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關于女性服刑人員監獄適應的西方研究回顧與反思

2014-04-16 18:06:19
江蘇社會科學 2014年2期
關鍵詞:環境模型研究

劉 柳

關于女性服刑人員監獄適應的西方研究回顧與反思

劉 柳

關于服刑人員適應監獄生活的經驗性研究起源于20世紀的美國。之后,社會學家開始用人類學方法研究,然而在這些研究中,關于女性服刑人員監獄適應的研究較少,并被當做男性服刑人員“附屬物”來比較,此后有學者開始關注監獄環境以及社會文化背景對于女性服刑人員監獄適應性狀況的影響。本文通過回顧與反思認為,對女性應從兩個維度即適應監獄制度環境和適應服刑人員群體或服刑人員亞文化入手。并從中探討兩者間關系更為重要。

監獄 女性服刑人員 適應 模型 適應質量

關于服刑人員適應監獄生活的經驗性研究起源于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之后,社會學家開始使用人類學方法研究服刑人員的監禁生涯(Bosworth,1999),并從服刑人員角色的扮演、服刑人員群體的形成和活動進行觀察和分析,并最終得出了一些結論。

Clemmer開創性的研究了監獄適應的問題(1940/1966),并首次將“監獄化(prisonization)”定義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監獄的風俗、習慣和特定文化。在他看來,監獄化的程度主要依賴于監禁時間的長短和服刑人員的自身性格特征,還包括:服刑人員監獄外的社會關系、與監獄非正式群體的融入情況、工作類型,以及對監獄教條的接受或拒絕程度(Clemmer,1966)。此后,Driscoll(1952)在其研究中設計了一個特別的操作性的量表,“適應分析評價量表”來衡量服刑人員適應監獄生活的好壞程度,即監獄適應主要包括四大因素: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個人因素和行為因素。McCorkle&Korn(1954)提出,那些持有與普通社會的價值體系相悖價值觀的服刑人員較易適應監獄社會。Ohlin(1956)則相信服刑人員亞文化是一種對監禁生活的集體反應,它能夠影響服刑人員的價值觀、態度以及行為方式。Wheeler(1961)研究發現新入獄的服刑人員以及快要出獄的服刑人員比較樂于遵從監獄管理人員的意見,故在“監獄適應”上形成了“U型曲線(U-shaped curve)”。之后,Wheeler總結出服刑人員的監獄適應情況與以下指標有顯著關系:(1)在35歲以上或是以下;(2)婚姻狀況;(3)罪行的嚴重程度;(4)以前是否有受刑罰處罰的經歷。Garabedian則指出,在監獄社會中存在著多種不同的社會角色(1963)。而擁有不同角色的服刑人員的監獄化程度是不一樣的。

一、三種有關于監獄適應的模型

在眾多的關于監獄化或者說監獄適應的研究中,有三種主要的模型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是Sykes(1958)在《監禁社會》(The Society of Captives)中提出了“剝奪模型”,他認為,經歷了“監禁之痛”,即對自由、食物與服務、安全、自主性以及與異性的親密關系的剝奪,服刑人員普遍傾向于團結起來對付“艱難”的環境。除此之外,還有Goffman(1961)的“全控機構”和Foucault(1977)的“完整和嚴肅的機構(Complete and Austere Institution)”??偟恼f來,這種模型強調的是環境對服刑人員行為和適應狀況的影響。它的核心在于認為監獄中存在著一種服刑人員的“集體行為模式”。基于剝奪模型,可知適應監獄環境與以下因素有關:在監獄中已渡過的時間;所處的監禁階段(Garabedian,1963;Wheeler, 1961);與獄友的關系(Wheeler,1961);疏離和無力感(Thomas&Zingraff,1976),以及對待獄警的態度(Schwartz,1971)。

其次是(Schrag,1954;Irwin&Cressey,1962;Glaser,1964)“導入模型(The Importation Model)”。研究認為,監獄環境是社會大環境的印射,服刑人員在入獄時即帶入了他們在社會中形成的個性特征(DeRosia,1998)。導入模型的倡導者強烈批判剝奪模型,認為其使用了狹窄的局限在系統內部的角度來分析服刑人員的監獄生活和監獄行為。他們提出服刑人員在監禁之前的經歷和個性特征是其得以適應監獄環境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因此,這一模型主要關注點在于服刑人員在外界社會形成的價值觀、思想和態度構成的個人體系,以及該體系對其獄中生活的影響,而并非一種在監獄環境中形成的共同和集體的價值觀體系和行為模式。與剝奪理論不同,導入理論的倡導者認為監獄適應和以下一些內容相聯系:入獄前的工作狀態和穩定性(Thomas,1977b);社會階層(Thomas,1973);流動性(Schwartz,1971);與外界社會的聯系(Thomas,1973);服刑人員的角色類型(Garabedian,1963);之前的入獄記錄(Schwartz,1971);首次被判有罪或被捕時的年齡(Schwartz,1971;Thomas,1973);以及被捕的次數(Schwartz,1971)。

第三是“綜合模型(The Integrative Model)”是一種更加完整和綜合的模型。它更加全面的解釋了監獄適應的影響因素。Giallombardo(1966)在《女性社會》(The Society ofWomen)一書中,描述了女子監獄社會的角色和功能體系,這一體系中的價值觀和態度形成于服刑人員入獄之前,并在服刑人員入獄之后持續影響著服刑人員的行為。此外,她也嘗試著強調男性和女性服刑人員的差別。她認為這一差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不同的“監禁之痛”的體驗以及由社會中帶來的兩性的不同的價值體系。

二、關于女性服刑人員適應監獄生活的研究與取向

統計數據顯示,不論文化、時間,以及統計因素的不同,“女性被捕、被起訴以及被監禁的可能性較男性少三至五倍”(譯自Blanchette&Brown,2006,p.1)。但在最近的二十年里,增長速度卻很驚人,(Blanchette&Brown,2006;van Wormer,2010)故受到了各國學界和司法界的極大關注。

有研究(Clemmer,1966;Garabedian,1963;Schrag,1954;Sykes,1958;Wheeler,1961)顯示“男性服刑人員傾向于組成一個統一的共生的結構,在這一結構下服刑人員共享一個規范化的體系,而該體系成為當前監獄符號(prison code)[1]此處,監獄符號(prison code)特指服刑人員為了對抗監獄強制壓迫性環境而自發形成的一種亞文化。在這一亞文化中,服刑人員共享一套自發形成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的縮影”(譯自Tittle,1969,p.492)。不過女性服刑人員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她們(Giallombardo,1966;Ward&Kassenbaum,1965)“既不是統一的集體亦非孤立的個人”,相反,她們傾向于“組成擁有親密關系的初級群體,通常包括同性戀的接觸以及類似家庭的關系”(譯自Tittle,1969,p.492)。經過總結,Tittle(1969)認為,女性的初級群體關系以及男性的共生關系并非完全不相容的,而是相似的存在于兩性之間的。

Ward&Kassenbaum(1965)曾嘗試研究女性服刑人員,測量她們與監獄符號之間的關系。依據他們的研究發現,Wheeler(1961)的關于監獄適應的U型曲線(U-shaped curve)并未明顯的存在于女性服刑人員的世界中。在他們的結論中,“女性服刑人員面對監獄生活的應對并非僅僅是對剝奪的反應,還包括她們對犯罪符號的內化程度和其女性特征”(引用自Hartnagel&Gillan,1980,pp.87-88)。

Giallombardo(1966)將男性服刑人員研究中的發現作為其研究的基準,去關注女性服刑人員群體與其有什么不同。她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得出了與Ward&Kassenbaum(1965)相似的結論:女性服刑人員群體里的隱形角色是多種多樣的,但卻與性或者家庭關系有關,屬于初級群體范疇。她說女性服刑人員常希望通過創建與其在社會中的身份相類似的角色來應對監獄這一讓人苦惱的環境。

Heffernan(1972)也試圖使用Wheeler關于監獄化的測試來研究女性服刑人員的改造狀況。她駁斥了Clemmer(1966)等的剝奪模型,認為Irwin&Cressey(1962)的導入模型更具解釋力。盡管她的研究包括了大量的描述女性服刑人員親密關系的內容,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女性服刑人員對監獄生活的適應狀況并非完全決定于其傳統的性別角色和監獄環境,她們在選擇適應的方式時,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且以一種積極地、反思的姿態在影響著這些適應方式。

在一項和男性服刑人員的比較研究中,Jensen&Jones(1976)發現女性服刑人員的關于監禁階段和群體接觸的類型和Wheeler的關于男性服刑人員的早期研究非常類似。此外,他們還發現,監禁階段和對于監獄亞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變化在不同的服刑人員群體中是很不一樣的。對于女性服刑人員來說,背景因素比監獄環境因素對其監獄適應狀況的影響更大。Baldwin(1988)指出,男性和女性服刑人員在適應性上差別是,在監獄中持久存在的對于暴力的反抗。但女性服刑人員,較少組成如男性服刑人員一樣的非正式群體。因此,男性服刑人員群體里常見的集體暴力事件在女性服刑人員群體中很難見到。大多女性服刑人員觸犯監獄規則只是源于自發行為,而非有組織的活動。

關于女性服刑人員監獄適應的研究目前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女性服刑人員的親密關系問題;二是女性服刑人員的監獄化狀況,并引起了學者關于性別議題的爭論。

首先,關于女性服刑人員親密關系的研究大多和女性服刑人員在監獄中的性關系有關。因為她們在監禁之后被剝奪了正常的與異性的性關系,而這被視為是女性獲得情感親密關系的特殊需求(Kruttschnitt&Cartner,2003)。與男性相比,女性比較喜歡與她人建立起類似家庭的親密關系(van Wormer,2010)。她們并非做出最大的努力去維持其與外界親人的聯系,而是采用家庭成員角色的形式在監獄中與其他服刑人員共同組成一個類似家庭的關系(van Wormer,2010)。Owen(1998)也指出,同男性服刑人員的幫派文化相比,女性服刑人員更愿意接受新的和年輕的服刑人員成為她們“家庭”里的一員。在van Warmer(2010)的一項最新的研究中,她指出女性服刑人員的“家庭”現在依然存在于女子監獄之中。

其次是探討傳統的關于男性服刑人員適應監獄生活的研究(如監獄化、服刑人員集群、與監獄管理方的對抗等)在何種程度上符合于關于女性服刑人員其中有何不同也是焦點。這些研究通常傾向于將男性服刑人員的行為和反應作為常態,而將女性作為“偏離”(Kruttschnitt&Cartner,2003),這并不是簡單的關于兩個群體的對比,而是展現了服刑人員對于監獄環境理解的性別差異。

三、關于女性服刑人員監獄適應質量的研究

更加新近的研究開始摒棄討論“模型”的傳統套路,而傾向于探討女性服刑人員應對(cope)監禁生活的個人策略。根據Liebling(1999,p.312)的定義,應對意指“一種想法和行為的結合物”;“個人的應對風格和能力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應對也可被視作是情緒的調整”。盡管這些研究大多是心理學而非社會學取向,但卻在一個重要的層面上延續了研究監禁的宏觀社會學視角:測量個人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兩者的交互作用對監獄適應的影響力(Kruttschnitt&Cartner,2003)。從廣義上來說,這些研究的不同方向可以被認為是測量服刑人員監獄適應質量的指標。其中最為重要是:違規行為;自殘和自殺;精神健康問題;對監獄活動的參與程度。

關于違規行為的范圍很廣,包括“不能遵守監獄的規則、違反監獄紀律、盜竊財務、毀壞設施、滋事、同性戀行為、對監獄管理人員不恭、擁有違禁品或武器、逃跑”等(Kruttschnitt&Cartner,2003,p. 32)。當然,生活在監獄環境里,年齡的增長和對環境的適應將大大降低違規行為發生的幾率。此外調查還證實,那些在外界社會中適應的很好的人通常在監獄中也很少犯錯(DeRosia,1998)。不過,需要注意的是,DeRosia的研究幾乎只是基于美國社會的,因此也許并不適應于解釋其他國家和文化中的服刑人員的情況;而另一些研究則恰恰得出了相反的結論(Lindquist,1980)。Jiang&Winfree Jr.(2006,p.32)綜合比較了男性和女性服刑人員的監獄適應狀況。他們使用月平均監獄規則違反率作為衡量社會支持對男女性服刑人員監獄生活的影響。結論顯示“女性服刑人員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女性服刑人員的年齡、犯罪歷史以及刑期都是影響其監獄違規行為的重要因素。

而自殘和自殺則如割腕、上吊等可能導致自身肉體損害或死亡的行為(Toch,1992)。則是反映監獄適應不良狀態的最重要指標,研究也證明其與年齡、種族、性別、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以及犯罪類型有關。年輕的、白色人種的、未婚的、受教育程度低下的、擁有精神疾病史的、以及易受性侵害的服刑人員群體比較容易有自殘或自殺的行為(DeRosia,1998)。具體到性別差異有不同的看法。

服刑人員的精神健康問題大多是由心理學家而非社會學家關注的。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在入獄前曾經有過精神健康問題的服刑人員比較容易在服刑期間產生精神問題和反社會行為,尤其是那些曾經接受過精神病治療的服刑人員在獄中較常見嚴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Toch&Adams, 1989)。此外易患精神疾病的服刑人員通常是被關在嚴格的封閉的環境中的第一次犯罪的年輕人(Boothby&Durham,1999)或女性服刑人員(Boothby&Durham,1999)。反過來(Maguire,1989),愿意參加監獄活動,如監獄勞動、教育項目,以及其他的治療類項目的服刑人員通常較少的會出現適應困難的狀況。尤其是女性服刑人員和受過良好教育的服刑人員這一點特別顯著。

四、批判性反思

簡單說來,人們對女性服刑人員的監獄適應狀況的認識仍然局限在其性別因素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與男性服刑人員的情況相類似的范圍內(Kruttschnitt&Cartner,2003)。研究顯示,相比較男性服刑人員,女性服刑人員傾注了很多的熱情在親密關系和初級群體的建立上,以及多數采取個體的而非集體的方式來面對監獄管理方。然而,我們對于女性服刑人員生活的其他方面的認識依然是欠缺的。并且,關于女性服刑人員的研究常常給我們以“關于男性服刑人員研究的注腳”這樣的印象(Baldwin, 1988;Hartnagel&Gillan,1980;Jensen&Jones,1976),因為大多數這類研究都是以女性服刑人員在何種程度上與男性服刑人員相似作為闡述的出發點。

事實上女性和男性是完全不同的,她們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行為模式。在筆者看來,我們應該以一種打破傳統的全新的眼光來看待女性服刑人員的監獄適應,將女性服刑人員作為一個獨立的群體來研究,而不是與男性服刑人員相比較。比如最近的研究者則逐漸采取了“放棄模型”的姿態,轉而關注女性服刑人員的個人適應策略。不過,我們也發現這些策略性議題基本上都是個人層面的,象自殘、自殺、精神問題以及監獄規則的違反等。而那些由監獄環境和服刑人員群體特征的變化所帶來的適應性問題卻大都未曾涉及。雖然說受虐史和精神障礙史較常見于以上各類關于服刑人員適應障礙問題的探討,前人的研究卻大多是描述性的,且忽略了監獄的環境因素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如何與服刑人員的自身特點相結合而導致了失敗的監獄適應結果。

據前人對服刑人員監獄適應狀況的研究,那些有著適應障礙的服刑人員通常也是那些在大眾教育、家庭生活、工作、以及人際關系方面的失敗者,或者存在著藥物濫用問題的人(DeRosia,1998; Kruttschnitt&Cartner,2003;Toch&Adams,1989)。這表明監獄環境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小版,就如同導入理論所描述的那樣。不過,那些適應良好的服刑人員是如何適應監獄環境的呢?他們有什么共同點則研究較少。

此外,在現有的文獻中罕見關于服刑人員人際關系的討論。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關于服刑人員監獄適應質量的研究都是個人取向的,而沒有涉及到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事實上,監獄也是一個小“社會”。因此,與他人相處可以算得上是很重要的監獄適應的一個方面。尤其在像中國這樣一個重視人際關系的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服刑人員的生活中應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筆者看來,“適應監獄生活”應該包括兩個維度的內容:一個是適應監獄制度環境;另一個是適應服刑人員群體或服刑人員亞文化。根據剝奪模型,監獄亞文化是服刑人員為了應對監獄環境和減輕“監禁之痛”而自發形成的,且常常是和監獄管理方的要求相悖的(Sykes,1958)。在這一假設之下,這兩個維度是完全相反的。那么如何平衡這兩種適應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曾經有學者嘗試過從不同的角度闡釋監獄適應。比方說,Mandaraka-Sheppard(1986)曾分別從以上兩個角度探討監獄適應,并認為這兩者間并無明顯的聯系。這一結果很容易被人們所認可,因為這兩個維度是完全相反的。雖然關于如何平衡兩者間關系的討論很少,但我相信,研究那些在兩方面都適應的很好的服刑人員將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焦點,也適合于研究兩種適應間的平衡性。

[1]Akers,R.L.(1977).Type of Leadership in Prison: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Testing the Functional and Importation Models.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18(3),378-383.

[2]Akers,R.L.,Hayner,N.S.,&Gruninger,W.(1974).Homosexual and Drug Behavior in Prison:A Test of the Functional and Importation Models of the Inmate System.Social Problems,21(3),410-422.

[3]Baldwin,P.(1988).Women in Prison.In S.Backett,J.McNeill&A.Yellowlees(Eds.),Imprisonment Today:Current Issues in the Prison Debate.London:Macmillan Press.

[4]Blanchette,K.,&Brown,S.L.(2006).Th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Women Offenders: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s.Chichester,West Sussex,England:John Wiley&Sons.

[5]Boothby,J.L.,&Durham,T.W.(1999).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in Prisoners Using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26,107-124.

[6]Bosworth,M.(1999).Engendering Resistance:Agency and Power in Women's Prisons.Aldershot:Ashgate.

[7]Clemmer,D.(1966).The Prison Community.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

[8]DeRosia,V.R.(1998).Living Inside Prison Walls:Adjustment Behavior.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

[9]Driscoll,P.J.(1952).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al Adjustmentof Prison Inmates.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3),593-596.

[10]Foucault,M.(1977).Discipline and Punish:The Birth of the Prison(A.Sheridan,Trans.).London:Allen Lane.

[11]Garabedian,P.G.(1963).Social Roles and Processes of Socialization in the Prison Community.Social Problems,11 (2),139-152.

[12]Giallombardo,R.(1966).Society ofWomen:A Study of aWomen's Prison.New York:Wiley.

[13]Glaser,D.(1964).The Effectiveness of a Prison and Parole System.Indianapolis:Bobbs-Merrill.

[14]Goffman,E.(1961).Asylums:Essay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of Mental Patients and Other Inmates.Garden City, NY:Doubleday.

[15]Hartnagel,T.F.,&Gillan,M.E.(1980).Female Prisoners and the Inmate Code.The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3(1),85-104.

[16]Heffernan,E.(1972).Making it in Prison:The Square,the Cool,and the Life.New York:John Wiley.

[17]Irwin,J.,&Cressey,D.R.(1962).Thieves,Convicts and the Inmate Culture.Social Problems,10(2),142-155.

[18]Jensen,G.F.,&Jones,D.(1976).Perspectives on Inmate Culture:A Study ofWomen in Prison.Social Forces,54(3),590-603.

[19]Jiang,S.,&Winfree Jr.,L.T.(2006).Social Support,Gender,and Inmate Adjustment to Prison Life:Insights from a national Sample.The Prison Journal,86(1),32-55.

[20]Kruttschnitt,C.,&Cartner,R.(2003).Women's Imprisonment.Crime and Justice,30,1-81.

[21]Liebling,A.(1999).Prisoner Suicide and Prisoner Coping.In M.Tonry&J.Petersilia(Eds.),Pris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2]Lindquist,C.(1980).Prison Discipline and the Female Offender.Journal of Offender Counseling,Services and Rehabilitation,4,305-319.

[23]Maguire,K.(1989).The Effects of Prison Industry Participation on Inmate Institutional Adjustment.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Albany,NY.

[24]Mandaraka-Sheppard,A.(1986).The Dynamics of Aggression in Women's Prisons in England.Aldershot:Gower Press.

[25]McCorkle,L.,&Korn,R.(1954).Resocialization within Wall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293,88-98.

[26]Ohlin,L.E.(1956).Society and the Field of Corrections.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7]Owen,B.(1998).In the Mix:Struggle and Survival in a Women's Pris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8]Schrag,C.(1954).Leadership Among Prison Inmat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1),37-42.

[29]Schwartz,B.(1971).Pre-Institutional vs.Situational Influence in a Correctional Community.Journal of Criminal Law,Criminology,and Police Science,62(4),532-542.

[30]Selling,L.(1931).The Pseudo-famil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37,247-253.

[31]Sykes,G.M.(1958).The Society of Captives:A Study of a Maximum Security Prison.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2]Thomas,C.W.(1973).Prisonization or Resocialization?:A Study of Exter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Impactof Imprisonm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10(13),13-21.

[33]Thomas,C.W.(1977).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isonization.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68(1), 135-145.

[34]Thomas,C.W.,&Zingraff,M.T.(1976).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s a Determinant of Prisonization:An Analysis of the Consequences of Alienation.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19(1),98-116.

[35]Tittle,C.R.(1969).Inmate Organization:Sex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riminal Subcultur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4(4),492-505.

[36]Toch,H.(1992).Mosaic of Despair:Human Breakdowns in Prison(Rev.ed.).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7]Toch,H.,&Adams,K.(1989).Coping:Maladaptation in Prisons.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38]van Wormer,K.(1979).Sex-Role Behavior in AWomen's Prison:An Ethnological Analysis.San Francisco:R&E Research Associates.

[39]van Wormer,K.(2010).Working with Female Offenders:A Gender-Sensitive Approach.Hoboken:John Wiley& Sons.

[40]Ward,D.A.,&Kassenbaum,G.G.(1965).Women's Prison:Sex and Social Structure.Chicago: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41]Wheeler,S.(1961).Socialization in Correctional Communitie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6(5),697-712.

[42]Wolfgang,M.E.(1961).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djustment to the Prison Community.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Crimin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51(6),607-618.

[43]Wright,K.,&Goodstein,L.(1989).Correctional Environments.In L.Goodstein&D.L.MacKenzie(Eds.),The American Prison,Issues in Research and Policy.New York:Plenum Press.

〔責任編輯:天則〕

劉柳,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講師 210046

猜你喜歡
環境模型研究
一半模型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8090午夜无码专区|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狠狠v日韩v欧美v|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97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狠狠| 欧美丝袜高跟鞋一区二区 |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亚洲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网站|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精品1区2区3区|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国产欧美网站|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专区| 毛片免费视频|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操操操综合网|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导航在线| 久久a级片|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日本在线国产| 黄网站欧美内射|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亚洲第一成网站|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噜噜噜综合亚洲|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在线看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成| 欧美成人A视频| 婷婷色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