職責,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各種學費減免或者獎助學金的發放只是從最基本的經濟角度解決了當前的困境,想要從根本上解決自己或者家庭面臨的困難,還是要從自身振作起來,通過資助獲得的在校學習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培養自己能夠賴以為生的技能從而從根本上來說改變經濟困難的局面。
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對學生進行資助教育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要求在對受助學生進行經濟幫助的同時,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時候,需要充分的考慮到此要求,多開展一些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的活動,鼓勵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在學習上或者文娛表演、技能比賽等多方面的進步,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和自強心,進而感染身邊的其他同學,在整個學校范圍內形成“收獲、傳遞、奉獻”的良好局面。
[1]於建偉.從權利與義務、公平與效率視角探討高職貧困生資助工作[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5).
[2]黃素君.高校貧困生資助育人功能研究[J].中國計量學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