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蘋,賀清云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近年來,湖南省經濟迅速發展,長株潭、大湘南、大湘西發展相繼進入國家戰略層面,與此同時,湖南省區域經濟發展版圖的第四大板塊——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編制工作也已啟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于2012年11月27日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專家論證會上,被專家組一致評審通過。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在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長江流域水資源生態安全和構筑長江黃金水道發展軸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湖南整體經濟協調高速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岳陽、常德、益陽3市及長沙市望城區,并納入湖北省荊州市,總共33個縣市區,規劃總面積6.05萬km2,常住總人口2200萬;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達6454.78億元,是跨兩湖地區經濟發展大戰略的重要一環[1]。近年來,洞庭湖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迅速提升,三次產業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第一產業生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逐步縮小,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尤其是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日益顯著。
現階段,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以下只分析岳陽、常德、邵陽三市)第三產業總體發展狀況較往年已有較大幅度提升(表1)。
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第三產業進行分析,可以客觀認識生態經濟區本身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優勢、阻礙因素以及外部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把握自身優勢及外部機遇,規避和轉變劣勢及威脅,實現經濟區第三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表1 2012年洞庭湖經濟區各地區第三產業發展狀況
(1)經濟基礎較好,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迅速。2012年,湖區生產總值達6454.78億元,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區內有14個國家商品糧基地縣,有赫山、南縣等一批優質棉基地縣和沅江、漢壽、安鄉、湘陰等4個特色水產基地縣及3個國家級基本農田保護示范區,第一產業發達。隨著經濟的發展,洞庭湖區也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第二產業體系,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如岳陽的石油、化工產業,益陽的麻紡、機械產業,常德的釀造業、卷煙業、光電產業等,第一二產業的迅速發展為第三產業的提升提供了資本、技術和人力支持。目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有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益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三個國家級工業園區和一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湖南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迅速。

圖1 2007-2012洞庭湖區各城市GDP走勢圖

圖2 2007-2012年洞庭湖區各城市第三產業GDP走勢圖
(2)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處于長江中游,承東啟西、溝通南北,吞吐長江、接納四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區內有京廣大動脈、武廣鐵路、洛湛鐵路、荊岳鐵路穿過,且石長鐵路連接東西鐵路干線;長常(張)高速公路和106、107、207、319四條國道環繞全區;區內省道密集,主要有三縱兩橫:201、204、205、306、308省道,構成環湖交通網。岳陽城陵磯港是長江八大深水良港之一、湖南唯一通江達海的國家一類水運口岸臨江口岸,是湖南省對外開放的門戶。常德桃源機場目前已開通至北上廣深昆南等的多條路線,機場旅客吞吐量已于2011年突破30萬人次,另外洞庭湖區與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張家界荷花機場相距不遠,區位交通條件極為便利[2]。
(3)旅游業資源豐富,發展基礎優良。湖區內有豐富且優質的旅游資源,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多處,依托其得天獨厚的水體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旅游業的發展基礎十分優良(表2)。

表2 洞庭湖區旅游資源
(4)需求大于供給,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湖區第三產業主要包括:運輸和倉儲業、郵政(現代物流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信息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商貿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技術服務業)、現代金融保險業等行業。由湖南省和洞庭湖區三市2008-2011年第三產業產值和年末國有企業各行業就業人口規模可知,全省范圍內生產性服務業的年均增速雖保持較快增長,但自2008年起有明顯放緩趨勢,開始低于GDP增速,2011年達到最低值11.1%,低于GDP增速1.7個百分點。洞庭湖區2008-2011年年末國有企業各行業從業人員數量表來看,2011年年底從業人員數量由大到小依次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33.31%)、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2.79%)、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15.26%)、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9.44%)、金融保險業(9.20%)。從總體趨勢看來,洞庭湖區第三產業就業人口處于波動階段,2008年從業人數最高,2009、2010年從業人數快速下降,2011年從業人數開始回升,與此趨勢相似度較高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以及租賃和商貿服務業,而金融保險業在2011年以前保持穩定,2011年開始急劇下降,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從業人數則保持緩慢增長態勢(表3)。發展仍處于需求大于供給的境地,供需矛盾突出,人們普遍感覺到日常生活存在的乘車難、住房難、通訊難、看病難、上學難等一系列問題正是對這一供需矛盾的反映。巨大的需求就等于巨大的市場,人民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正是第三產業發展的最強勁推動力,刺激第三產業的發展。同時,湖區巨大的需求也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展高效高質的第三產業勢在必行。

表3 2008-2011年洞庭湖區年末國有企業從業人員和第三產業生產總值
(1)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不高,產業趨同現象嚴重。目前,湖區內各城市在第三產業發展中仍以傳統餐飲服務、物流倉儲為主,停留在第三產業發展的較低層次,普遍存在規模小、點多面散、缺乏競爭力的弱點,內部競爭機制不夠靈活,經濟效益不高,突出表現在勞動力素質低,新興行業人才嚴重不足,吸引外來人才的能力較弱,第三產業發展的環境亟待優化;同時,受區位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同構的現象比較嚴重,湖區旅游業發展雖呈明顯增長趨勢,但區內旅游產品單一且相似,未形成獨具特色的景點網絡體系[3]。
(2)區域內部各自為政,協調發展有待加強。岳陽、常德、益陽三市都是各行政區的交通樞紐、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經濟中心、物流中心,各自擁有較強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若三市做到統籌發展、經濟互通、科技共享、空間與市場一體化,則必將實現各方面的利益共贏。但目前幾個行政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經濟圈內尚未實現真正聯動和主動對接,沒有很好的建立起有機的經濟聯系,從而無法實現相互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良性互動,嚴重制約了湖區第三產業的長遠快速發展。湖區內至今還沒有一個真正的龍頭,也沒有統一的腹地,區域內的經濟合作還屬于較為低端的協作,而不是市場充分競爭形成的產業分工和協作。
(3)洞庭湖水量減少,經濟發展受阻。自三峽大壩建成蓄水以來,位于長江下游的淞滋、太平、藕池三口水系以及湘、資、沅、澧四大水系的水量較以前有明顯減少,造成下游的洞庭湖蓄水量連年減少(表4)[4];近年來湖區人民無節制的圍湖造田、砍伐樹木,致使洞庭湖泥沙淤積、湖泊面積變小;附近人民生活和工業生產污水不加處理直接排入洞庭湖,使洞庭湖水質變差,可用水源減少。生活和生產用水的經常性缺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受阻,企業和個人投資積極性不高,外來生產要素難以向洞庭湖地區大量聚集,進而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在經濟區內的集聚、擴散。另外,近年來洞庭湖區血吸蟲病疫有所抬頭,也嚴重影響了湖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的發展進度。

表4 2002-2009年11月-次年3月洞庭湖水體面積及城陵磯水位變化[5] (單位:m)
(4)市場化程度偏低,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一般而言,市場化程度高的行業,發展相對較快。而湖區第三產業目前除批發零售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產業市場化程度比較高以外,一些新型的第三產業市場化程度都較低,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區內市場準入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一些發展潛力較大的金融保險、郵電通信等行業政企不分、行業壟斷、限制其他經營者進入的現象較普遍,全方位競爭的格局尚未形成,使得很多服務業企業競爭能力較弱,在服務品質和服務技術上與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群相比處于明顯劣勢,技術創新能力嚴重不足[6]。
(1)國家政策支持,大環境優良。近年來,國家大力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相繼出臺了一些支持區域發展的政策和規劃方針,其中長株潭城市群是國家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政策含金量極高、品牌影響力巨大。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是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兩型社會的深化拓展,湖區三市都是“3+5”城市群的重要成員,湖區第三產業提質優化的本質也是對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的促進,兩者在目標、路徑上是一致的[7]。同時,湖南省政府也明確提出要扶持發展省際邊界地區中心城市,三市中,常德、益陽處于湘鄂省際邊界,岳陽處于湘鄂贛省際邊界,都是政策發展的對象。
(2)溝通多個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地處湖南省北部,省內與長株潭、大湘南、大湘西三大板塊協同發展,省外與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以及武漢城市圈遙相呼應,成為溝通南北、聯接東西的重要經濟集散點。湖區承東啟西、貫通南北,可以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巨大的發展空間和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建設生態經濟區,抓住重大機遇促進產業聚集,增加經濟總量,提升經濟質量,與各個經濟區在經濟發展上實現良性互動,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推進第三產業發展。
(3)第三產業起步較晚,存在后發優勢。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雖已有較強經濟實力,發展較快,但與周邊地區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周邊長株潭地區、武漢城市圈、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第三產業已發展到較高階段,有現成的發展經驗和高端科技供湖區進行深刻學習。湖區應借助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傾斜政策,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借鑒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經驗和技術,實現本地區第三產業的高速健康發展。
(1)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對洞庭湖區的擠出效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范圍5.12萬km2,占江西國土面積30%,經濟總量占全省60%,在江西省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面積只有4.63萬km2,經濟總量約占全省的25.6%,整體差距明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獲批后國家和江西省的各類政策和資金不斷傾斜,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江西省不斷加強宣傳提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知名度,吸引投資[8]。洞庭湖區作為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腹地、湘北經濟帶的核心部分,無論是省級支持還是國家傾斜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中部崛起開發戰略中也處于邊緣位置,知名度相對較低,在吸引投資、發展金融業和高科技產業方面處于不利地位。
(2)融資貸款困難,金融環境欠佳。資金是區域經濟增長中完成各種資源配置的重要因素,區域所擁有的資金量直接決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資源的種類、數量和質量,進而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地區產業結構提升和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湖區企業普遍存在融資渠道單一的問題,洞庭湖區大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是依賴民間借貸資金、職工保險金、社會集資等有限形式籌集發展資金,只有少數企業能夠從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農業銀行、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融資[9];二是貸款困難,企業難以真正享受“國民待遇”,貸款條件相當苛刻,這就打擊了第三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沒有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寬松的經濟環境。
(3)現有環境容量有限,制約未來經濟發展。當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區域建設對生態環境尚未產生明顯影響,但未來一段時期是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第三產業高級化加速推進的重要時期,能源資源需求將大幅增加,節能減排的任務更加艱巨,環境保護壓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利用資源、合理分配有限環境容量以實現區域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是洞庭湖地區發展生態經濟的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圖3 洞庭湖區第三產業SWOT分析示意圖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報告上對中國三次產業劃分的意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為流通部門,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層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主要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游業、信息咨詢服務和各類技術服務業、制造業;第三層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第四層為國家相關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警察、軍隊等,但在國內不計入第三產業產值和國民生產總值。
從表中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第一、二、三層次部門的發展情況,而其發展的關鍵在于一、二層次部門,即流通部門和為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現階段,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內流通部門已有較為完善的發展,生產生活服務部門相關行業發展也較為迅猛,但兩者的發展總體還屬于較低水平、不充分的發展,是以勞動力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要發展類型的發展。并如上文所述,湖區第三產業發展還面臨著許多內部劣勢和外部挑戰,如何抓住優勢和機遇增加流通部門和為生產生活服務部門的產值,并通過一二層次部門的發展促進第三層次部門的完善,是湖區實現快速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通暢快速的交通體系是物資流、人才流、資金流得以交流的第一基礎,因此建成通達的交通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加快交通建設,要抓好鐵路、高速公路和港口建設、加強航道和港口建設,暢通黃金水道,盡快建設完成常益城際、常岳九、荊岳等鐵路,加快推進澧常、岳常、常安等高速公路建設,形成環洞庭湖高速公路圈、快速鐵路圈和港口圈:高速公路圈,即岳常高速-長常高速(常德-益陽段)-益婁衡高速(華容-益陽段)和岳常高速-長常高速-京珠高速、岳汝高速、京廣澳復線;快速鐵路圈,即荊岳鐵路-常岳九鐵路-石長線及石長復線-武廣線、京廣線;港口圈,即津市港-常德港-茅草街港-益陽港-湘陰港-城陵磯及松陽湖港。進一步密切常德、岳陽、益陽之間的城際交通聯系,實現洞庭湖區域內的縱橫通達,物流業和旅游業的高速發展。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旅游資源豐富(見表2),但現有旅游產品單一、與周邊城市旅游資源相比較并無太大特色。因此湖區旅游業的發展要以洞庭湖為立足點,走區域旅游聯合開發的道路,建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環洞庭湖特色旅游區,確保湖區旅游資源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場上的競爭力。[9]各地區可在現有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挖掘自身特色:岳陽的“樓”文化、“憂”文化、龍舟文化,常德的史前文明、善德文化、隱逸文化、荊楚文化,益陽的茶文化、梅山文化、美人文化等等[10]。盡量做到內聯外引,聯合推銷,打造優勢品牌。“內聯”就是要在洞庭湖旅游區內,實現區內資源優勢互補,避免建設項目互相雷同,搞開發攀比;“外引”即要充分利用洞庭湖旅游區周邊著名旅游風景區的品牌優勢,主動參與更大范圍內的旅游規劃、聯合推銷運作,在強化整體優勢的過程中,完成自身發展。
商貿物流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第三產業中占有較大比重,但目前湖區的物流商貿業還停留在較低水平,因此湖區應加快專業市場建設,健全現代物流體系。建立便捷、高效、安全的農產品物流網絡,發展茶葉、大米、紡織品、煙葉等的專業物流,普及和深化電子商務應用,編制湖區統一的電子商務發展規劃,鼓勵企業開展網上交易,努力擴大出口貿易規模;在引進沃爾瑪、新一佳等知名商貿中心的同時,發展自有品牌,搞活商貿流通。同時,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支持組建小額貸款公司、保險證券公司,支持積極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導和規范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領域,促進第三產業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實現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提升。
2012年湖南省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3317.2億元,長、株、潭所占比重分別為65.6%、45.6%、49.5%,常德、岳陽和益陽所占比重分別為19.2%、32.8%和23.7%。當前湖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長株潭地區仍有較大差距,湖區現有的第三產業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多發展流通部門和餐飲服務部門,雖然對擴大就業有重要意義,卻不利于改善湖區在全省乃至全國的經濟地位,因而尋求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是當前第三產業由第一層向第二、三層次轉變,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必然趨勢[11]。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上,各行政區可根據自身優勢進行發展,岳陽可重點發展機電研發、汽車、衛星導航等產業;常德可重點發展精密機械制造、生物工程等產業;邵陽市可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新材料產業、生物制藥業等產業。同時湖區應大力培育和引進高素質人才,加強與周邊高等院校如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機構的人才聯系,培育企業自身的技術能力,建立創新服務體系,鼓勵企業和科研人員進行研究開發。
優美健康的湖區環境、充沛優質的湖水是保障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生產生活正常進行的首要條件。對湖區水資源的治理可從治污和蓄水兩方面開展:工業治污方面,嚴格環境準入制度,加大對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堅決取締關停污染嚴重企業,對工業“三廢”實現集中處理,生活污水處理方面,全面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契機,推廣農村沼氣,開展村莊整治;蓄水方面,實現退耕還湖,圍湖造林,對湖區亂砍亂伐行為堅決予以制止,以加強洞庭湖自身的蓄水功能[12]。同時,針對湖區的血吸蟲病疫,采取對易感地帶實施藥物滅螺、環境改造滅螺、興林滅螺等措施,強化對血吸蟲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強對血吸蟲病人的及時診治,使血吸蟲傳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產業的第三層次主要由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事業等產業組成,第三層次各產業雖不會在直接層面上產生巨大經濟產值,但從長遠意義上來講,發展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社會福利等產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經濟的長遠發展、社會的安定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提高居民文化素質,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要求湖區各城市在教育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社會保障經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增設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等場所,開展全民讀書、全民健身等活動,使人民群眾真正從活動參與中提升自我素質。同時,擴大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養老保險等福利政策的覆蓋面積,實現居民的貧有所養、老有所依,實現社會的安定和諧,促進社會的穩步發展。
目前湖區幾個行政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經濟圈內的區域經濟尚未真正聯動起來,未能很好的建立起有機的經濟聯系,嚴重制約了湖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了更好地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必須加強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整體調控,這就要求必須由湖南省委省政府進行統籌管理。湖區可借鑒長株潭經濟區的管理模式,組建跨區域管理部門,建立湖區經濟發展聯盟,對湖區發展進行統一協調規劃與指導實施,對涉及區域內的要素資源整合、產業空間布局、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等事宜進行協商,實現平臺同建、交通同網、生態同護、產業同調、能源同享、物流同興[13]。
[1]朱翔.環洞庭湖經濟圈建設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7-38.
[2]董明輝,陳端,呂彭,等.環洞庭湖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2):28-32.
[3]李松齡,李娜.洞庭湖區域產業同構現象研究 [J].經濟地理,2010,30(11):1854-1858.
[4]齊恒.環洞庭湖旅游資源評價及可持續開發研究[J].生態經濟,2005(7):98-100.
[5]王文松,馮暢,張曉梅,等.洞庭湖區干旱災害發生的原因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13,27(2):88-90.
[6]江小涓,李輝.服務業與中國經濟:相關性和加快增長的潛力[J].經濟研究,2004(1):4-15.
[7]董明輝,陳端呂,鄒濱.中部崛起與洞庭湖區經濟發展的應對戰略[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0(4):7-10.
[8]鄭四華,龔志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的分析[J].企業經濟,2013(3):154-155.
[9]吳紀寧.關于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思考武陵學刊[J].2012(37):39-40.
[10]王燁,張銀鈴.岳陽旅游產業發展思路[J].中國集體經濟,2008:120.
[11]李江帆.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第三產業現代化[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124-125.
[12]錢曉華.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8(8):30-33.
[13]郭克莎.第三產業的結構優化與高效發展[J].財貿經濟,2000(10):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