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獻兵 潘 華
現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路徑及效果分析
鐘獻兵 潘 華
完善的農村信用制度是農村金融創新的基礎條件,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對農村金融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進而對農村信用制度建立健全提出了新的方向。目前,農村信用體系還處于試點階段,筆者對部分地區開展的試點進行了分析,希望基于這些分析能為構建適應農村金融創新的農村信用制度提供參考意見。
多地開展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充分考慮了對農戶信用意識和信用能力的考核,評價系統采集了農戶家庭基本情況、資產情況、收入情況、信用記錄等信息,通過分配不同權重,計算農戶的信用等級,據此評定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金融機構對不同級別的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給予不同條件的信貸優惠條件,同時,金融機構也在農村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方面進行創新。
總體來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三方面的成效:一是通過大力宣傳和評定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鎮,提高了農戶信用意識,改善了農村信用環境,并初步建立起電子化農戶信用檔案;二是貸款產品和抵押物得到部分挖掘,豐富了農戶信貸品種,林權抵押貸款發展迅速,動產抵質押貸款業務逐步開展;三是金融服務方式和對象上有了新變化,如加大了對農村青年創業的支持力度,促進了“公司+基地+農戶”等支農模式的發展。
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更主要的功能還在于提高農民信用意識、評價農民的信用能力,要達到真正解決農民貸款困難、推動農村金融創新的目的,建立完善的農村信用制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1.價值發現和信用工具創造功能可以進一步充實,推動農村抵押物創新。農村抵押物缺失,關鍵原因在于農村產權制度不健全。產權是一種社會工具,其重要性在于它能幫助一個人與他人進行交易時建立合理預期,這些預期通過社會的法律、習俗和道德得到表達。產權明確,經濟主體才有獨立的財產,才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債權人和債務人,也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信用關系。雖然信用評級條件中考慮了農戶的信用能力,將資產情況和收入情況納入其中,并且分配了超過60%的權重,但涉農金融機構對這些指標體系認可度不高,因為盡管農民和農村經濟組織擁有土地、房屋等大量資產,卻由于農村產權邊界不清、權屬不明、法律關系錯綜復雜,阻止了農村生產要素的自然流動,使得這些資產無法轉化為發展的資本,也無法變成金融機構能接受的抵押物。
2.違約失信行為處置機制仍有較大改進空間。契約主體要尊重并執行契約規則,除了法律機制提供“威懾力”外,利益機制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手段。違約責任制度,特別是違約金、賠償金制度,是契約實現的最后一道保障機制。在農村,無論是信用貸款還是抵押擔保貸款,一旦農戶生產經營收入無法覆蓋貸款本息出現違約,其能被金融機構追究違約責任的資產,主要還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自有住房,而這些都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體制框架下,金融機構無法對農戶的這些權利和資產進行處置,利益補償機制無法兌現。
3.增強信用體系實效性以提高各參與主體積極性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由于抵押擔保難以落實,農民、農村經濟組織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難以從信用體系建設中得到明顯實效,相關主體參與積極性不高,涉農金融機構雖然積極響應,但在金融創新方面意愿不高,其他金融資源如擔保、保險和民間資金等對進入“三農”領域仍舉步不前,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整體推進和實施效果。
4.參與金融組織主要為人民銀行和涉農金融機構,對其他金融機構考慮較少,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未考慮其中,非正規金融組織被排除在外,降低了農村信用體系的全面性和使用范圍。
5.對農村信用監管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的制度設計方面尚待補充。
(田風摘自《經濟問題探索》2014年第8期《農村信用制度構建與農村金融創新路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