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全 任國強
1.轉變稅收政策。以強化個稅再分配功能為目標,調整稅收政策?,F代國家財政具有資源配置、再分配和穩定宏觀經濟三項職能,但是我國政府再分配功能遠沒有資源配置、穩定宏觀經濟那樣得到重視。個稅作為一種稅收工具,也往往執行促進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而再分配功能沒有很好地發揮。加強個稅調節,必須在指導思想上轉變稅收政策,從以促進經濟發展的吸引投資、引進人才為目標轉移到以發揮再分配職能、加大收入調節為目標的方向上來。指導思想、政策方向是綱,沒有指導思想、政策方向的轉變,就很難有效實現加大個稅分配調節的目標。
2.抓住重點,下定決心,推進稅制改革。根據個稅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下暴露出的突出問題為重點,推進稅制改革。一是推進分類和綜合相結合的稅制模式,對工資薪金所得收入、財產性收入、勞務收入實行綜合稅制,加總課征,并實行按年申報納稅。二是改革免征額制度,改變當前按照平均家庭基本消費支出需要確定統一費用扣除標準的免征額模式,在確定每個居民的免征額標準的基礎上,按照納稅人家庭實際人口確定免征額數量,公平稅負。三是對養老收入(包括職工養老金和機關事業單位的離退休費)在提高免征額(或者設立一個老年人稅收豁免額)以考慮老年人實際消費支出需要的條件下,按照綜合稅制的適用稅率課征,擴大稅基。應該強調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并不是對轉移性收入一概免稅的,免稅收入的存在違背了他們信奉的黑格—西蒙斯標準,違背了公平稅負的原則。
需要看到,稅制改革涉及不同人群利益的大事,必然會受到一部分利益遭受損失人群的抵制,稅制改革也會增加稅務機關征管工作的復雜性。但是,社會經濟發展總體需要的尤其是迫切需要的,就要積極改革,不合理的利益不消除,不合理的制度不消除,就無法推進改革。
3.引入EITC,創新稅制制度。為克服通過提高免征額來減輕低收入者負擔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進行制度創新,引入EITC制度。勞動所得稅收抵免制度(Earned Income Tax Credit;EITC)對失業人員、低保人員等低收入人員的勞動收入(工資性收入或者經營性收入)實行。比方假定抵免率為10%,那么勞動收入為10 000元,可以獲得1000元的稅收抵免。假定勞動收入依據稅法應納稅額300元,那么這300元可以免稅,并用掉1000元稅收抵免中的300元,剩余的700元稅收抵免,政府以收入轉移的形式支付給該居民。這種制度的好處在于不僅降低低收入者稅負,還能促進低收入者就業的激勵。當勞動收入提高到15 000元時,稅收抵免額就增加到1500元,假定個人所得稅為450元,則不僅該稅收被豁免,而且還可以得到1050元的政府救濟。這樣,EITC就兼具勞動激勵、稅收優惠、社會救濟的多重功效。
4.加強征管,提高征收率。加強征管,重點是高收入人群、非工資薪金收入的征管,提高征收率。繼續實行個人納稅申報制度,建立個人收入監控信息系統,對故意偷稅、逃稅違法行為予以嚴格法律制裁,建立良好的稅收環境。
5.改革稅收征管體制。強化再分配調節功能,就需要弱化個稅在吸引投資、引進人才方面的作用,也就相應需要將個稅征管權力集中在中央政府,由國稅機關征收,以保證以實現再分配功能為目標的稅收政策有效實施,保證加強征管措施的落實。從理論上說,具有收入分配調節功能的稅種應當為中央稅,由中央政府稅務機關征收;從國外分稅制的經驗看,中央分享的稅收基本也是中央稅務機關征收的。當前,我國個稅由地方稅務機關征收應當看做是過渡性的,宜早作安排,盡快將征管權交由國稅機關。
6.努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強個人所得稅調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在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提高的過程中實現。轉變稅收政策、改革稅制、加強征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稅收累進性、凈稅率和增強再分配效應,但重點是優化個稅調節的制度基礎,而提高再分配效應還需要依靠提高居民收入。在轉變稅收政策、改革和創新稅制、加強征管的基礎上,隨著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個人所得稅必將成為占稅收收入更高比重的主體稅種,也將具有更強的再分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