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橋
1.改革決策方式,確保政策設計的科學性。目前,靠單個部門和地方政府開展低層次、小規模的資金整合顯然難以奏效,因此,必須打破現有格局,從頂層和源頭尋求突破。建議在中央層面統籌中央各部委的工作,對現有項目和資金進行實質性整合。要注重系統思維和謀劃,對現有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在深入調查、客觀評估、部分試點的基礎上,出臺管長遠、易操作、見實效的管理制度和辦法。如適度整合補貼項目,將類別相同、操作相似、作用相近的資金進行整合,適度減少項目數量,提高補貼標準。實行差別化補貼政策,對糧食種植大戶、養殖大戶、農機大戶等,適當提高補貼標準,促進現代農業、規模農業發展。除特殊原因外,取消畝平、人平補貼水平太低的一些項目,集中財力解決醫療、養老、就學等民生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同時,建議上級出臺政策時,考慮地方財力的實際情況,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加大對山區、貧困地區的政策傾斜,逐步取消目前的地方配套政策。
2.完善監管機制,確保過程控制的有效性。適當下放項目審批權,中央和省級主要負責項目的指導和資金的監督檢查,市、縣按照上級關于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要求分配使用資金,強化支出責任。地方財政部門要完善和細化資金整合政策,嚴格資金使用范圍、撥付程序、項目驗收辦法,推行項目資金縣級統發模式,建立健全公開公示、信息通達、抽查巡查工作機制,采取直接監管與間接監管相結合、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的辦法,提高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強化資金使用責任追究制,健全村級財務常規性審計和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增強村干部責任意識和守法意識。完善強農惠農資金典型案件定期通報制度,對檢查過程中發現或群眾舉報屬實的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以鐵的紀律確保各項強農惠農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
3.解決隊伍問題,確保執行主體的適應性。強農惠農政策面廣、線長,作為落實、執行強農惠農政策主體的基層財政所和村干部,其政策知曉度和操作水平直接關系到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效果。為此,一是要進一步充實基層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公開招考錄用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二是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加強基層干部服務于民、“守土”有責、廉潔自律的宗旨意識和職業道德教育,大力培養并宣傳心系群眾、愛崗敬業、敢于作為的先進典型。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干部培訓,省、市財政部門要發揮規模和層次優勢,開展靈活多樣的政策業務培訓,努力提升基層干部的政策水平、業務素質和工作技能。四是要改善經費保障,適當增加財政所和村級組織的辦公經費,逐步解決財政專管員和村干部的交通、通訊等補貼,調動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