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康 蘇京春
隨著我國社會保險覆蓋面的擴大,現有經辦機構和工作人員數量不能滿足需求,加之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實際上對政府的人力、財力、物力都提出了嚴峻挑戰。無論是下大力氣建立規范統一的管理機制、擴充經辦機構數量、擴大經辦工作人員隊伍還是加大經辦基礎設施投入,從財稅角度來看,無疑都將形成負擔壓力:一是這些做法將直接推高我國行政管理成本,而鑒于我們此前對財政分配“三元悖論”的邏輯認知,行政管理成本的提高勢必會收窄財政分配“三元悖論”制約的緩解空間;二是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成本上升,會對社會保險水平造成一定“擠出”。此外,由政府包攬,還會產生效率問題。
推行以“政府購買服務”為核心的“社會化”,可以通過機制創新緩解以上矛盾。落實在操作層面,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作考慮:第一,組合運用服務外包、憑單制、補助或獎勵等方式,增強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工作的靈活性。考慮到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工作的特性,應當在政府購買服務中充分結合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現狀,出臺可供落實主體選擇的合作方式,增強靈活性。第二,充分調動以企業為主的民間組織機構的積極性,引入競爭機制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實行分期購買。競爭機制對于績效水平的體現至關重要,應當考慮通過多方激勵手段充分調動這些組織機構的積極性。第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更好地發揮社區基層組織的力量,并與國內部分地區已開始試點的“網格化”管理等模式相結合。第四,經辦服務中的財務管理可考慮將相關業務依托于銀行、儲蓄所、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及其中的專業化團隊,在適當的合作框架下充分發揮市場機構較政府機構的比較優勢,尋求“雙贏”。
針對目前我國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配合以上機制創新的思路,完善現行機制的優化措施主要可以考慮:第一,進一步厘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社會保險方面的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盡快形成對接于操作層面的明細單,中央政府應當更注重在宏觀層面的總體規劃、法律法規、政策出臺、綜合監管、全盤統籌方面發揮作用,地方政府則應當更注重在社會保險繳費、收支、管理和基金投資運營等方面發揮作用,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養老、失業、醫療等主要社會保險支出責任和補償責任等中央和地方政府責任交叉的領域,應當特別注重厘清至細節。第二,在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的同時,管理部門應當充分發揮監管、引導作用,強化問責機制建設。第三,應當繼續積極推進“金保工程”建設,提高社保經辦服務體系的信息化水平,繼續規范、統一、完善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