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琰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鄭州450044)
世界經濟發展規律顯示: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過程中,伴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軌和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型,勞動力將由農業部門流向非農產業等其它部門,出現大規模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2012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1%。但是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國13.5億人口中有47.4%是農村人口[1]。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多,耕地面積少,產值低。許多農村還處于以家庭為生產單位的傳統農業階段,社會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明顯。順利完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轉型中的一個必然選擇。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在經濟作用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伴隨我國經濟發展,在政策和市場的共同作用下,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表現出以下主要特征:
隨著我國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在日益減少,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不斷增加。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與2008年的22542萬人相比,5年增加了3719萬人,增長16.5%,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大且每年都呈上升趨勢。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目前主要是通過非組織化的傳統的社會資源,比如親緣、血緣和地緣關系網絡,自發性轉移特點明顯。從農村勞動力轉移年齡結構來看,以40歲以下的中青年勞動力為主,不過比例呈下降趨勢,由2008年的70%下降為2012年的59.3%,這說明我國農村潛在勞動力在逐漸減少。從農村勞動力轉移性別結構來看,男性比重明顯高于女性,2009年農民工男性占65.1%,女性占34.9%;2012年農民工男性占66.4%,女性占33.6%,男性農民工約占2/3左右。在農民工知識結構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以上,與城鎮就業人口相比,農民工受教育程度總體上偏低(表1)。受自身教育素質和技能水平的制約,大批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在城鎮只能從事以體力為主的技術含量較低的傳統工作。從收入結構來看,工資性收入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增加,由2008年的38.94%增加到2012年 的43.54%(表2),這說明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人口生活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2]。

表1 2008—2012年中國農民工結構變化情況

表2 2008—2012年中國農民收入結構變化情況
一直以來,中西部地區是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從表1可以看出,近5年來雖然農村勞動力轉移總量在增加,但從勞動力轉移的地區分布看,省內轉移的比例在增加,由2008年的66.8%增加到2012年的70.9%。調查顯示,當前扣除生活成本,我國省內轉移勞動力平均每人月收入結余為1557元;而中部、西部地區農民工在東部地區的月收入結余分別是1518元和1344元,都低于在本地區務工的農民工平均結余[1]。農村轉移勞動力在東部地區務工生活收入高,但開支較大、收入結余少,而中西部由于生活成本較低,農村勞動力省內轉移結余反而較多。因此,隨著中西部地區非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近年來以省外輸出勞動力為主的中西部地區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比重增加,轉移到東部地區的勞動力數量則呈減少趨勢。
2012年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21—30歲人數最多,占31.9%。上個世紀80、90年代進城務工的農民開始逐步退出城市,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進入了代際轉換的重要時期,目前正處在第一代農民工向第二代農民工轉換的時期。與父輩相比,新一代農民工在城市擇業會更多地考慮生活環境和個人的精神需求,對工作更多的考慮是工作的待遇和條件,而不愿僅僅為了在城市多掙點錢去做吃苦受累從事“不體面”的工作。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工作的動因由“經濟型”轉為“生活型”,他們希望在工作獲得收入的同時能開闊視野、增加閱歷、滿足情感需求[3]。因此,他們選擇工作不僅考慮經濟因素,還要求這份工作能夠讓他體面地在城市生活下去。特別是第一代農民工的子女有一些從小一直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他們已適應城市的生存生活方式,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和技能,很少有再回到農村就業的意愿和可能。這批人即使不能融入城市也不愿回到農村,而是選擇轉移到其他城市尋找工作機會。
在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由于多數在外務工人員沒有較為穩定的職業和居住條件,沒有固定的工資收入和充分的社會保障,土地成為他們生活的最后保障,在城市工作的同時并沒有放棄對土地的依賴。許多人在城市工作在農村蓋房,農忙務農農閑打工,沒有達到完全意義上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12年兼業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外出農民工12961萬人,占比49.35%,在本地轉移農民工9925萬人,占比37.78%。農村轉移勞動力中,平均每年3.8個月從事農業勞動,4.2個月從事非農業勞動,一般在農忙時外出務工人員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亦工亦農性兼業轉移。
以城鎮化、工業化發展來推動我國農村勞動力加快轉移,使我國經濟轉型中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達到均衡。這是我們未來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共識。但是在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我們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當前,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轉移出去的勞動力不論年齡、性別,還是文化程度方面,都是農村勞動力中年富力強的優質勞動力。他們離開農村,將工作和生活重心放在城市,也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之而來的是這部分群體對農業本身失去了原有的熱情,導致農村主體建設缺位,婦女、老人、兒童成為農業生產者的主體,也就是俗稱的“389961”部隊。務農人員結構的變化使農業生產的新技術難以推廣,勞動投入減少,農田粗放式經營廣種薄收現象普遍,生產率下降,影響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進程[4]。可以說目前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帶走了大量可發展性的創新型勞動力,不利于農業發展,甚至使農業衰退。
中國是一個農業和人口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落后的農業無法支撐經濟的發展。農業現代化關系到我們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農業現代化以機械化、規模化經營為基礎。從農業現代化實現的現實需要出發,我國農村勞動力只有大量轉移到第二、三產業中,才能提高人均耕地面積,為農業現代化的規模經營提供基本條件。但是,目前農村優質勞動力流失,使農業發展失去了資金和主要勞動力,不利于農業生產。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三大主糧凈進口量高達1900萬t,繼玉米在2011年進入“全面進口元年”后,2013年中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在今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中,我們還要關注勞動力的轉移不能以農業衰退為代價。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要注重圍繞農業生產轉移勞動力,挖掘農業發展的潛力,擴張農業內部就業容量,吸引勞動力和資金技術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來保證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僅是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轉移,還需要實現勞動力生活空間的轉移,由過去在農村居住邊境轉變為在城鎮居住。從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看,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會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一步消化和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中國2012年城鎮化率已達到52.57%,與世界平均水平大體相當,但與西方發達國家70%的比重相比還較低,人口和產業聚集程度較低,今后還要繼續加大城鎮化建設力度,特別是加快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的發展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就近轉移,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也有利于縮小我國區域間經濟發展的差距和不平衡。近幾年來,一些地方打著“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旗號,為了地方政績而盲目擴張,濫占耕地,對土地的利用不進行科學、合理的論證,用地粗放低效,缺乏規劃。這些現象阻礙了我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許多地方原有的地方特色和當地特殊文化在城鎮化中遭到了破壞。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人口遷移,產業的發展是城鎮化發展的主要動力[5]。為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在今后的城鎮化發展中,要改變過去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考慮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的實際成本,實行多元化發展模式,走人口密集型、土地集約型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鎮建設注意發揮當地優勢和特色,以特色引導產業發展,依托產業發展為擴大就業創造條件。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必然會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省內轉移勞動力的增加,對當地經濟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能源密集型、高碳排放型的產業發展給當地帶來的環境問題相當突出,使環境的承受能力趨近極限。因此,在今后農村勞動力轉移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避免高污染企業的生產可能對當地農業生產產生的影響,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如果大量工業廢物不加處理任意排放,就會直接進入農業生態系統,污染到當地的土地、水和生物資源,影響農業生產、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威脅人民健康[6]。
(1)政府要加快推進我國現行戶籍制度的改革。當前的戶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動,農村勞動力在職業上實現了轉移,卻往往因戶口問題不能實現地域的遷移和身份的變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放開小城鎮,有序放開中等城市,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的戶籍制度改革路線圖。這次改革有利于逐漸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消除附著在戶籍關系上的各種歧視性政策,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一個公平的外部發展環境。但從勞動力自由轉移的角度看,大中小城市最終應全面放開戶籍限制,取消勞動力的流動限制,使勞動力能順利完成職業、身份和空間的同時轉移[8]。
(2)針對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自發性、盲目性帶來的供求失衡問題,由政府出面通過互聯網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勞動力輸出地可以在信息網絡系統上建立一個本地勞動力資源信息庫,信息庫中存儲當地可輸出勞動力年齡、文化程度、技術特長、求職意向等情況。勞動力輸入地則通過網絡發布招聘信息,以此來暢通勞動力資源供求信息渠道,為勞動力轉移搭橋鋪路,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規范化程度[7]。
(3)政府要建立完善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提升其就業能力。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產業結構面臨升級,對勞動力的需求由過去的“勞力型”轉向“技能型”。當前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大多無一技之長,如不改變這一現狀,我國勞動力供求未來將會面臨結構性失衡。要順利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保持勞動力的供求結構性均衡,各級政府部門不僅要重視義務教育,還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對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加大職業教育經費的投入,對勞動力實行免費或低費的職業培訓,幫助勞動力實現順利轉發移。
長期以來,我國土地的一直是農民的“社會保障”,失去了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最終的生活保障。農地的確權、流轉一方面使農民手中的土地真正體現出了它的真正價值,農民通過土地轉讓可以獲得勞動力轉移所需的轉移資本,為他們在城鎮就業、創業、定居提供足夠的資金,使土地提供的最后保障轉化為現實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農地流轉使土地逐漸集中,有利于土地的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工作進行了明確的規劃布置,除了繼續推進全國土地確權工作外,按照“試點先行”的原則各地開展了土地流轉試點。在今后的土地流轉工作中要完善相關的制度政策,建立公開統一的土地流轉市場,加強信息透明度,減少行政干預。在土地流轉中要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損害農民利益。同時,農村土地流轉要加強后序監管,保證土地的農業用途不能發生改變。
我國現有小城鎮人口規模都比較小,未來經濟發展空間很大,吸納就業能力較強,通過小城鎮吸納當地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可以降低勞動力轉移成本。而小城鎮的發展還可以發揮其輻射和帶動功能,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此,應大力發展小城鎮,增加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在小城鎮的發展中,應根據當地特點和資源優勢,以產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經濟[9]。小城鎮因為緊接農村,具有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在經濟發展中要主動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農村勞動力實現順利轉移提供空間。
農村勞動力要實現轉移需要有相關產業的支撐。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由于農業、工業基礎的薄弱,城鎮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在發展當地產業經濟的時候,可以利用當地未經破壞的自然資源,開發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形式的旅游業,旅游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容量大,環境污染小。即使不具備優美自然或人文風光的地區,也可以利用當地農業生產和鄉村文化,發展休閑農業,形成一個集生產、旅游觀光、休閑和社會文化原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產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同時也有利于當地文化的傳承,地方特色的保持。
為促進農村勞動力低成本的就地轉移,農業主產區可以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來拉長農業產業鏈,以此來增加就業空間。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將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相關行業整合為一體,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包裝、倉儲、運輸、服務等所有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為一個大農業。整個產業涵蓋一、二、三產業相關行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把以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直接轉化為產業鏈上的其他行業工人,農業就業空間得以拓寬。農業產業化經營既可以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又可以推動當地農業現代化生產。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趙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制約因素和對策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12(7):34-36.
[3]張明祥.河南省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J].河南科技:2012(12):22-23.
[4]李維,張體敏.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J].教育教學論壇 :2012(14):188-190.
[5]楊群.土地流轉:實現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學術交流:2013(2):96-99.
[6]賀艷紅,杜麗娟.縣域特色產業創新[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39-41.
[7]水新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路徑選擇[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12):18-19.
[8]方運戰.新時期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2,33(1):41-45.
[9]蔣智華.當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