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合提古麗·阿布德克力木
摘 要:在現實生活中道德責任的喪失使道德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的根本問題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立足于當今人類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的現實,從道德教育的視角探討了我國教育在人的培養上應有的眼界和追求。
關鍵詞:實踐;檢驗;道德教育
一、實踐檢驗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我們應加強道德教育應有的認識與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具有內外各種因素,在行為未發生前,有動機欲望的考慮,在行為發生后,就有實際效果、動機與結果并重。道德教育屬于認知的方面,它的目的在于對受教育者灌輸這方面知識。但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有樂道的只是之后如何去行。亞里士多德說:“德為隨智的活動,擇善而行的習慣,使受教者從這個體系中,體認個別道德存在的理由,并能根據這個體系,對于個別道德情境知道如何表現如何去身體力行。”柏拉圖說:“一個人非經過多年的實行,養成的習慣,還經過多年的訓練,決不懂得善的真意。”總之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啟發“道德的智慧”,進而促成“道德的實踐”。我們必須教導學生具備道德知識,并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努力不懈輔導學生行為規范的實踐。道德判斷能力有一定的類型與發展序階,通常是從無律而律而臻于自律。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活動形式,道德的產生與協調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需要。它的本質是認為滿足自身需要而創造出用以認識、肯定、發展、完善。超越自己的手段,所以,從本體意義來講,認識道德價值存在的真正代理者、承載者,它表征著作為道德主體的人之本身的目的性,道德在本質上是一個高度自主、自覺的自由領域。
二、如何開展用實踐來檢驗道德
嬰幼兒品德形成的家庭因素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家長的教養態度。由于家長之間存在著知識程度、社會職業、經濟收入、傳統影響等差別,對兒女的教育上往往有著不同的態度。而家長對嬰幼兒的教養態度,對其品德形成會有較大的影響。一般說來,家長的教養態度如果是保護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態度,那就容易培養孩子具有領導能力、積極性、態度友好、情緒安定等品格特征;家長如果采取拒絕的、干涉的、溺愛的、支配的、獨裁的、壓迫的態度,那么就容易使孩子顯示出適應能力差、神經質、反抗性、依賴性、情緒不穩定等品格特征。
2.家庭氣氛。家庭氣氛對嬰幼兒品德的形成也有很大影響。一般來說,寧靜、愉快家庭中的兒童,容易形成善良、溫和、有禮貌、活潑、熱情,真摯、善于交際、情緒穩定等品質;氣氛緊張的家庭,兒童容易形成急躁、暴躁、缺乏同情心、好斗、冷漠、自私等品格;破損和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悲觀、孤僻、好斗。
3.父母職業。研究表明,父母職業對嬰幼兒品格的發展也有影響,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品格形成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三、道德與社會的價值
1.社會道德的整合——道德教育功能。
2.道德社會的重建——道德教育理想。
3.兩大時代主題的詮釋。
道德教育是強化和內化的統一,其中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塑造。如使受教育者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正義感,就要對其進行行為方式示范,促使其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內化是指道德教育由他控到自控,由他主到自主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激發受教育者強烈的道德自我構建意識,一方面要培養受教育者自尊、自重、自強、自愛、的精神,增強參與意識,產生對高尚品格的渴望,從而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我意識;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反思自我道德行為,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調控作用,不斷調整自我、超越自我。
四、青少年怎么樣發揚道德教育
少年時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也是為整個人生打好基礎的重要時期,這時期的道德品質、學習和身體情況對未來產生很大的影響。人應該從少年時代開始養成良好的性格,多學知識多做有益健康的事,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為祖國多作貢獻。
我們中華民族在道德方面是聞名世界的,我們至今還保持至這一優良傳統。因此,我們小學生要自覺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努力做學校的好學生、家里的好孩子,組織上做好少先隊員,社會上做合格的公民。
總而言之,古今中外對人類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大部分都是受過良好的道德教育的,因為只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才會德、智、體全面發展。
我們將繼續發揚良好的道德品質,在學生中開展有關道德的學習,使我們的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周圍.積極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 青河鎮肯莫依那克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