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微,萬志芳
(東北林業大學林業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黑龍江哈爾濱150040)
東北(包括黑龍江、吉林省,下同)內蒙古國有林區,地處我國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生態地位非常重要,既是松花江、嫩江等水系的發源地,又是松嫩、松遼、三江平原糧食基地和呼倫貝爾草原牧業基地的天然屏障,還是滿、蒙古、朝鮮、鄂溫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聚居區。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是我國林業資源最集中、最豐富的國有林區,是國家最大的木材生產和重要的森林后備資源培育基地,林區發展與新中國的建立、建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20多億m3,占全國同期商品材產量的近1/2,林區長期以來以木材采運業作為支柱產業。1998年全國發生罕見洪災,為了更好發揮林區的“天然屏障”作用,使森林資源能真正成為后備資源,一期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始實施,國家大幅調減木材產量,木材采運業逐漸萎縮,林產工業、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林產品種植與采集、野生動物馴養與繁育等多資源利用得到了快速發展,林區林業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本研究將運用動態化分析方法,剖析林區林業產業結構演進的特征及規律,對更好地把握林區林業產業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產業的定義,林業產業可定義為“依托森林資源從事各種生產和服務的企業組成的集合”,同樣林業產業也可按照三次產業分類法分為第一、二、三次產業,按照三次產業“同類屬性”的不同,可將林業第一產業定義為“對森林生態系統中的自然資源進行直接的、培育性生產或初次開發生產的物質生產部門”,林業第二產業定義為“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對來自森林生態系統的各種原材料、初始產品進行加工制造的物質生產部門”,林業第三產業定義為“為社會提供生態服務、游憩和其他森林服務的非物質生產部門”。因此,林業產業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體系,涉及到國民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多個門類,是一個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的復合產業群體[1]。
林業產業結構是指林業三大產業及產業內部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比例關系;林業產業結構的演進表現為各亞產業之間的關系及退化與成長,合理化和高級化是其演進方向[2]。
林業產業間產值比較,反映了林業產業間結構變化或者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程度,表明產業優化的速度。表1為林區自1997~2012年林業產業總產值構成表。

表1 1997—2012年林業產業總產值構成表
從區域結構來看,國有林區林業產業所占比重,黑龍江在60%左右,說明其貢獻最大,吉林所占比重在25%左右,內蒙古所占比重最小。其產業間結構主要表現為:
(1)林業產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化。林業第一產業所占比重1997年為61.3%,2012年降至47.1%,共下降14.2%;林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呈倒“U”字形,即先增后降,2003年達到最大值55.6%,而后逐年下降,至2012年降為37.7%;林業第三產業處于快速增長狀態,由1997年的0.03%增至2012年的15.2%,說明森林旅游業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勢頭。由此表明,林業產業結構的變化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說明林區林業產業間結構正在逐步趨于合理化。
(2)林業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1997~2000年林業第一產業比重大超過50%,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第一產業成為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林業的支柱產業;2001—2005年林業第二產業比重最大,具有相對優勢,而在2005年后林業第一產業比重最大,處于相對優勢地位;林業第三產業所重有所提高,但依然很小,2012年僅為15.2%,林區林業第三產業依然不發達。2012年我國林業產業間結構為34.8%∶53.7%∶11.5%,林業第二產業比重最大,而林區第一產業比重最大,說明林區林業產業結構雖然在不斷優化,但仍需在注重第一產業基礎作用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
林業產業內亞產業結構即林業各亞產業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數量比例關系,即林業第一、二、三產業內部的比例結構。
(1)第一產業內亞產業結構。林業第一產業內部亞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即林業第一產業的產值構成如表2所示。
從區域結構來看,林木培育與種植業吉林國有林區規模較小,以黑龍江國有林區和內蒙古國有林區為主體;木材采運業黑龍江國有林區規模最大,木材產量最大,內蒙古林區規模最小,其他產業主要包括經濟林產品的種植與采集業、花卉種植業、陸生野生動物繁育與利用業等,其他產業仍然是黑龍江林區規模最大、處于絕對領先地位。
從林業第一產業內部產值結構來看,木材采運業產值所占比重下降明顯,1997年比重為91.1%,林區是獨木支撐的局面,1998年一期天保林工程實施,木材產量開始調減,降至84.8%,下降了6.3%,而2011年木材采運業產值所占比重為43.4%,較2010年下降高達24.1%,主要是由于二期天保林工程的實施,林區全面停止主伐,木材產量大幅調減,至2012年比重已降至34.7%,說明木材采運業已不是林區的支柱產業;林木培育與種植業所占比重除2011、2012年比重增加幅度較大外,其余年份變化不大,說明二期天保工程的實施更注重森林資源的培育;其他產業總體上呈上漲趨勢,由1997年2.0%增至2012年40.1%。說明在木材采運業逐年萎縮同時,其他亞產業發展較快,林產品的種植與養殖業已成為林區經濟的重要來源。
(2)第二產業內亞產業結構。林業第二產業內部亞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即林業第二產業的產值構成如表3所示。
林業第二產業主要包括:木材加工業(包括鋸材木片加工業,人造板、木制品、家具制造業)、林化產品加工業、造紙業及非木質林產品加工業。從區域結構來看,木材加工業在黑龍江林區比較發達,占木材加工業整體規模的60%左右,特別是2009年已達到84.4%。木材加工業產值在林業第二產業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是林業第二產業的支柱產業,如表3所示,木材加工業產值所占比例在80%左右浮動,最小值為2004年的71.1%,最大值為1999年的88.5%,因此,將木材加工業作為研究重點,具體分析其內部結構。
表4為1997—2012年木材加工業內部各亞產業產值比重變化情況,可以看出:木制品制造業所占比重較大,位居第一,歷年來都在40%以上,且變化不大,說明木制品制造業在木材加工業中占有主導地位;人造板制造業所占比重位居第二,且變化較為不穩定,時高時低;鋸材木片加工業所占比重位居第三,且大體呈下降趨勢;家具制造業所占比重位居第四,但發展速度較快,所占比重穩步增長,由2.4%上升至7.4%。可見,鋸材木片、人造板等初級產品加工業所占比重有下降趨勢,而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家具產品加工業比重呈上升趨勢,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

表2 1997—2012年林業第一產業產值構成表

表3 1997—2012年林業第二產業產值構成表
(3)第三產業內亞產業結構。林業第三產業包括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林業公共管理、林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林業生態服務業等亞產業。由表5可知,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重較大,且呈上升趨勢,由1997年69.4%上升至2012年88.6%,上升了19.2%,特別是1998年后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表現出較強增長勢頭,成為林業新興產業部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態產品需求的增加,森林景觀資源開發規模將有所增大、利用效率將有所提高,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將會進一步發展。

表4 1997—2012年木材加工業產值構成表
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林業產業結構發展目標:實現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林業產業結構從不合理到合理的調整過程就是林業產業結構合理化過程,在合理化基礎上由滯后向高度化邁進過程就是林業產業結構優化過程。林業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林業三次產業間及林業各亞產業之間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主要是指產業結構從低水平狀態向高水平狀態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體現為林業產業高附加值化、高技術化、高集約化、高加工度化。在林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過程中,最核心內容就是主導產業的培育與選擇、衰退產業的退出與轉型,兩者是林業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和高級化的關鍵。

表5 1997—2012年林業第三產業產值構成表
林業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和高級化是通過主導產業的更迭來實現的,主導產業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木材產量逐年下降,自1997年的1781.69萬m3減少到2012年的452.41萬m3,二期天保工程實施后,木材年產量將從一期定產1094.1萬m3,分3年調減到402.5萬m3[3],2013年后木材產量將進一步減少;受木材產量減少影響,鋸材加工業生產規模也受到相應的影響,產量由1997年72.34萬m3降至2002年32.98萬m3,年均下降幅度達16.26%,2003年后有所增加,由39.07萬m3增至2012年72.78萬m3,主要是由于從俄羅斯進口木材,緩解了原料短缺的狀況,未來將由于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和本地區木材產量的大幅調減,鋸材加工業的發展將受到較大的沖擊,產量將會下降;木片產量自2003年產量大幅下降,由104.76萬m3降至2012年的48.41萬m3(表6)??梢?,木材采運業及鋸材木片加工業生產規模正在逐漸萎縮,因此,不適宜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的主導產業來培育,而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業、林木培育與種植業、木制品制造業、人造板加工業、木制家具制造業、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可從中選擇林業主導產業進行培育。

表6 1997—2012年木材、鋸材、木片產量 (單位:萬m3)
(1)主導產業選擇基準與方法。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有收入彈性基準、區域比較優勢基準、關聯效應基準等[4]。本研究根據林業產業的特征和數據的可獲程度,選擇區域比較優勢基準作為林區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目前,測度比較優勢的主要方法有國內資源成本法、比較優勢指數法、區位商法等。本研究采用區位商法來測算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林業產業的比較優勢。
區位商是指某一地區某產業的產值在地區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國該產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之比,其模型可表示為:

式中β為區位商指數;eij為林區林業亞產業產值;ei為林區林業產業總產值;Ej為全國林業亞產業產值;E為全國林區林業產業總產值。通常用區位商即β指數及產值比重等指標來選擇判斷一個地區的主導產業。通常區位商必須大于1,且亞產業占區域林業產業的比重也應較大,才可以作為主導產業考慮,在我國將區位商≥2,且產值比重≥15%的亞產業作為一級主導產業,將區位商≥1.5且產值比重≥10%的亞產業作為二級主導產業[5]。
(2)主導產業確定與培育。本研究運用2010-2012年3年統計數據對6類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的林業亞產業的區位商及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進行了計算,計算結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在考察的6個亞產業中值3年始終大于1的有2個,木制品制造業和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木制品制造業值3年都在2以上,且產值占林區林業產業總產值比重有兩年大于15%,因此,可作為一級主導產業;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值3年都在1以上,2011年和2012年產值占林區林業產業總產值比重超過了10%,且隨著二期天保工程的實施,林區木材產量由一期1094.1萬m3,分三年調減到402.5萬m3,因而,隨著木材采運業萎縮及人們對森林生態產品需求的增加,勢必會提高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其作為新興產業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因此,可將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作為二級主導產業培育。另外,隨著國家林業戰略思想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必將成為林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且林區森林景觀資源極為豐富,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8處及森林公園59處,且景觀基本保持原始風貌,具有發展森林旅游業的優越條件,更加有力證明了可將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作為主導產業來培育和發展。因此,林區應以木制品制造業和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業作為近期及未來一段時間的主導產業,通過其主導作用帶動林業其他產業的發展,使林區的林業產業實現合理化和高度化。

表7 2010—2012年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林業亞產業區位商及比重
自1986年實施森林采伐限額政策后,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的木材產量逐年下降,可知木材采運業、鋸材木片加工業已處于衰退期,由于資源的恢復需要漫長的時間,加之國外原木出口的貿易壁壘,會使木材采運業、鋸材木片加工業發展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容樂觀,但作為資源性產業又不能通過產業政策使其退出市場,因為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因此,應對其適當的扶持與引導,對于木材采運業國家可進一步完善實施天保工程、速生豐產林建設工程、森林限額采伐政策、封山育林政策、森林的分類經營政策等,使森林能夠休養生息,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木材采運業將會迎來新的成長期;對于鋸材木片加工業國家可通過林產品貿易政策及其他手段增加原木及鋸材的進口量,緩解林產品供求的缺口。
通過對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林業產業間及產業內結構及主導產業選擇研究,可知林區林業產業結構正在逐步趨向合理化、高級化,但仍需進一步優化。
(1)建立與林業主導產業相匹配的用材林基地,按照森林用途和生產經營目的合理確定商品林發展區域,加快推進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目前,在吉林森工集團和龍江森工集團已建立了大徑級用材林基地,今后應加強森工企業與大型的龍頭木材加工企業間的聯合,鼓勵大型木材加工利用企業以獨資、合資、參股、聯營等方式投資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真正地把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變為木材加工企業的第一車間。(2)合理開發利用森林景觀資源,充分挖掘具有優勢的旅游資源,突出旅游特色,打造經典旅游線路;整合旅游資源,開發新產品。(3)建立多資源利用培育基地,建立高品質森林食品、中草藥材、花卉等名特優新經濟林產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和野生動植物繁育與利用基地,使林區逐漸擺脫獨木支撐的產業狀況,如黑龍江綏陽林業局已建立了東北地區最大的木耳集散地,木耳種植和采集已成為綏陽林業局林業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先進的科技手段是提升林業產業水平的關鍵[6],應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在企業無力對科技創新有更大投入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的力度,金融部門采取優惠措施為企業科技創新活動注入資金,以扶持林業企業科技開發活動;創新林產品加工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增加林產品科技含量、提高林產品質量和檔次、降低林產品生產成本、提高林產品在國內及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進一步深化國有森工企業改革,應繼續降低國有經濟所占的比重,進一步推進民營化改革,對于森工集團所屬的生產規模小、技術落后、經濟效益差的國有林業企業進行承包、租賃、轉讓、股份制改革,使之投資主體多元化,為其重新注入生機和活力;進一步探索和完善林權改革經營模式,健全《林權證》發放機制,建立活立木流轉機制,保證國家、職工各利益主體的權益;進一步深化市場制度,提升林業企業生產要素市場化程度,加強林業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建設規范性,為林區開辟更多、更有效率融資渠道;完善林產品市場創新機制,建立更加合理的林產品市場監管體系,推行林產品市場準入制和認證制度。
加強稅費扶持力度,適當減免相關稅費,針對具體林業生產經營內容,實施不同的稅費政策。林業稅費扶持政策針對于林業產業全體,側重于林業衰退產業及新型產業;加大林業信貸扶持力度,建立以國家林業貼息貸款為基礎,以林權抵押貸款為主導,以小額信貸和其他貸款為補充的林業信貸政策體系。
[1]李 微,萬志芳.關于林業產業演進的理論探討[J].世界林業研究,2013,26(4):87-92.
[2]陳 蕾.軟件產業演進基本理論問題探討[J].商業時代,2011(10):128.
[3]佚名.二期天保林工程[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21 de2ef998fcc22bcd10d41.html,(2012-02-07)/2013-11-07.
[4]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6-218.
[5]楊為燕.林業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識別[J].林業經濟,2008(7):46-49.
[6]耿玉德,萬志芳.黑龍江省國有林區林業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研究[J].林業科學,2006(6):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