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楊雅婷
匯率彈性增強對我國的影響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楊雅婷
2012年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特征明顯,匯率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自2012年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1%的幅度內浮動。這是繼2007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單日波動幅度的再度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匯率的自我調整機制將使得貿易項目和資本項目活動不至于明顯偏離均衡水平。人民幣由單邊升值轉向雙向浮動,實現了匯改以來的質變。這是匯率市場改革又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匯率及資本項下開放等問題的討論。
胡晶、張進、龔瑋瑋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對我國出口行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認為“人民幣匯率彈性的增強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國出口企業的價格優勢,尤其對一般貿易出口企業產生較大影響”。
華股財經的楊禹表示,外匯資金流動,為外貿發展創造更為穩定的經營環境。但是,也應該看到這個調整會對外貿企業帶來一定的影響,現在企業主要是反映人民幣走勢更難判斷,這對習慣于在穩定的匯率或單邊市場環境下經營的進出口企業來說可能會帶來一定的挑戰,主要是擔心對匯率的波動把握不好。
著名經濟評論員葉檀認為,人民幣升值帶來的相對價格變化會促進企業轉型和行業結構調整。但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緩沖時間。
然而,對于匯率彈性增強持支持態度的占多數。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表示,從我國當前現實來看,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有助于抑制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
瑞蟪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這次重啟匯改的核心就是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打基礎,國際化的前提是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相信5年的時間就可以達到這一目標。
劉煜輝表示,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后,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會增強,將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相對有利的條件。
1.投機增多引起金融市場震蕩。無疑,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會增大匯率風險。匯率的波動往往會較大程度偏離真實經濟基本面,給國內的宏觀經濟穩定帶來沖擊。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及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借助人民幣升值和美元貶值趨勢、國際政治局勢動蕩、油價和大宗資源品價格高企,主要由國際游資構成的熱錢所從事的投機活動在中國愈演愈烈。匯率彈性增強使得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空間加大,投機的機會和利差也增大,更高的匯率差價可能形成的盈利誘惑使得熱錢大量涌入,一方面會增加中國市場貨幣供應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對于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也產生巨大沖擊。
對于房地產市場,如果人民幣大幅升值,則國際游資的涌入會使房地產價格繼續保持上漲趨勢,房地產泡沫形成加劇。如果人民幣大幅貶值,則國際游資停止對房地產市場投入,投機資金的大量撤離可能導致一些地區和城市房地產價格大幅下降,屆時房地產有崩盤的危險。
對于股票市場,熱錢最大的特點是唯利是圖,行為短期化,慣于通過做空股市從中牟取驚人利潤。匯率的波動區間增大,導致利差增大,如果短期內匯率波動幅度很大,則這種投機產生的利潤是很可怕的。熱錢迅速流入會形成資產泡沫,而一旦熱錢出逃,將會一瞬間造成中國股市震蕩,甚至引發嚴重的貨幣危機。
2.于外向型企業出口不利。中國出口企業的現狀是:普遍缺乏技術含量,不能從技術要素方面與國外企業競爭,所謂的競爭力主要是價格低廉。而這就存在一個致命弱點:由于中國是制造業大國,產品在國際上沒有定價權,所以一旦匯率浮動區間加大,企業對于自身的生產成本不好把握。對于這種匯率風險可以使用購買金融保險來規避,保險機構也很樂于對其承保。但是這會額外地增加交易成本,也是不利于出口的。所以,對于出口占比較高或者勞動密集型的紡織、電子、機械以及輕工板塊形成利空,匯率彈性的增強將壓制這些板塊的運行。
1.有利于貨幣政策的獨立。根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項。如果一個國家想允許資本流動,又要求擁有獨立的貨幣政策,那么就難以保持匯率穩定。如果要求匯率穩定和資本流動,就必須放棄獨立的貨幣政策。
中國的金融開放在WTO的框架下已經刻不容緩,實際上,包括資本項目的開放已經有了巨大進展,外國資本被準許以QFII的形式投資中國的證券市場就是典型的例子。也就是說,在資本流動自由度日益加大的前提下,只有相應加大匯率的浮動彈性,才能確保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2.有利于加強投資主體的風險意識。目前,國際上主要經濟體之所以普遍摒棄以往的固定匯率制度,采用有管理的或自由的浮動匯率制度,一個重要原因即在于讓匯率浮動起來可以增強經濟體的發展彈性,增強經濟體規避風險的能力,有利于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匯率彈性的增強,使得投資者意識到外來投機的增多,并且由于匯率波動空間的加大導致盈利可能性加大的同時損失的可能性也加大,所以投資者更加意識到投資的風險,為了規避這種風險,投資者會注重于多去了解相關的風險規避工具和方法。
3.對商品價格有正面效應并且促進國際貿易。人民幣匯率彈性的提高對許多商品種類價格的影響應是溫和偏多,因為人民幣更具靈活性將提振中國的購買力,銅、鐵礦石和禽類的進口也可能增加。其中,中國對原材料的龐大需求是推動商品價格近年上漲的主因。隨著商品價格的上漲,商品類的股票價格也將出現上漲,同時商品出口國經濟將受到拉動,從而推動全球經濟復蘇。
匯率水平體現了經濟體間的競爭力,合理的匯率制度往往能為經濟體間的摩擦筑造起緩沖帶和隔離區。所以,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將得到抑制,從而對促進國際貿易做出貢獻。
4.有助于匯率價格的發現。進一步地放寬匯率波動幅度,意味著匯率價格將更多地由交易主體的供需關系來決定。這不僅有助于匯率價格的發現,也利于人民幣匯率回歸均衡水平。匯率的靈活性調節,使得人民幣變得更加“真實”,也更加“活躍”,所以首先能夠有利于我們去發現人民幣更真實的價格。過去波幅比較小的時候,人民幣匯率的價格如果根據供需來確定,也許越出了波幅,那么就不能最真實地反映。那么隨著改革的進程,隨著波幅逐漸加大,我們就有條件讓人民幣的價格更準確地來反映它的供需的實際情況,強化匯率的價格信號功能,引導外匯資源的合理流動,使市場參與者能夠自由地根據匯率信號進行資產配置,從而使匯率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
5.減少政府的干預成本。匯率彈性的加大,使得匯率浮動空間增大,比如原來的浮動在5‰,如果按原來的匯率制,當匯率變動到10‰的時候,政府就要出面干預市場匯率,使其穩定維持在5‰的區間。而現在匯率浮動的區間調整到1%,遠大于5‰,如果此時匯率仍浮動到10‰,則屬于正常范圍,政府不需要去干預,也就不用花費大量的人力及成本,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匯率的彈性增加也減少了政府的干預成本。
6.有利于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化。作為當今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第三大債權國,中國在全球一體化中的融入程度越來越高,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中仍缺乏與其相應的話語權,因此,人民幣必須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向國際化靠攏,如此才能增強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彰顯大國實力。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方向正是逐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為人民幣國際化做準備。這既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代價最小的匯率改革途徑,最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實際。
增加匯率彈性,動態回歸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正是匯率制度的近期目標,為的是達到“建立匯率目標區,實現人民幣匯率制度轉變”的中期目標,最終實現“國際化進程中的人民幣完全可兌換與匯率自由浮動”的長期目標。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