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師范學院 張改枝
臨汾市委黨校 李 唐
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是資源型地區實現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其發展狀況如何,對資源型地區能否順利實現轉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從目前來看,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的轉型發展問題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發展仍然存在著穿新鞋走老路的問題。分析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究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實現路徑,不但是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而且是資源型地區本身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
國內外學者與此有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國內研究者界定了資源型地區的概念。認為資源型地區是依靠自然資源的供給,通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在地區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加工占據主導地位(李建華,2007)。研究者還通過定量分析,認為我國資源型地區主要有山西、黑龍江、陜西、青海、寧夏、新疆和內蒙古等七個省份(蔡飛、金洪,2010)。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近幾年研究的熱點。研究者認為,資源型地區必須尋找一種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產業發展模式(葛維琦,2004),必須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張忠杰,2009)。
國外研究者普遍認為資源型地區的發展有一個從興起到繁榮再到衰退的發展規律(Ross D,1986)。在具體發展模式方面,比較典型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澳大利亞興起的“長距離通勤模式”,研究表明此種發展模式對于政府、資源開發企業和雇員都大有裨益(Houghton D S,1993)。
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如何提高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一直以來都是國內研究者關注的問題。研究者認為,資金不足、人才短缺、技術不高是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林漢川等,2003)。為此,中小企業集合債的新型融資模式和中小企業融資集群的新型組織形式(林漢川等,2009)是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途徑。在中小企業競爭力方面,研究者認為我國東部中小企業競爭力最強(林漢川、管鴻禧,2004)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的競爭力也不同,因而其提升對策也不同。研究者分別從企業集群(張炳申,2003;姜宏,2011;肖冰,2012)、支持體系(杜佳慧,2008)、產業政策(莊加林,2008)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國外研究者更加注重對某一區域中小企業發展進行宏觀分析,從而提出對策選擇。Erwin E.Brewster(2007)對加勒比海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進行了分析;Gerald I.Susman(2007)通過對美國、加拿大等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速度和模式的分析,研究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小企業的發展。Niina(2011)對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進行了分析。
學界目前尚沒有明確以“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發展”為研究對象進行的全面研究,已有的成果多是以某地區為例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某方面問題進行分析。如張承謙等對資源型城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進行了研究(張承謙、王云飛、胡晨,2005)。汪陳友從中小企業成長發展的角度探究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問題(汪陳友,2011)。姜宏對東北地區中小企業集群化成長及集聚區建設進行了研究,認為地方政府要推進中小企業集群化成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尋找適合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姜宏,2011)。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成果對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對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的研究都比較多,但把二者結合起來進行專題研究的成果比較少。另外,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某一方面問題進行專門研究的成果較多,而對中小企業進行區域性研究特別是專門針對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的研究成果較少。但現有研究成果,為本文探尋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實現路徑提供了重要參考。
推動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的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全局。山西是典型的資源型地區。興晉富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小企業,跨越趕超的生力軍也是中小企業。認真總結山西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深入分析其在轉型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困難及制約因素,對山西順利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受資源型經濟內在規律的支配,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具有鮮明的資源型經濟的特征。諸如:產業結構單一、剛性化、自主創新缺乏、融資困難等。這些不但賦予了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的顯著的病態特征,也構成了其發展中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和現實困境。
1.產業結構單一,初級化問題嚴重。資源型產業部門是資源型地區的核心產業部門,在財政收入、經濟總量以及就業等方面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以資源的采掘與初加工為主要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條,吸附著大量的中小企業與民間資本。以山西為例,以煤焦為主的產業結構中集中了全省中小企業經濟總量的70%左右。資料顯示:山西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采掘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和建筑業等行業,大多是依托當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發展起來的,基本屬于“資源型”和“傳統型”行業。工業中小企業生產范圍廣泛,主要集中在煤炭、冶金、化學、機械、建材等行業。技術門檻低、布局分散、產品結構趨同,初級化問題嚴重。焦炭、生鐵和鋼材等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80%以上。產業結構的粗放、初級化和單一化特征明顯。與此同時,現代農業、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等新興產業投資不足,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
山西中小企業大多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的規模比較小。中小企業產品結構初級化、技術結構低度化、組織結構分散化,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在工業中小企業營業收入中,采掘業的比重約占到1/4,醫藥、化纖、電子通訊、電氣機械和儀器儀表等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僅占3.3%。中小企業產品、產業結構與大中型企業高度同構化。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鄉鎮工業與大工業結構相似系數高達0.9,由此產生的后果是中小型企業在市場上面臨著同大企業的正面沖突,市場萎縮,利潤下降,在競爭中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山西中小企業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1340家重點監測企業累計營業成本964.15億元,同比增長5.10%;實現利潤總額14.58億元,較上年同期18.04億元下降19.18%。其中,小型企業實現利潤10.23億元,同比下降8.19%;中型企業實現利潤3.89億元,同比下降37.23%;微型企業實現利潤0.46億元,同比下降34.43%。重點監測的1013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20億元,較上年同期12.74億元下降12.05%。
2.要素瓶頸制約嚴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目前中小企業無論在融資、土地供應、項目供應和人才供給等方面都普遍存在著要素供應的短缺情況。中國的實體經濟正面臨著諸多困難,比如鋼鐵、建材、水泥,以及家電、家具甚至紡織行業的發展。作為廣大的中小企業,又面臨著融資成本高、稅費負擔重和用工成本不斷攀升的形勢,所以盈利空間不斷縮小,企業的壓力不斷加大,有很多企業入不敷出、舉步維艱。
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和人才匱乏也是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以山西為例,以煤焦產業為主的傳統產業領域和新興產業領域的中小企業,整體素質不高,企業規模偏小,裝備水平落后,管理陳舊,科技含量不足,自我創新能力不足。2010年,全省僅有的中國馳名商標40個,只占全國馳名商標的2%。在2010年中部六省區的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排名中,山西是倒數第一位。
3.地區發展不均衡,區域化特征明顯。受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山西中小企業地區分布不均衡狀態較明顯。全省擁有工業中小企業較多的地市依次是臨汾、太原、運城、晉中和長治五市,五市工業中小企業單位數合計占全省工業中小企業總數的61.6%,從業人員占55.5%。地區分布的又一個特征是服務業中小企業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如太原、陽泉、長治等市發展較快、比重較高;而工業中小企業則在人均經濟總量偏低、工業化水平低的地區發展快、比重高。臨汾、運城、忻州和呂梁每千人擁有工業中小企業的數量分別為16個、22個、27個和19個,均比全省平均水平(15個)高。四地市的人均GDP雖然排在全省11個地市的第8位、第9位、第10位和第11位,處于落后位次,但每千人擁有的工業中小企業單位數卻排在前列,分別居第5位、第2位、第1位和第3位。
中小企業區域化發展特征十分明顯。目前除煤炭開采業、建材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遍布全省外,一些以中小企業支撐的產業集群發展,逐步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如清徐縣的暖氣片和食醋制造、定襄的法蘭盤制造、太谷的瑪鋼鑄造、孝義和介休的焦炭冶煉、晉城的生鐵冶煉和鑄造、山陰的乳制品加工、侯馬的商貿流通、榆次紡機、榆次液壓、陽城陶瓷和太原的高新技術產業等,都已成為當地特色經濟的支柱產業。有的市縣還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行業分布格局。
導致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一系列現實困境的內在原因,在于資源型經濟對生產要素的過分吸納,扭曲了要素流動方向,惡化了中小企業的產業要素配置條件和產業生態。同時,資源型經濟對創新、科技和人力資本等高級產業要素有著強烈的擠出效應,使得資源型地區普遍存在著創新不足,人才匱乏和思維保守等問題,繼而鎖定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功能與發展路徑,導致了其發展中的一系列現實困境與結構性矛盾。
1.吸納效應。資源型經濟對生產要素的吸納效應,是指資源部門的繁榮會對資金、技術,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產生吸納效應,形成一個以主導產業、配套產業等為一體的龐大的產業家族和產業體系,尤其是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大量投資會涌向資源部門,使得資源部門的產業規模和產業地位不斷擴張和日益強化,從而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和民間資本被吸附和鎖定在以原料供應、采掘和初加工為主的產業鏈條上,形成封閉的產業內循環體系。
資源部門對生產要素的吸納效應,還使得制造業部門和其他非資源產業部門的產業要素變得更為稀缺,抬高了要素的使用成本,扭曲了要素流動方向,導致了制造業部門與非資源產業部門的萎縮和衰退,造成了中小企業在產業結構方面的剛性和單一等問題,整體上惡化了中小企業的要素配置條件和產業發展生態。
2.擠出效應。資源型經濟對創新和人力資本有著強烈擠出效應。以資源的直接開采和初級加工為特征的資源型經濟,最大的特點在于起步快、技術門檻低,尤其是在能源相對緊缺時,利潤會相對豐厚、回報也比較快。但正是由于資源的稀缺弱化了市場競爭,容易形成賣方市場,生產企業很少在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上投入資本,繼而使得自主創新能力缺失。其根源在于資源部門的過度繁榮,抑制了創新活動,惡化了創新的環境,扼殺了創新文化,流失了創新人才,最終抑制了技術進步、管理創新、人力資本積累等內生增長動力,使得資源型經濟的內在創新動力不足,最終導致了企業和整個區域創新能力的衰退。
3.鎖定效應。資源部門的繁榮會使得區域功能、產業功能、要素流向,人力資本結構以及意識形態上產生嚴重的功能鎖定和路徑限制。Grabher(1993)通過對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研究,認為資源型地區存在著功能性鎖定、認知性鎖定和政治性鎖定。穩定持續地能源需求促使區域內資源部門在產品、技術與功能上的鎖定。區域內形成的資源型產業家族會處在一個封閉的內循環系統,不但削弱了企業對創新的覺察能力,也使得勞動力被鎖定在生產技能要求較低的資源型產業,造成了區域內教育功能和勞動力初級化和單一化。
資源部門穩定的收入回報,使得資源型地區的資本總量、投資結構、投資流向與流量形成了金融鎖定。大量資本集中在資源部門,占用信貸資金規模大、周期長,收益穩定以及已經形成不良貸款的沉淀成本,都形成了投資慣性,一方面使得資本長期鎖定在以資源為主導的產業部門,另一方面造成非資源產業部門,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條件急劇惡化,資金要素瓶頸問題更加嚴重。
一個國家的經濟穩定持續增長離不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在穩定經濟、吸納就業、出口創匯和提供社會服務等方面,中小企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面臨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資源型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必須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實現轉型發展。
從世界范圍看,政府支持本國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一種共同行為。縱觀國外政府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歷史,某些國家扶持本國中小企業的做法系統且相當有效,對于資源型地區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德國:政府幫忙降低成本。德國是一個中小企業眾多的國家,有370萬家中小企業,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9.7%。德國政府將中小企業視為:“市場經濟的心臟和增長與就業的發動機”,把扶持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作為“最優先的任務之一”。
德國聯邦政府的資助項目相當寬泛,幾乎涵蓋了市場競爭和高科技的各個方面。只要企業敢于并愿意創新,總能找到相應的資助項目。政府相關咨詢機構還免費為中小企業尋找項目,以及幫助申請相應的資助貸款。
德國政府還采取措施幫助中小企業解決用人問題。一是先在國內勞動力市場尋找,二是將在國外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設法調回國以彌補國內人才的短缺,再是將其他國家的專業技術人才吸引到德國。為幫助德國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德國商會經常邀請駐外大使或商務參贊為國內的中小企業介紹國外的情況并現場解答問題,還向中小企業“提供出口信貸擔保和投資擔保”。
此外,德國政府還積極降低中小企業的各種成本,一方面減少企業同政府打交道的成本,對企業的審查只有兩項,分別是是否遵紀守法和是否符合相關產業的規定和標準。另一方面,向中小企業免費提供提高資源和能源效率的信息,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2.日本:企業越小越得扶持。日本政府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極為重視。伴隨整個工業化進程,日本政府扮演者“團隊護衛艦”的角色,全力扶助中小企業發展。
從法律層面上制定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是日本的一個重要做法。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發布了《中小企業基本法》,成為日本中小企業發展的綱領性法規,是現行中小企業政策和政府管理的總根據,因此也被稱為日本中小企業憲法。
根據《中小企業基本法》的規定,不同的行業,對中小企業的界定不同。在工業、礦業、運輸業和其他產業(不包括商業和服務業),資本金在1億日元以下、職工在300人以下的為中小企業。在零售業和其他服務業,資本金在1000萬日元以下、職工在50人以下為中小企業。在批發業,資本金在3000萬日元以下、職工在100人以下為中小企業。此外,固定職工在20人以下(商業和服務業是5人以下)的,被稱為“超小企業”。日本法律之所以要做上述詳細的規定,是因為政府對不同規模的中小企業采取不同的對策,包括政策上的扶持,稅收和貸款上的優惠,以及法律法規上的監管等。一般來說,企業越小,得到政府的扶持越多。
3.美國:國家為企業技術創新埋單。通過立法確定中小企業的地位,維護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是發達國家政府支持保護中小企業的通行做法。在這方面,美國制定了幾十種法律,而在中小企業法律體系中,有幾部是專門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而制定的。中小企業不像大企業那樣有雄厚的財力投入研究與開發,而且承擔風險能力較差,因此,對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是政府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美國于1983年開始實施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計劃(SBIR)規定,年研究經費在1億美元以上的聯邦機構要按一定的比例給SBIR撥出專款用于資助小企業的創新研究,年研究經費超過1000萬美元的聯邦機構要為小企業確定科研項目和目標。
對中小企業而言,不可能像大企業那樣建立起自己的市場調查網絡。為此,美國小企業局建立了商業信息中心,為中小企業免費提供廣泛的信息服務。
中小企業不像大企業那樣有較強的研究開發能力和專家資源。建立健全的技術創新支撐服務體系,是政府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又一重要手段。在這方面,美國有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國家技術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直接的支持和服務。
4.加拿大:完善擔保體系幫助企業貸款。政府的資金支持是中小企業資金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拿大對中小企業資金援助的方式主要包括:稅收優惠、財政補貼、貸款援助、風險投資和開辟直接融資渠道等。其中貸款扶持政策起到良好的作用。
加拿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由全國性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區域性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出口信用保險體系三部分組成。全國性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旨在幫助中小企業以較低的成本獲得銀行貸款,保證銀行在不能收回貸款時得到適當補償。該體系的服務對象是營業額在500萬加元以下的盈利性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產貸款。
加拿大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的來源和渠道主要包括開發銀行、出口發展公司等政策性銀行,皇家銀行、蒙特利爾銀行、匯豐銀行等全國八大商業性銀行,以及1500多家分布在各地的中小金融機構和社區金融機構。有關統計表明,加拿大中小企業間接融資中的50%來自銀行,其中八大商業銀行又占貸款總量的80%。完善的擔保體系為加拿大中小企業獲得貸款支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5.英國:“政府采購確保中小企業份額”。長期以來,英國中小企業直接獲得的政府采購合同所占比例還不到10%。為有效改變這一情況,英國政府規定,政府在采購時,要調查了解本國中小企業的實際競爭力,并通過培訓、提供信息等方式,使本國中小企業有參與政府采購的競爭機會。
而在具體的政府采購活動中,不少時候中小企業即使是組成聯合體投標,也很難承擔重大政府采購合同,因此往往是以提供特殊的產品或者服務的分包人而出現的。所以,英國為中小企業建立了供應商網,并推行合同拆分,要求中標企業將一些采購額比較大的合同分包給本地的中小企業,如要求將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合同,拆分成小份額的合同分給中小企業。例如,英國舉辦2012年倫敦奧運會需要采購的項目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建筑工程、制造產業、創業產業、普通商品等,采購金額約90多億英鎊。英國政府就強調,不僅要讓實力雄厚的大公司有機會,同時也必須保障中小企業的機會。
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升級是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為此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改善貿易條件機制,抑制資源部門的過度繁榮。改善貿易條件機制,抑制資源部門的過度繁榮,在于解決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的要素瓶頸問題,改善中小企業的要素配置條件和要素環境。首先,通過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投資限制、技術要求以及提高稅收等措施,改變資源部門對資金、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的吸納效應,阻止或限制生產要素向資源部門的過分集中,迫使生產要素的流動方向發生改變,引導生產要素在資源產業部門和非資源產業部門之間合理流動,整體上改善中小企業要素配置條件和產業生態。其次,對非資源部門給予扶持。通過產品價格補貼、投資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解決資源產業部門和非資源產業部門之間的要素報酬差異,提高非資源產業部門中小企業的產業競爭力。
2.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機制。改變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在產業生態中的結構單一、剛性和初級化等問題,在資源型經濟的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升級機制。首先,是產業結構的升級動力。通過技術和創新的引入,改變資源型地區產業升級動力的發展內涵與發展驅動力,支持中小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進行產業和產品的優化升級,由粗放式的數量擴張向集約化、內涵式的發展。其次,資源部門內部的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通過對產業鏈條的加粗與延伸,在資源產業部門的內部進行調整,使產業鏈條各個節點能夠細化與獨立化,形成專業化分工和產業部門的多元化。同時,在資源產業內部由生產向服務的高級化演進,使資源型產業部門形成集采掘,生產、研發、加工和貿易的綜合一體的高級化資源型產業體系,促進中小企業的專業化發展,精細化發展和“專精特新”化發展。最后,協調資源產業部門與非資源產業部門的發展,并形成以不同主導產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體系,引導和鼓勵中小企業投身于新興產業,使中小企業成為產業轉型的主力軍。
3.學習能力與創新培養的機制。解決資源型地區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必須打破資源型經濟對創新和人力資本的擠出效應。通過引入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機制,改變資源型經濟對技術創新、管理科學和人力資本的排斥,使資源型經濟實現以創新為驅動的發展路徑。在引入方式上,一方面鼓勵中小企業成立技術中心,通過自主創新培養提升創新能力,支持中小企業創建自主品牌和知識產權;另一方面通過“產學研”的方式,鼓勵中小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多層次合作關系,開展聯合創新,構建公共服務技術服務平臺和服務體系引導技術、人才和管理等高級要素向中小企業集聚。通過“傳、幫、帶”的模式,提升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培養階段上,大致分為三個階段:首先,資源部門作為資源型經濟的核心部門,必須首先引入創新機制,使資源型經濟由從開采冶煉及初加工向集研發、生產、加工成套、服務于一體轉變。其次,在資源型部門引入技術創新后逐步向非資源產業部門擴散和遞進,帶動非資源產業部門的創新能力提升。最后,通過資源部門與非資源部門的創新,帶動整個資源型地區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
4.資源財富的投資導向機制。資源財富的使用不當,在于工業化資本形成能力不足,使得資源帶來的財富無法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因此,實現資源型經濟轉型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建立對資源財富合理的投資導向機制,促進資源型地區工業化資本的形成。這為中小企業和民營資本的轉型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平臺和發展空間。通過確定合理的投資結構與投資導向,引導中小企業和民營資本進入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生態建設、金融服務業和教科文衛等公用事業領域,提升投資使用率和投資效益。
[1]G.Grabher,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The Lc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The Embedded Firm: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work,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
[2]張復明:《資源型經濟:理論解釋、內在機制與應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3]張復明、景普秋:《資源型經濟的形成:自強機制與個案研究》,載于《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4]王云珠、周潔:《新形勢下山西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政策選擇》,載于《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2年第4期。
[5]王吉發:《民營企業轉型綜述》,載于《統計與決策》2006年第1期。
[6]唐輝亮:《企業轉型升級文獻綜述》,載于《宜春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
[7]《山西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2012年。
[8]www.sxsme.gov.cn,All rights Reserved,山西中小企業網,2013年11月22日。
[9]賈娜:《“資源詛咒”的典型性分析——以山西省為例》,載于《湖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第1期。
[10]武健鵬:《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路徑創新研究》(博士論文),山西財經大學,2012年。
[11]丁嶺燕、彭嬌嬌:《山西品牌之殤:看看外國政府如何支持中小企業》,載于《三晉都市報》201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