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湖北省社科院院長宋亞平深入中西部4省6市12縣,調研城鎮化。兩個多月下來,發現許多“攤大餅”式的“造城”運動,遂在《江漢學刊》疾呼“警惕城鎮化建設誤入歧途”。
細讀宋亞平這篇萬字長文,有些現象值得再來評說。
一是把城鎮化當成化解產能過剩的“靈丹妙藥”。如中部某大型鋼鐵公司一位高層干部說:“我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2011~2012年間我們重金買了幾千畝丘林荒地搞養豬養雞種菜以求轉型。只要城鎮化每年保持1%以上的增速,不僅鋼鐵行業,很多領域的過剩產能都會起死回生。”一個躋身世界“十強”的水泥企業所在市的領導說:“下行不要緊,過剩莫當真。抓住城鎮化,萬事皆東風。”
二是規劃過于宏偉不切實際。12個縣有9個縣的城鎮化規劃方案是清華、北大、同濟等“國字號產品”,有的還有中國香港與新加坡團隊介入。書記、縣長都認為,規劃設計單位級別越高、牌子越響,就越先進,越容易通過上級審批。每個縣編制城鎮化規劃一般耗資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某縣級市五年換了四任市委書記,城鎮規劃也大改四回。某農業大縣2012年官方統計城鎮化率只有32%,2017年的規劃目標卻定為50%。有的縣人口凈流出,也把城鎮化指標定得高高的。“黨委決策、政府掛帥、各部門包干、全社會跟進,大打一場轟轟烈烈的城鎮化‘人民戰爭’”,類似口號并不鮮見。
建設用地往大里搞,級別則往上面搞。某縣人口80萬人,為加快城鎮化進程,多方努力打通“關節”,撤縣變為地級市。新地級市在原封不動的國土上重新設置了3個縣級行政管轄區與1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原來1個縣的建制變成4個縣的建制,財政供養人口從9000人飆升至近4萬人。
還有就是利用創辦經濟開發區,推行各種“圈地運動”。一個縣在老城區周邊建起9個經濟開發區,大的占地超過5平方公里,小的2平方公里,但除了把綠色山岡“開膛破肚”,把農田用亂石填埋,95%的土地至今仍在“曬太陽”。而為了大興土木,6市12縣所有融資平臺均債臺高筑,少則數億元、十幾億元,多則達幾十億、上百億元。
如此只顧當前、不管長遠地借錢造城,將是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定時炸彈”,的確要警醒了。
(曉宇摘自《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