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研究資源配置的學問,好的經濟是能夠合理資源配置、不斷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經濟。企業的任務就是把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這些要素資源組織起來,按照市場需要,生產出合適的商品和勞務。
中國經濟改革往何處去?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以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如何得到更低的要素成本。跨國公司之所以在中國建廠,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工廠,是因為較低的要素成本。成本洼地、社會穩定、大市場三者結合,吸引投資滾滾來。近年中國要素成本不斷上升,優勢被削弱,但還有網絡配套齊全的效應,從全成本考慮仍有吸引力。不過,總體看,中國要素成本下降的空間很小。相比之下,境外資金成本較低,如能創造條件,讓企業更多從境外融資(包括讓境外人民幣回流),打通內外,就能獲得較低資金成本。
第二,如何提升人力資本和技術水平。勞動力的質量提高了,工作意愿和創造性提升了,就能有更好產出。技術水平和效率提高了,也能創造出更多價值。
第三,如何讓要素更快更好地流動。如果要素流動遇到很多阻力,如同水流遇到坑坑洼洼、條條塊塊、阻隔摩擦,甚至沉積在深坑里,流速一定不行。
第四,如何占據資源配置中更有利的地位。“資源配置在哪里”和“在哪里配置資源”是不同的,前者是“被配置”,接受配置,后者是占領資源配置的中心位置,主動配置資源。什么樣的國家和城市能夠成為資源配置中的主導者呢?必須依靠高價值的創造能力,有強大的服務功能和強大的信用。
類似問題還可提出很多。方向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讓生產要素、生產資源得到更合理和有效率的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例如,空間越廣大,配置更合理,所以要跨國界。為什么要跨部門、跨城鄉、跨所有制,打破對資源流動的干預束縛,不讓已有配置固化,也是基于同樣道理。只有根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的原則,努力消除各種市場壁壘,才能最終實現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平等交換,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和公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