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通過國際轉移化解過剩產能:全球五次浪潮、兩種模式及中國探索

2014-04-16 19:51:44董小君
經濟研究參考 2014年55期

董小君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通過國際轉移化解過剩產能:全球五次浪潮、兩種模式及中國探索

董小君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同時也擁有龐大的制造業產能。這二者既是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優勢條件,同時也是掣肘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的一系列講話中,多次提到通過產能有序向境外轉移來消化國內過剩產能。這實際上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即在全球化時代,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不僅僅要考慮到國內產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更要考慮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經濟聯系。讓產能“出海”,徹底釋放外部消費需求,既能幫助龐大的外匯儲備找到出口,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制造”走向國際,占據產業鏈的上游。推動產能國際轉移,是發達國家消化過剩產能的共性規律。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范圍內出現過五次產業轉移,形成了兩種產業轉移模式。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也應有全球視野,要多途徑探索在全球范圍內消化過剩產能。

產業結構;產能過剩;產業國際轉移;絲綢之路經濟帶

通過產能國際轉移消化過剩產能,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時代,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僅僅要考慮到國內產業結構變化的一般規律,更要考慮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經濟聯系。通過產業國際轉移,是發達國家消化過剩產能的共性規律。產業國際轉移的實質是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組合,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也應有全球視野,要在全球范圍內消化過剩產能。

一、產能國際轉移:全球五次浪潮

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是所有制造業大國都面臨的共性難題。發達國家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擴散過程,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密切相關,同時又取決于發展中國家生產要素的獲取成本及生產要素有效利用程度的變化。通過產業轉移,輸出地和輸入地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就輸出地而言,體現著向產品高級化和高附加價值化發展。發達國家將原主導產業向國外轉移,使國內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條件;通過產業轉移,將環境污染向外轉移,改變了本國的區域地理景觀。就輸入地而言,通過接受國際產業擴散,本國產業向高級化方向也邁進了一步。發展中國家通過接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發展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加快本國或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完成了原始積累,緩解了就業壓力。但發展中國家在接受產業轉移的同時也接受了環境污染。可以說,輸入地的原始積累源于輸出地的產業轉移。而輸出地的產業升級及過剩產能的消化,得益于向外產業轉移。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歷了五次大的產業轉移,也是發達國家過剩產能五次消化的過程。

第一次產業轉移(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上半葉)。輸出地是英國,輸入地是歐洲大陸和美國。在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英國發生了紡紗機、蒸汽機等一系列重大技術發明。隨著對殖民地的出口迅速擴大,英國除呢絨以外的制造業產品對殖民地的出口增長達200%以上。1752~1754年,美洲吸收了英國所有國內制造產品出口的25%,除呢絨以外的制造業產品出口的50%。到19世紀30~40年代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到1860年前后,英國工業發展達到高峰期,國內外貿易迅速擴大,成為當時的“世界工廠”和最大殖民帝國。隨著英國產業高度發展,國內產業成本逐漸升高,市場容量矛盾日益突出,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英國逐漸對外進行產業轉移,開啟了第一次國際性產業轉移浪潮。隨著產業轉移,英國的國內產業得到了升級,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傳統產業在就業機會的提供、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勞動力就業結構和經濟產業結構實現了從工業化向非工業化轉變。尤其是金融業得到極大的發展,到19世紀英國金融發達程度領先世界,其重點集中在銀行、保險和債券市場上。歐洲一些國家的儲蓄大量流入英國,使英國逐步成為世界金融業霸主。

美國作為一個新興國家,是這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國。美國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又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資源條件,自然成了英國轉移產業的首選地。到18世紀70年代美國獨立戰爭時,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約有200個造鐵廠,年產鐵約3萬噸。可以說,美國的原始積累源于英國的產業轉移。1850年的美國,絕大多數一般制造業仍然是在家庭里和私營店主里生產,當時美國西部使用的鋼鋸、斧頭等基本工具都依賴從英國的謝菲爾德等地進口。19世紀70~90年代,美國承接英國的鋼鐵產業轉移,美國在世界上最早實現了鋼鐵工業生產力的爆炸性增長。數據表明,1870~1910年40年間,美國鋼材產量增長372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5.9%。1890年美國鋼鐵產量第一次超過了英國,此時美國和英國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34.4%和29.4%,這標志著美國已開始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領導者。到了1918年,美國的產量更是一度達到世界總產量的60%。史料表明,1859~1914年,美國制造業價值增加了18倍,到1919年則增加了33倍。產業轉移也給美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美國最初的技術來源于英國。美國第一個制造出珍妮機的人——塞繆爾·斯萊特,是沖破種種限制移民美國的英國人。在19世紀美國移民中,來自英國的移民占27%,帶來了許多英國的先進技術。而且美國加以創新。在制造業中,美國與英國不同的是,歐洲主要依靠熟練的手工工人完成生產,機器只是生產的補充,而美國的趨勢是把所有的生產都留給機器,結果是“我們在美國發現最有技巧和天賦的人們投身到用于生產機器的制造之中,而歐洲卻是最有技巧的人們投身于產品制造本身。”*丁見民等著:《世界現代化歷程(北美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這是美國一位工程師在1899年總結的。

通過第一次國際產業轉移浪潮,推動了“世界工廠”從英國向美國的第一次變遷,催生了新興的工業帝國,美國成功地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化國家。

第二次產業轉移(20世紀50年代)。產業輸出地是美國,輸入地是日本和原聯邦德國。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對其國內的產業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開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西德等國轉移,國內集中力量發展半導體、通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技術密集型產業。與第一次產業轉移不同的是,第二次產業轉移不是產業的互補,而是產業之間的替代,是傳統產業為新產業的發展讓路。原聯邦德國和日本之所以能夠大量承接美國的產業轉移,是因為這兩國具有工業化基礎,勞動力成本相對低廉。戰爭雖然摧毀了兩個戰敗國的有形設施,但是曾經培養起來的人才、積淀下來的工業文明,為原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從戰爭的創傷中迅速恢復和發展保留了火種。另外,20世紀50年代,朝鮮戰爭爆發所帶來的“特需經濟”加快了美國對日本的產業轉移。

第二次國際產業轉移對次發達國家的經濟影響巨大,日本和德國在承接了美國移出的產業后,很快成為全球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供應者,原聯邦德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日本制造”開始暢銷全球,日本建成了第三個“世界工廠”。可以說,第二次國際產業轉移,推動了“世界工廠”的第二次變遷。根據計算,1954~1979年,日德兩國實際人均GDP分別增長5.25倍和3.30倍,而美國只增長1.75倍,人均財富基本達到美國水平。單位工資增長倍數,美國為2.84個單位,日德分別為4.91個、5.74個單位。單位勞動生產率增長倍數,美國為2.38個單位,日德分別為5.20個、4.07個單位。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這次產業轉移中發達國家基本上把資本缺乏、科技落后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排除在產業轉移進程之外,其結果是把全球分割為兩類不同的生產體系:一面是發達國家形成了以機械化大生產為主的全球生產鏈,一面是發展中國家形成了以手工業和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生產體系。在全球生產鏈中工作的是發達國家,人們在為社會創造很高社會價值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高工資高福利,不斷提高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在自然經濟體系中工作的是發展中國家,人們在為社會創造很低勞動力價值的同時,也導致了自身的低收入,僅僅能夠購買滿足自己生存需要的產品,無法消費由發達國家生產的高價格產品,其生活水平長期以來變化不大。

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20世紀60~70年代)。這次國際產業轉移輸出國是日本和德國,輸入國是亞洲“四小龍”。日本和德國產業通過兩次大規模轉移,國內產業得到了兩輪“廢舊建新”的重構。第一輪“廢舊建新”的重構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20世紀60年代,科技革命推動發達國家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經過一段高速發展階段,日本、原聯邦德國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高,為了減輕成本壓力,日本和原聯邦德國開始集中力量發展鋼鐵、化工和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以及電子、航空航天和生物醫療等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輕紡工業大量向外轉移。而此時的亞洲“四小龍”具有低廉且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缺乏的是資本和技術。日本和德國對其直接投資正好帶來了資本和相應的技術。因此,亞洲“四小龍”成為日本產業轉移的理想場所。第二輪“廢舊建新”的重構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兩次石油危機和兩次世界經濟危機,加速了日本和德國將能耗高、原料需求量大、污染環境的“重、厚、長、大”的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鋼鐵、造船和化工等重化工業以及汽車、家電等)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去,其目的是在國內發展微電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行業。這一過程正好又與當時亞洲“四小龍”發展重化工業的戰略相吻合。亞洲“四小龍”一方面積極承接日本和德國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將自己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盟。在這一輪產業轉移中,“亞洲四小龍”創造了東亞奇跡,與此同時,日本和德國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也轉移到東盟,由此形成了產業的梯次轉移結構。

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20世紀80~90年代)。這次國際產業轉移輸出國是美國、日本、德國、亞洲“四小龍”,輸入國是發展中國家。這次國際產業轉移極大程度地受到產業模塊化發展的影響。所謂“模塊化”,就是將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工序分別按照一定的“模塊”進行調整、分割,模塊各自獨立運行,然后依據統一的規則與標準連接成整體。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個人計算機行業率先開始了模塊化戰略經營。此后,計算機行業的模塊化戰略發展推動了信息產業的崛起,并很快被廣泛應用于通訊設備等高科技產業、汽車等傳統制造業和金融等服務業。國際產業轉移由此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發展趨勢。在這一階段,美國、日本、德國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產業,將產業結構重心向高技術化、信息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伴隨全球新一輪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發展”,出現了美國、日本和歐洲發達國家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進一步把勞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海外。亞洲新興經濟體承接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轉移出來的重化工業和微電子等高科技產業,并且把部分失去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一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帶動了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了其工業化進程。這次國際產業轉移是產業結構在全球范圍內的演變和升級,乃為名副其實的產業全球化。據聯合國貿發會議跨國指數*聯合國貿發會議采用跨國指數來度量跨國公司海外經營活動在其總體經營活動中的相對水平,跨國指數=(海外資產/總資產+海外銷售額/總銷售額+海外雇員/雇員總數)/3。顯示,全球100強跨國指數在20世紀90年代整體呈上升態勢:由1990年的51.1上升至1995年的51.5,2000年這一指數已經達到55.7。

這次國際產業轉移的產業輸出地,不僅有發達國家,而且有新興工業化國家,即東亞“四小龍”。產業承接地既有東盟四國,又有中國內地地區。在此次轉移中,東亞“四小龍”起到了二傳手的作用。東亞“四小龍”通過承接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形成了東亞獨特的區域生產結構。東亞區域轉移作為國際產業轉移的典型區域之一,曾經創造了“東亞奇跡”。伴隨著日本和德國的“廢舊建新”,“亞洲四小龍”國家或地區(NIEs)和“東盟四國”也相繼走上了工業化道路,并實現經濟總量高速增長。但是,相對于歐美以自由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工業化來說,東亞的工業化屬于由國家力量發動的工業化;這種工業化不是社會內部工業化因素自我積累和逐漸成熟的結果,而是對來自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和壓力的一種回應。隨著亞洲“四小龍”在經濟發展中很快就面臨著三大矛盾:境內市場狹小與生產能力擴張之間的矛盾、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與企業追求更多利潤的矛盾、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瓶頸的矛盾。這三大矛盾的存在,催生了20世紀90年代亞洲“四小龍”在將其產業轉移到菲律賓等國家的同時,也將很大一部分外移產業轉移到中國內地地區。

發展中國家是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數據顯示,產業全球化時期的1980~2005年,7個產業輸入國的發展中國家(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實際人均GDP增長倍數均值相當于11個產業輸出國的發達國家(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荷蘭、澳大利亞、以色列、新西蘭)均值的2.26倍,高于產業區域化時期產業輸入國相對增速。中國正是承接第四次全球產業轉移,逐漸成為了“世界工廠”。也可以說,對第四次國際產業轉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國作為世界制造大國的國際地位。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第一次出現最大發達國家和最大發展中國家同時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中心的局面。

第五次產業轉移(2008年金融危機后)。全球商業咨詢機構AlixPartners發布的報告指出,到2015年,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將趕上美國,印度、越南、墨西哥和俄羅斯等國的制造業成本將比中國更具競爭力。2012年1月,羅蘭·貝格戰略咨詢公司發布的《中國低成本制造業周期的終結》報告也指出,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優勢正在削弱,一些產業已開始出現滑坡,許多跨國公司正重新考慮在中國的發展戰略。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后,美、英、法等發達國家也正加緊重振制造業。本次國際產業出現了與以往四次不一樣的特點,前四次的產業轉移都是單方向的由上往下的轉移,即由經濟發達國家向新興發展國家轉移,而這次轉移出現了“雙向轉移”現象(趙曉、陳金保,2012)。*趙曉、陳金保:《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真的來了》,載于《華夏時報》,2012年10月31日。一方面,產業高端鏈條回流歐美發達國家。受金融危機的沖擊,歐美發達國家意識到虛似經濟不能長期脫離實體經濟,認識到制造業對于推動技術進步、拉動就業的重要性,在后危機時期,歐美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正成為趨勢。從“去工業化”轉向“再工業化”,意味著歐美制造業的正在越來越多地將海外生產基地搬回本土,包括消費品巨頭佳頓、工程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福特公司、通用電氣、星巴克等。據波士頓咨詢集團2011年的調查,總部設在美國、收入超過100億美元的跨國公司中,有48%表示愿意“回流”美國。另一方面,產業低端鏈條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的以出口或代工為主的中小制造企業由中國向越南、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勞動力和資源等更低廉的新興發展中國家轉移。包括阿迪達斯、耐克在內的一批跨國公司正將生產基地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支付給工人的薪資遠低于中國。數據顯示,從2005年至2010年,中國工資漲幅達69%。而同樣條件下,越南的生產成本比中國低15%~30%。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14年1月14日報道,獵頭公司Hays的調查顯示,54%的中國內地雇主宣稱,他們給員工的加薪幅度在6%~10%。有12%的雇主稱,加薪幅度超過10%。與之相比,在亞洲整個地區,只有22%的雇主表示,他們企業的加薪幅度在6%~10%,僅有7%稱,其加薪幅度超過10%。整個亞洲地區,小幅加薪比較普遍。調查顯示,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大多數雇主給員工的加薪比例為3%~6%。雖然日本政府實施了被稱之為“安倍經濟學”的經濟刺激措施,但日本80%的雇員僅有3%甚至更少的加薪。此外,人民幣升值壓力,導致外企在華成本全面上升,也是外企撤離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耐克公司年報最新顯示的數據,2010財年,每100雙耐克鞋中就有37雙產自越南工廠的流水線,23雙出自印度尼西亞工人的手藝,另有2雙來自泰國,1雙來自印度,只有34雙貼著“中國制造”標簽。跨國企業或從中國大陸回流到本土,或轉戰東南亞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在“雙向轉移”的壓力下,中國產業要么升級要么被擠出。中國的策略應該是在全球范圍布局產業,在化解國內過剩產能的同時,使產業結構得到升級。

這五次產業國際轉移的特點是“梯度轉移”。主要表現在三個“梯度”上:

一是產業區域的梯度轉移。產業區域轉移次序往往是:發達國家→次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即產業由一個核心地區向多個外圍地區轉移時,一般會優先向具備初始優勢的地區轉移,只有當先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喪失優勢后,產業才會向下一個具備初始優勢的地區轉移。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產業分工不斷細化,產業轉移不斷推進,跨國公司通過產業國際轉移更有效地利用了全球的資源。每次國際產業轉移,全球主導產業在世界各國間的轉移與傳遞速度在不斷加快。紡織業成為世界性產業用了200年,鋼鐵工業地理格局的改變至少也用了70~80年,*裘元倫:《中心國家關鍵產業的轉移》,載于《學習時報》2004年10月27日。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的一些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如汽車、家電等,在全球的轉移速度已縮短至20~30年,IT產品的全球生產擴散更是徹底改變了產業的地理布局和產業轉移的路徑。

二是產業層次的梯度轉移。產業層次轉移次序往往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具體表現為:首先從紡織等勞動密集型開始轉移,隨后逐漸轉向鋼鐵、石化、冶金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然后是電子、通訊等一些較低層次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20世紀6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發達國家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是,發達國家在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自己則致力于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產業。例如,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企業就竭力將勞動密集型產業遷往珠江三角洲,在香港和內地間形成一種“前店后廠”的分工格局。目前香港已將85%左右的電子、玩具、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遷入廣東。這種產業轉移與分工合作,使香港產業得以向技術密集型演進和進一步發展第三次產業,也使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得到了發展。從80年代起,全球掀起了戰后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的高潮。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在繼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在本國已失去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本密集型和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產業。產業轉移的重點從原來的原材料工業向加工工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高新技術產業、金融保險業、貿易服務業以及資本密集型的鋼鐵、汽車、石化等重化工業日益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

三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梯度轉移。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梯度轉移次序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20世紀70年代,由于兩次世界能源危機的沖擊,導致能源與礦產資源價格上漲,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發達國家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中把一部分大量消耗能源和礦產資源以及污染環境較為嚴重的重化工業部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通過產業轉移,具有嚴格環境規則的發達國家只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干凈型”產品,并從環境規則較松的發展中國家進口污染密集型產品。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成果發現,中國22%碳排放來源于制造業中的輸出品。遍布世界各地的工廠,每天燃燒1800萬桶石油和消耗1500億升淡水,只是為了生產美國人所需要的瓶裝水。中國的高碳產品并非都由中國自己消費,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約30%是“轉移排放”,實際上為許多發達國家承擔了排放壓力。“中國制造”的結果是“消費供世界,污染留本地”,“貿易順差”與“環境逆差”并存。

國際產業轉移的本質就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一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影響全球五次產業國際轉移的因素有:(1)國家或地區間的勞動力成本差距。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逐步下降,勞動力供給不足,同時,由于經濟增長帶來的充分就業,使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而此時發達國家工業的快速發展,對低成本的熟練工人的需求又急劇增長,使得熟練勞動力的缺口不斷拉大。發展中國家由于工業化程度不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低,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且勞動力的價格低廉,這樣,就形成了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現象。*Lewis,Arthur. Unlimited Labour:Further Notes.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8,XXVI(1): pp.1-32.(2)國家間的技術差距。產業輸出國與輸入國只要存在著足夠的技術差距,國際制造業轉移就可能產生。對于產業輸出國來說,不斷的創新和技術進步,會催生出若干新的產業,圍繞著這些產品的生產,又會有上下游產業的產生,企業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總是投資到回報更高的新產業中,這就會使得一些技術相對落后的產業,轉向模仿國,產生國際制造業轉移。這種技術差距之所以會長期保持,是因為發達國家在技術創新中占據著優勢。(3)國家間的資源稟賦差距。資源稟賦在各個國家的豐富程度是不一樣的,這種稟賦方面的差異也是國際制造業轉移的條件。在要素可以自由流動的條件下,自然資源也可以在國家間流動,由資源稟賦豐富的國家流向制造業發達但資源稟賦相對貧瘠的國家。但是,運輸會產生成本,如果運輸成本過高,高過了在原材料生產國進行投資生產的投入成本,企業就會選擇將產業轉移到該原材料稟賦豐富的國家開展生產,而放棄在本國繼續生產。

二、產能國際轉移的兩種模式:美國“優勢產業轉移”模式和日本“邊際產業轉移”模式

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范圍內產能轉移已形成了兩種理論。基于這兩種理論,產能國際轉移形成了兩種模式——美國“優勢產業轉移”模式和日本“邊際產業轉移”模式。

(一)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與美國“比較優勢”產業轉移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美國與今天的中國非常相似,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和黃金儲備,也擁有最大的工業產能,需要輸出產能。

美國式對外產業轉移基于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認為,一種產品與有生物體一樣,具有誕生、發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弗農把產品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標準化產品階段。*Raymond Vem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0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 1966.該理論認為,當一種新產品被引進時,它通常需要高度熟練的勞動力來生產。隨著產品逐漸成熟并且獲得廣泛認可,它就變得標準化了,然后可以使用不熟練的勞動力和大規模生產技術來生產。原先生產該產品的發達國家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就轉移到擁有相對廉價勞動力的不發達國家,這可能伴隨著發達國家向擁有廉價勞動力的國家直接投資。維農也指出,高回報和節約勞動力的新產品最可能在富裕國家最先生產。

正是基于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產業轉移出現了“壟斷→仿制→競爭替代→進口”四個階段的演進。第一階段為新產品的出口壟斷時期。由于創新階段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與開發費用和技術力量,這只能由像美國這樣的資本充裕和科技力量雄厚的發達國家進行。第二階段為仿制該種新產品時期。其他發達國家開始仿制該種新產品,由于仿制國不需要負擔新產品的科研開發費用,也不需要支付因出口而支付國際間的運費和關稅,因此在勞動成本方面具有優勢,產品價格低于從美國進口產品的價格。其他國家的仿制使美國產品競爭力下降,美國出口相應萎縮。第三階段為仿制國產品與原創新國產品競爭時期。其他國家生產的仿制新產品后,取得了規模經濟效益,成本進一步下降,使其能在世界出口市場上與美國產品進行價格競爭,美國壟斷地位逐漸喪失,出口大幅度下降,在第三國市場上代替了美國產品。第四階段為原創新國開始進口時期。隨著其他發達國家出口的擴大,新產品成本持續降低的幅度超過向美國出口所需要的運費、關稅和保險費用,其產品終于進入美國市場,美國出口出現停滯狀態,外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美國進口該種“不再是創新”的產品,開始從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至此,新產品周期在美國即告結束。當四個階段結束后,該產品的國際生產周期在仿制國依然延續。

此類新產品的生產、出口,通常按如下順序梯次展開:美國→加拿大、西歐、日本→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如亞洲“四小龍”)→發展中國家。在這種模式下,世界被分為兩種類型的國家:一種是具有持續技術創新能力的發達國家,一種是沒有技術創新能力的其他國家。每種產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依次在這兩種類型的國家生產并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美國產能國際轉移目的有三:一是追求壟斷利潤。利潤最大化是美國跨國公司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目標和根本動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大規模地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正是為了尋求有利可圖的市場,贏得豐厚的壟斷利潤。尤其是美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利潤率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大大高于國內制造業的投資。據美國全球調查顯示,2013年美國跨國公司利潤50%來自歐洲市場。二是占領全球市場。如果不是憑借高科技的產業,美國根本打不開歐洲和日本的市場。美國跨國公司以直接投資為手段爭奪全球市場,不僅在現有容量最大的市場(如歐、日市場)開展,而且向有潛力的未來市場拓展。對資源型國家輸出資本,主要目的在于對某些能源和原材料供應與生產的控制,如對中東石油輸出國以及馬來西亞等亞洲一些國家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控制。三是遏制其他發達國家的研發,保持持續技術創新能力。美國之所以將比較優勢產業向歐洲市場輸出,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遏制其他發達國家的研發能力。當一個國家通過貿易解決了技術難題時,意味這個國家的產業發展可能會永遠跟隨在他國之后。正是由于美國將高科技產業向歐洲輸出,歐洲的高科技整整落后于美國10年。美國對日本的軍事高科技輸出,不僅是為了實現全球軍事戰斗力的“外包”,還要遏制日本在軍事方面的研發能力,因為美國認為日本是個侵略性很強的國家,對其一直懷有防備之心。在這種模式下,世界被分為兩種類型的國家:一種是具有持續技術創新能力的國家(如美國),一種是沒有技術創新能力的技術跟隨國。

(二)邊際產業擴張理論與日本“邊際產業轉移”模式。

日本產業國際轉移,走出了不同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所謂“日本式道路”。日本式對外產業轉移是基于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

該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投資國)已經處于或趨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又稱邊際產業)依次進行。“邊際產業”所包括的范圍較廣。他認為,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由于勞動力成本的提高,日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處于比較劣勢,變成“邊際性產業”。同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能一些大企業還保持著較強的比較優勢,而中小企業則處于比較劣勢,成為“邊際性企業”。在同一企業中,也可能有一些部門保持較強的比較優勢,而另一些部門則處于比較劣勢,成為“邊際性部門”。小島清將這些“邊際性產業”、“邊際性企業”、“邊際性部門”概括地稱為“邊際產業”。

在區位選擇上,該理論主張:應選擇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更低階梯的國家或地區。該理論積極主張日本向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并要隨比較成本變化,從差距小、容易轉移的技術開始,按序進行。小島清認為,日本向發達國家的投資是不合理的。他認為,幾乎找不出什么理由來解釋日本要直接投資其在美國并不具備比較優勢的小汽車等產業,如果說對外直接投資僅限于節省運費、關稅及貿易障礙性費用以及其他交易費用等,那么與其這樣,還不如由美國企業向日本的小型汽車生產進行投資,日本企業向美國的大型汽車生產進行投資,即實行所謂的“協議性產業內部交互投資”。

在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上,該理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不僅是貨幣資本的流動,而且是資本、技術、經營管理知識的綜合體由投資國特定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向東道國同一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子公司、合辦企業)的轉移,是投資國先進生產函數向東道國的轉移和普及。

日本式產業轉移目的基于自然資源導向和低成本導向。一是自然資源導向。日本在對外投資之初,目的在于開發海外資源,這是與日本本國資源貧乏相聯系的。日本式產業轉移克服了美國式產業轉移在開發海外資源方式上的弊端,主張沒有必要取得上游企業(開發生產)的所有權,采取產品分享方式或貸款買礦的“開發進口、長期合同方式”,即“非股權安排方式”就夠了。這也是在資源國家民族主義高漲的情況下,比較容易被接受的方式。80年代以前日本對東亞地區(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直接投資均屬于這種投資。二是尋求低成本勞動力。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日本國內勞動力成本相對資本而言不斷提高,并且隨著更多的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品的引入,把傳統的勞動密集產業轉移到低勞動力成本的國家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與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相一致,這類對外投資可以促進國際分工的重新調整,并可促進勞動力缺乏國家與勞動力富余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這類對外直接投資可以將已標準化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將密集地使用廉價勞動力的產品從日本轉移到東盟四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等低工資的國家。小島清認為,這種勞動力導向型投資的目的在于建立出口基地而不是進口替代。

日美產業國際轉移具有不同特點:

(1)選擇的產業不同。“日本式”產業轉移是從本國的“邊際產業”開始依次進行。這些“邊際產業”雖然在本國內已經或即將喪失比較優勢,但在東道國卻是具有顯著或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或領域。如日本恢復時期制造業對外投資以食品、纖維、木材、金屬等初級產品為主,高速增長時期以重化工業為主,80年代以后,這些傳統制造業對外投資利益已經不大,而轉向機械、精密機械和電氣機械等新興或高精尖工業。日本制造業海外投資的最大經驗是通過“邊際產業”海外轉移,建立了國內生產和海外生產的雙向拉動。不僅形成了母國與投資國之間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而且通過大規模地進行海外投資,使其制造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轉向了具有高附加值生產率的金屬工業、化學與機械工業,即形成了以重化學工業為核心的制造業結構,形成了制造業拉動的雙引擎。“美國式”產業轉移是從“比較優勢產業”開始的,即從汽車、電子計算機、化學產品、醫藥產品等壟斷性新產品開始的,這種對外直接投資是逆國際分工的,雖然充滿著機遇和風險,但卻保持本國具有持續技術創新能力。

(2)產業轉移主體不同。“日本式”產業轉移主體,主要是中小型企業,這是因為,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企業競爭力較弱,更容易成為“邊際產業”,為了生存,只能向海外進行投資以利用國外廉價資源來降低成本。中小企業雖然在國內處于比較劣勢,但相對于在國際分工中梯度低的東道國(比如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來說具有資金和技術上的比較優勢。這也是為什么日本在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的零部件生產企業。因為在同一企業中,裝配和生產某些零部件的勞動密集型部門率先變成“邊際性部門”。同時,這些企業擁有的技術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易為接受的勞動密集型及標準化了的實用技術,符合當地生產要素結構和水平,容易受到東道國的歡迎。“美國式”產業轉移的主體一般是大型跨國公司。美國是將先進的尖端增長性企業向海外輸出,是壟斷企業發揮各種技術、資金、規模等壟斷優勢而進行對外擴張。這是因為,大型跨國公司規模大、實力強,擁有更多的壟斷資源,即所有權優勢;同時,大型跨國公司把所有權優勢內部化的能力強,因此大型跨國公司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力軍。

(3)對貿易影響不同。“日本式”產業轉移是一種“順貿易傾向型”投資,對外直接投資所帶來的不是取代貿易替代關系,而是互補貿易,創造和擴大貿易。這與日本“貿易立國”戰略是一致的。由于日本把自己是比較劣勢(但在東道國是比較優勢)的產業投資轉移到東道國,因此能使東道國充分發揮自己的要素優勢,而投資國也可以通過輸出劣勢產業來促進自己的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新的比較優勢。所以國際直接投資可以為投資國與東道國雙方產生比較優勢。隨著邊際產業部門的對外轉移,日本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同步增長,導致日本的出口增加,貿易順差增加。結果是擴大了雙方的比較成本的差距,促進了雙方貿易及優勢產業的發展。“美國式”產業轉移是一種“逆貿易傾向型”投資,是貿易替代形式。即對外直接投資、國際貿易和許可證安排是三種相互替代的形式。當企業只有所有權優勢時,會選擇許可證安排的經營方式;而如果企業能夠將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即同時獲得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時,會在國內生產并通過國際貿易來獲利;只有當企業同時具備所有權、內部化和區位三種優勢時,企業才會進行對外直接投資。隨著美國優勢產業部門的大量對外投資,導致美國出口減少,貿易逆差增加。

(4)經營方式不同。市場型投資分為兩類:一類是因東道國貿易壁壘和摩擦引致的對外直接投資,另一類是寡頭壟斷的對外直接投資。日本的直接投資則屬于前一類投資,美國的直接投資則屬于后一類投資。日本產業轉移多采用合資方式進行。而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為了維持壟斷優勢、防止泄密,往往采取獨資方式。

三、“中國式”產業轉移模式選擇:低端和高端兩條道路

與當年美國和日本的情形相似,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同時也擁有龐大的制造業產能。這兩大優勢同時也是困擾中國發展的兩大掣肘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通過產能國際轉移既是消化過剩產能的有效宏觀治理路徑,也是給巨額外匯儲備找到理想投資標的,同時幫助“中國制造”走向國際,占據產業鏈上游的很好思路。

中國產能海外拓展既可走高端道路又可走低端道路。

(一)低端道路:通過“邊際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獲得資源、避稅和消化過剩產能。

由于我國企業的主要比較優勢是適用技術、中等技術和某些進入成熟期的產品。這些技術和產品在發展中國家有相對優勢,而在發達國家一般不具備優勢。小島清的“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和日本式產業國際轉移模式,對消化過剩產能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現階段,我們應該選擇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更低階梯的國家或地區,即把發展中國家作為中國“邊際產業”轉移的重點區域。通過“邊際產業”向外轉移,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尋求資源合作;二是消化過剩產能;三是合理避稅和轉移碳排放。

在區域選擇上,可以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勞動密集型產業”區位選擇——將“邊際產業”轉移到東南亞、非洲、南美、東歐。目前,中國“邊際產業”主要涉及機電行業和輕工服裝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剩產能對我們是負擔,但對周邊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則是財富。許多國家除了要我們擴大從他們國家進口外,普遍期望我們去投資興業。”*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講話》(2013年9月22日)。現階段,我們要以“邊際生產成本”為原則,轉移那些處于邊際生產成本惡化的加工貿易行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最佳區位選擇應該是東南亞、非洲、南美、東歐等發展中國家。從距離上看,東南亞各國和中國比較接近,運輸成本較低。目前,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東盟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期,用于城市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噸位重型自卸車、工程車、牽引車、集裝箱用車和農用車具有較大需求。東南亞已經形成了東盟自由貿易區,未來還將和中國、日本、韓國形成“10+3”或者“10+1”的自由貿易區,貨物、人力和技術的流動障礙將越來越小,這對承接制造業的轉移是非常有利的。非洲、南美、東歐等部分國家和地區也面臨著發展經濟、資金短缺和解決國內就業的困難,而我國“邊際產業”相對起步較早、規模較大、技術較好、成本較低,選擇上述投資區位既有利于東道國解決國內需求和就業問題,加快東道國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升級;同時也能實現我國產業的外部延伸,增強產業競爭優勢,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達到雙贏。2013年10月21日,中國援助馬達加斯加太陽能道路照明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的實施既解決了馬塔馬塔夫、馬哈努魯及塔那那利佛等三座城市部分道路交通干線的照明問題,也有效地轉移了中國光伏產能過剩問題。

(2)“自然資源尋求型”區位選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戰略資源、能源穩定供給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能源資源、土地資源和寶貴的旅游資源,被稱為21世紀的戰略能源和資源基地。中國與周邊國家巨大的戰略互補性為“陸權金融”的創建提供了契機。中國是油氣消費大國,而俄羅斯、中亞國家是油氣出產大國;中國長于基礎設施建設,不少東盟國家則亟待通過基建促發展;中國在努力提高對外投資規模和效率,而不少周邊國家急需引進外資;中國正由外向型經濟轉向內生增長模式,而一些鄰國恰處于工業化早期階段,渴望承接產業轉移和技術輸入。中國通過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合資合作,能夠構建外部戰略資源、能源的穩定供給體系。目前,中國是中亞5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中亞油氣資源最大的購買國,為彌補我國能源不足,應該重點選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為主的中亞國家。中國和中亞5國的雙邊貿易額從1992年只有4.6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459.4億美元。把絲綢之路從線形的“商貿路”變成產業和人口集聚的“經濟帶”,首先要有現代交通和物流的基礎保障,才能吸引企業入駐,才能形成產業生態鏈。目前,中國企業在中亞地區承攬了公路、電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隨著區域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連接本地區的能源、交通、電信等網絡已初顯輪廓。中國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后,很多國家反應積極,印度、伊朗等幾個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國都說自己是絲綢之路上的國家。因此,中國要與不同的資源型國家結成廣泛的資源能源合作。例如,為了彌補礦產資源的不足,應該選擇印度尼西亞、越南的錫礦,南非的黃金、鉑金、釩,澳大利亞的鐵、鋁、鎳,拉美一些國家如巴西的鐵礦、秘魯和智利的銅礦等。為了彌補林業資源的不足,應重點選擇東南亞國家(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大洋洲的新西蘭,非洲赤道幾內亞、剛果、利比里亞等。為了彌補漁業資源的不足,則應重點選擇漁業資源比較豐富的一些臨海國家,如東南亞、南太平洋和西非國家,以及選擇適宜的公海海域加強資源開發。

(3)“避稅型”區位選擇——將出口依賴度較高的產業向那些擁有出口免稅區的國家轉移。我國紡織、服裝鞋帽、通信設備、計算機、化學工業等產業,對出口的需求依賴度高。這些產品在國內生產,出口到國外,消耗的是國內資源,污染的是國內環境,從資源與環境壓力考慮,應該將這類企業轉移出去。目前剛果、洪都拉斯、摩洛哥、多哥、馬達加斯加等國家都致力于發展經濟特區,以增強經濟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向新興經濟體目標邁進。如剛果政府計劃建造4個經濟特區,2014年2月11日剛果通過了《關于大型合作協議和合作項目稅務、海關、附加稅、非稅收入和外匯制度優惠政策法案》(簡稱大型投資項目優惠政策法案)。該法案規定,在剛果(金)投資額達10億美元以上并承擔一定社會與環保責任的合作企業和合作項目可免除應繳納的直接或間接國地稅、關稅和進出口稅等各類稅費。中國如果將外貿加工產業轉移出去到這些國家,可以實現“雙贏”。一方面,幫助這些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另一方面,中國可利用外部資源,“借雞生蛋”,減輕環境資源壓力。

在產業國際轉移方式上,可探索多種實現途徑:

(1)通過海外投資,與非洲、拉美等地建立產業垂直分工體系,以帶動我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非洲、拉美等地對中國制造業高端耐用消費品、機械設備、高端機床、數字化通信產品有相當大的需求。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非洲則成為中國重要的進口來源地、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場和新興的投資目的地。2020年中非貿易規模要達到4000億美元左右,中方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向1000億美元邁進。中外研究機構的測算顯示,4000億美元貿易規模目標約是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20。1000億美元投資存量目標,是現在250億美元對非投資存量數額的4倍,約等于2013年中國對外投資數額。據最新信息,到2018年,摩洛哥國家港口管理局將投入5.62億歐元進行港口開發建設。肯尼亞IT行業未來兩年價值將近10億美元,但肯尼亞IT基礎設施與坦桑尼亞、烏干達、尼日利亞和南非等其他非洲國家相比仍然很落后,需增加光纖電纜等設施。中國的設備和技術也普遍適應它們的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更具比較優勢。對新興市場增加投資不僅是轉移國內過剩產能和避開貿易壁壘的有效途徑,也符合國家發展的戰略布局。中方可積極參與非洲公路、鐵路、電信、電力等項目建設,實現區域互聯互通。

(2)實施“中國式馬歇爾計劃”,以資本輸出形態帶動商品、勞務、技術和標準“走出去”。從國際經驗看,對外援助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推行美元國際化的過程中,對外援助就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中國應該認真研究一下當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1948年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鎖定了歐洲的后續采購方向。馬歇爾計劃及時消化了美國自身的過剩產能。由于該計劃把信貸援助轉化為商品輸出,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為保持戰后美國的經濟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非洲希望推出“馬歇爾計劃”以解決非洲就業挑戰,著重于三個方面:政策改革與實行法治、基礎設施投資和發展加工制造業。建議國家設計一項對外援助計劃,用一定數量的外匯儲備和一定數量的人民幣,援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這種項目的實施可以帶動勞動力及多種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的出口,可以解決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這種援助計劃是國家信用為主與市場機制協調的行為,需要動用國家的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等諸方面資源投入來減少受援國不還債或無力還債的風險、獲取中國的國家利益。當然,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全面實施前需要吸取一點教訓,那便是不能單憑依靠政府的力量來完成,民營資本同樣也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3)通過發行人民幣計價的“基礎設施援建”債券,將國內過剩產能轉化為國家債權。非洲擁有豐富資源,有望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但缺乏連接沿海及內陸地區的公路網等基礎設施成為吸引投資和經濟發展的障礙。目前非洲道路、電力設施落后,能源成本是其他地區的2倍,非洲電力供應僅占全球的2%,有6億非洲人無電可用。2014年1月,非洲開發銀行總裁在“非洲和平與安全峰會”上表示,若非洲能加強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有能力達到7%的經濟增長率,將超過目前5%的經濟增長率。2013年6月日本首相安倍宣布對非洲10國實施基礎設施援建計劃,肯尼亞和莫桑比克等國為設想中的開發對象國。坦桑尼亞、加納和盧旺達都在2013年成功發行美元國債,南非是發行最活躍的國家。中國也可以嘗試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工業振興”債券、“共享發展計劃”債券、“基礎設施援建”債券等,支持中國制造業企業在非洲、拉美或中東等地從事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對方可以以人民幣債券的方式償還,也可以以中國所需要的資源勘采權益等方式作為對建設投資的償還,這樣不但對中國制造全球布局有所促進,也可以間接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張茉楠,2009)。*張茉楠:《實施“中國式馬歇爾計劃”化解產能過剩》,載于《中國產經新聞報》2009年7月20日。

(4)如果是信貸援助,應設立“定向采購”綁定方案。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推行援外優惠貸款,通過銀行提供本金、政府貼息的方式,擴大援外資金來源,促進對外互利合作。經過十多年發展,優惠貸款已成為我國對外援助主要方式之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根據聯合國外發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下降25%。這些發展中國家得不到傳統的資金援助,對中國的期待巨大。這次李克強同志訪問非洲時表示,中國決定向非洲國家增加100億美元貸款額度,使已承諾貸款提供額度達到300億元。如果將這些援助,設計一個“定向采購”綁定方案,即規定信貸援助的60%用于制造業的投資,而這些商品來源必須向中國采購。如在非洲搞一個項目,中國金融機構拿出錢貸給非洲建一個發電廠,包括電力設備、配電系統,當地政府擔保,世界銀行擔保,中國人幫著建設。相當于把我們的多余資金借給這些國家,這些拿這個錢來購買我們中國的產能,使中國企業產能能夠輸送到境外去,既解決了國內產能輸出的問題,又解決了資金多余的問題。

(5)通過對外承包工程消化過剩產能。目前,發展中國家普遍希望發展基礎設施、農業和基礎制造業等對本國經濟發展具有“造血”功能的領域。對外承包工程可帶動國內相關企業境外設廠,既實現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紡織、建材等國內過剩產能轉移,又為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基礎。同時,通過對交通、電力等特定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強化自身在東道國的影響,可以形成與發展中國家在緊缺物資和戰略性資源開發方面的“一攬子”合作。據統計,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增加1美元,可增加國內生產總值4.92美元。事實上,中國制造業通過對外承包工程,產能輸出效果明顯。根據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2011年度國際承包商和全球承包商前225強排行榜中,我國企業上榜共51家。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從1980年的1.85億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000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37.9%。另據商務部統計,2013年1~8月,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764.2億美元,同比增長11.6%;新簽合同額1054億美元,同比增長25.7%。我國有1600多家具有對外承包工程經營權的企業,通過眾多工程承包企業的“走出去”,釋放了國內諸多行業過剩的施工建設產能,提高了國內企業的競爭力,為中國產品培育了廣闊的國際市場。隨著對外承包工程行業、區域和主體不斷拓展,形式逐步多元化,從初期承包普通房屋、道路等建筑工程發展到技術性較強的電站、地鐵、港口、機場、船舶、通訊、化工、冶金、石油等領域,再向計算機應用技術、工程設計咨詢、航空航天、民用核技術等高科技領域發展。區域從亞、非、拉丁美洲到歐美、大洋洲。投資主體不僅有大型央企與地方骨干國企,還有眾多民營企業。形式上從參與國際上完全競爭性招投標項目經營,到國家“走出去”的戰略性項目實施,從單一工程的施工承包到EPC(設計—采購—建設總承包)、BOT(建設—運營—轉讓)、BOOT(建設—運營—擁有—轉讓)項目的高端運作。

(6)收購海外資源類企業股權,全球布局資源產業鏈。中國是資源進口大國,海外并購不僅能彌補中國在資源方面的短缺,還有利于打通進入資源的通道,也將讓中國在全球資源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定價權。但是如果買斷資源,容易引起資源國“中國掠奪資源”的疑慮,如果采取收購海外資源類企業股權,相對要容易得多。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實現:一是單獨并購境外企業。如2007年中鋁公司以約8.6億美元單獨并購秘魯銅業公司9l%的股份;2009年寶鋼向英美資源提出一項價值10億英鎊,收購在巴西境內的Minas Rio鐵礦石礦場30%股權;2014年中糧以12億美元收購荷蘭糧食巨頭Nidera 51%股權。二是國內企業強強聯合,避免惡性競爭。如中海油聯合中石化收購安哥拉海上石油權益,由中信、寶鋼、鞍鋼、首鋼和太鋼聯合成立的中國鈮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出資19.5億美元,收購了巴西礦冶公司(CBMM)15%股權。三是與東道國大型資源公司聯合并購。從過去幾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特點來看,國企主導比較明顯,這并非最佳方法,因為這至少引起了目標公司所在地公眾和監管者的不安。中國可先成立一家合資企業或海外投資公司,讓這家公司成為并購主體,以打消外界對中國控制資源的顧慮。如中石油聯手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收購該國上游油氣資產,就是個成功的案例。澳大利亞政府也歡迎中國公司以合資公司為主體進行并購,不管其收購的是少數股權還是多數股權。中國石油聯手殼牌石油出價逾37億澳元(約合230億元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煤層氣生產商Arrow能源公司項目正是采用了這種方式。四是與發達國家聯合成立海外并購基金。2014年中實集團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簽訂合作計劃,中實集團將持有海外并購基金30%的股權,實現了中外強強聯手,提高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的成功幾率。

(二)走高端道路:通過“優勢產業”向歐美發達國家擴散,以獲得技術、銷售網絡、規避“雙反”和主權財富的保值增值。

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和美國式產業國際轉移模式,對于中國“優勢產業”在發達國家的產業布局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在這里,“優勢產業”不僅是產業本身,還應該包括“優勢企業”。“優勢產業”更適合選擇在國際分工中處于更高階梯的國家或地區。通過“優勢產業”向歐美發達國家擴散,以獲得技術、銷售網絡和主權財富的保值增值。

中國企業對歐美等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是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一種逆向投資。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資遵循由從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順序。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并沒有遵從這一傳統順序,從一開始就零星地開展了對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實力的增強,中國企業對發達國家的逆向投資不斷增加。這種發展中國家企業向發達國家進行國際化戰略型投資和創業活動,被稱為充滿機遇和風險的另一條路線,但卻是中國開拓海外市場、規避歐美反傾銷訴訟、獲取先進技術以及與世界經濟接軌等最佳途徑。

——“技術尋求型”區域選擇——投資歐美國家的優質資產,以獲得國際知名品牌和技術。全球著名品牌主要云集在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芬蘭等國家,它們掌握著某些產業的核心技術,是行業主導者。如歐盟高技術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技術、能源與環境技術等,這些都是我國進行產業升級所急需的技術。近十年,歐美國家的優質資產成為中國企業的主要收購目標。據德勤最新報告,2012年前三季度,中國裝備制造企業海外并購交易的金額占據中國制造業海外并購交易總額的45%。而美國和德國是中國海外并購的主要目標國。2001~2012上半年我國在美國和德國并購分別發生了8起和19起交易。品牌投資能夠利用較少的資金和技術投入獲取一個較高的起點,適合于急于進入國際市場的生產型企業。例如,雅戈爾利用品牌投資模式成功進入歐美市場,最終樹立自己的知名品牌,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更是中國兼并收購的極好機會。例如,2010年浙江諾亞紡織收購意大利愛慕帝威MDV,2011年1月南山紡織服飾完成了對意大利服裝品牌DELLMA的收購,2011年3月北京金亞科技收購了英國Harvard International plc的全部股份。TCL集團旗下的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收購德國施耐德電子、吉利控股集團收購沃爾沃等。

——“市場網絡獲得型”區域選擇——中國“比較優勢產業”走向發達國家,以獲得全球銷售網絡。歐洲是世界工業革命的發祥地,美國高科技全球領先,赴歐美投資實業,將擴大中國企業的資產和海外實體,為企業國際化和技術升級積累要素。如果不在歐美擁有強大生產、銷售或其他經營實體,中國的品牌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就是一句空話。目前,我國大部分“比較優勢產業”在發達國家的布局,更多是以開拓銷售市場為目的。我國“比較優勢產業”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我國具有的一些傳統優勢產業,如中醫中藥、古典園林、傳統食品等領域,這些都是我國專有的,任何國家都無法仿制、仿造。從某種意義上說,專有技術是壟斷技術的一種,其出口和對外直接投資前景十分樂觀。二是已具有世界知名品牌的產業,如在世界品牌百強已入選的23個品牌(CCTV、中國移動、工商銀行、國家電網、海爾、聯想、五糧液、中石化、鞍山鋼鐵等)。這些企業的經營業績優秀,資產總額、銷售收入、凈利潤中一項或幾項均保持較高的增長。這些產業能夠基于產品優勢在發達國家市場上競爭。從國際環境看,目前歐盟應該是中國“比較優勢產業”走出去的最佳選擇。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相比,歐盟擁有先進技術,熟練勞動力、法律環境透明度較高的穩定投資環境,中國公司很少遇到審批麻煩。而中國公司在美國和澳大利亞投資時,美國和澳大利亞往往以影響國家安全為由提出反對。2010年3月,三一重工在美國投資風電遭到美投資委員會(CFIUS)及其牽頭人聯邦財政部長蓋特納以國家安全為名的阻撓,中國電信設備生產商華為收購美國科技企業的努力也因安全方面的考慮而頻頻受阻。華為在海外快速成長,已發展為全球第三大電信設備供應商,但在美國市場的發展一直受阻。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末,美國對華實際投資676億美元,而同期中國對美國投資不到300億美元,從排名上看,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外來直接投資國,而中國的直接投資在美國僅排第25位,中國對美投資總量占美國吸收外資總量不到1%。

——“規避雙反型”區位選擇——通過委外加工、國外辦廠的方式,應對來自貿易壁壘的挑戰。自2004年加拿大首次對我國燒烤架產品發起“雙反”調查以來,連續十幾年中國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7年成為全球遭受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尤其是近兩年,中國光伏產業接連遭遇美國、歐盟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調查。據測算,如果“雙反”最終成行,國內光伏行業在一年內至少需關閉掉45%產能。為了規避“雙反”,國內企業更是要向海外進行產業布局,通過委外加工、國外辦廠的方式,應對來自貿易壁壘的挑戰。如澳大利亞就是我國光伏過剩產能轉移出處。由于澳洲沒有光伏生產企業,中國企業不會面臨與澳本土企業的競爭,不會產生類似歐美“雙反”的貿易摩擦。

——“主權財富保值增值型”區域選擇——以“債權變股權”方式走進發達國家實體經濟,以實現主權財富保值增值。截至2014年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了3.95萬億美元,其中1.3萬億美元是美國國債。隨著美元不斷貶值,中國國家財富在不斷縮水。我們有必要創新和調整中國對歐美投資債券的思路。近年來,各國主權財富基金投資策略都在動態變化中,但其變化趨勢是逐步從傳統的政府債券投資演變到兼做股票投資。新加坡淡馬錫從成立之初的3.54億新加坡元增加到1640億新加坡元,公司凈值增加460多倍。其中,有38%的資產組合為金融類股權。成長為全球金融市場上重要的機構投資者,投資管理風格日趨主動活躍,其資產分布不再集中于G7定息債券類工具,而是著眼于包括股票和其他風險性資產在內的全球性多元化資產組合。我們可借鑒新加坡淡馬錫經驗,通過把債權轉換為股權,實現對歐美金融投資轉換為對實體經濟的投資,這既能解決中國外匯儲備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問題,又能回避主權財富基金直接投資的敏感。目前,美國正致力于發展新能源、綠色環保、生物工程等新興產業,為了實現“再工業化”和“出口倍增計劃”,美國正新建和改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機場、電網等基礎設施。中國以自身所持有的部分美國國債和金融債做抵押,以抵押貸款參股等多種方式投資于美國的新興產業和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這種方式,還可以把中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速鐵路技術、裝備、勞務輸出到歐美發達國家。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資本輸出帶動和擴大國內各種設備、技術、零配件、原材料的出口,創造出口需求,緩解中國相關產業和企業的產能過剩壓力;還可以借此擴大勞務輸出,促進中國的國內就業。

[1]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關于化解產能過剩的講話》(2013年9月22日)。

[2]I.B.kravis.Availability and Other Inf luence on The Commodity Composition of Trade[J]. Journal of Pol it ical Economy,1956,(4).

[3]R.Vern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 ional Trade In The Produt Cycle[J]. Quart 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ay,1966,(5).

[4]Lewis,Arthur. Unlimited Labour:Further Notes.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58,XXVI (1): pp.1-32.

[5]保羅·克魯格曼:《克魯格曼國際貿易新理論》,黃勝強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6]張軍:《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及其適用性分析》,載于《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7]馬海:《日本與歐美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之比較》,載于《日本問題研究》2004年第1期。

[8]丁見民、付成雙、張聚國和陳志杰:《世界現代化歷程(北美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F424.2

:A

:2095-3151(2014)55-0003-17

本文為國家行政學院重大招標課題《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研究》(13zbzd006)階段性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9啪在线视频|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a级片| 青青草一区|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日韩久草视频| 亚洲精品动漫|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久久视精品|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91精品视频播放|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国产精品19p|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日本在线国产|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视频一|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91视频区|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高清毛片|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久久香蕉欧美精品|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欧美色伊人|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美女裸体18禁网站|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欧美日韩第三页|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日韩国产综合精选|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www|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久操视频| 亚洲成人播放|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性一区| 久久91精品牛牛| 亚洲永久精品ww47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奇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蜜桃网|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