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旅游職業學院 方 穎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越發重視內河水運的發展,在2011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這也意味著內河水運發展成為國家戰略。2012年12月,李克強總理在江西對九江港考察的時候就指出了:“要用好長江這條連接東西的黃金水道,推動沿江特別是內陸腹地梯度開發、開放發展,培育新的增長極?!绷暯娇倳浽?013年7月在考察武漢新港也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要將內河航運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將長江流域打造成為黃金水道。這樣一個時期,是重大的歷史機遇期,需要進一步發揮長江水運的優勢,進一步加快建設長江黃金水道。
近年來,國家也形成各地的區域發展戰略,這些戰略各有側重。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業有明確的指示,要充分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中部地區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經濟區域,而長江流域更是我國經濟重要的區域。長江作為黃金水道,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區域,同時也是我國重點的開發區域。長江經濟帶區域經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這也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戰略所指出的。我國區域經濟想要進一步向前發展,那么就必須要加強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武漢新港”是湖北省、武漢市所提出的重大戰略設想和建設項目,它的提出是在中部崛起這樣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出現的,同時也是在“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這樣一個特殊政策環境下出現的。它的出現同樣是為了適應武漢長江航運中心的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武漢港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武漢新港,它具體是在武漢東部武漢港的下游,橫跨長江兩岸。將武漢港原有的港址范圍延伸到鄂州港和黃岡港的部分地區,最終形成一個跨市、跨區、跨江的組合港區。
武漢新港具有長江中游最好的深水航線和航道條件,在新港港區的后方,具有面積開闊的陸域,能夠與鐵路和公路方便的銜接。左右岸港在武漢外環高速公路和陽邏長江大橋的聯系下連成一體,在國家綜合交通網絡體系中武漢新港將成為中部地區重要的樞紐節點之一。武漢新港將成為武漢長江航運中心的核心港區,使武漢能夠依靠現代化的武漢新港發展現代物流業和臨港工業,將武漢東部建成現代港口工業新城。
多年來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說明了,城市的發展能夠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港口是現代城市的特有功能,同時也是城市發展的優先區域。在港口發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支持下,區域經濟可以參與到國際分工中,進入全球貿易的過程。港口的發展能夠帶動港口周邊區域,也就是港口腹地經濟,迅速發展。區域能夠為港口提供各種原料和發展環境,作為港口的直接經濟腹地,能夠成為港口發展的重要依靠。港口空間和產業規模會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刺激下擴大,而且港口的科技水平也會逐漸提高,港口經濟和臨港產業集群等都能夠在此刺激下進一步發展。
對于區域經濟來說,港口是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新興工業和新項目在港口發展,能夠優化城市的投資結構,發展優勢產業,帶來港口經濟迅速增長,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區域的迅速發展能夠推動港口的建設和生產。港口規劃的發展方向也會受到區域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港口運輸的貨物數量和種類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增加,那么港口業必然會相應提高生產作業能力和運輸能力,大力發展物流業和臨港產業。港口的戰略目標在區域發展的帶動下也會逐漸清晰。
在區域與港口互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臨港產業一般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集群,都是屬于規模經濟產業。而與國際上的主要港口相比,我國港口產業集群的規模效益明顯有些不足,這也導致港口產業規模效益不高。而且與國際相比,我國臨港產業集群規劃也是比較滯后的,現在主要采用的是投資項目帶動的發展方式。這樣一種方式導致項目布置的方式難以采用產業布局最優原則進行,所以產業集群的布置也難以達到最優。在這樣一種模式下,港口未來其他項目的引進和產業集群的協調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在現階段,我國港口產業還都處于初級階段,尤其是臨港工業,產業鏈條較短,而且產業關聯度弱。此外,人才和科技的支撐在港口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國港口幅度的人才結構和數量都難以滿足當前臨港產業集群的發展要求,這會對企業產業成果的升級換代產生制約,影響到港口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長江航道湖北段,尤其是武漢段,水運在進入21世紀以來是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在高速的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武漢新港的發展難以保證在未來長時間的高速健康發展,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問題。
(一)港口對于政府企業的概念分不清楚。
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主要是政府,這就導致投資主體的不明確,而港口的歸屬權和所有權也不明晰。從表面上看,港口投資主體確實逐步轉移到企業,但是在實際上,固定資產還是歸屬于國家。所以港口企業的員工工資和獎金在經營過程中,雖然已經與風險效益關聯在一起,從實質上說,并沒有實現權、責、利的統一。
(二)武漢港岸線利用率較低,優良岸線資源比較稀缺。
現在可以開發利用的優質深水岸線集中的地段主要是長江上游的金口和下游的陽邏、白滸山等地方。多占少用和深水淺用等情況也是港口岸線資源利用不充分的表現。岸線利用率相對較高的地段主要是社會公用碼頭,但是貨主的碼頭則相對比較分散,還存在著碼頭的建設和利用占用岸線過長的情況,所以岸線的利用率則比較低。港口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展進行的依據是港口規劃,它也是合理高效利用港口岸線的重要保證,港口岸線是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的。武漢港有歷史的因素夾雜在其中,目前優良的港口岸線大部分被占用,但是由于受到橋梁通航凈空和產業布局的限制,可用的深水優質岸線并不多。
(三)港口與腹地經濟發展極不協調。
城市發展規劃和港口發展規劃的不同步也導致港口的開發建設過程中的不協調現象,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港口的建設與后方陸域試用、道路和水電通信、環保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出現矛盾的情況。因為城市化建設的速度加快,也會對已建成港區的發展空間形成制約,這也會限制港口的發展。例如漢陽的楊泗港區,此港區在初期建設的時候還處于城區的偏遠地區,而現在周圍已經被新發展的城區所包圍。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集裝箱的運輸出現困難,而且也有煤炭作業所帶來的嚴重污染,影響城市生活。所以這些位于中心城區和附近的港區已經沒有辦法像現代港口發展那些,依靠港口發展現代物流和臨港工業,這些老港區向現代港口進行過渡和升級還存在很大的困難。而且剛剛所提到的煤炭作業會對周圍城市環境帶來污染,這對港口和城市雙方都是不利的。所以處于城市中心或城市近郊的港區難以依靠港區來發展臨港工業和現代物流業,城市化的進程對于老港區向現代化港口發展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
(四)現在港口的集約化的程度并不高。
武漢港的碼頭功能分區不強,布局比較分散,所以專業化程度比較低,這也制約了港口的通過能力和整體的作用發揮?,F在的港口碼頭中,集裝箱、汽車滾裝,危險品碼頭較少,而主要是雜件碼頭,這種情況也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港口規模進一步擴大,新港區也逐步開發出來,統一規劃、明確港區的功能,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五)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武漢港發展的歷史非常悠久,這也導致港口現在的情況主要是簡易的斜坡碼頭,而現代化泊位建設自完工后,配套基礎設施完整的泊位比較少。由于老港區的建設都是相對比較早的,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許多設備出現了嚴重老化、效率低下、能耗偏大等情況,信息化的水平也不足,而且加上很多老港區建設的結構和功能單一,導致影響到了港口的通過能力。另外,港口的水電通信等設施不完備,鐵路專用線也不足,缺乏環保和安全設施,影響到港口的生產作業,所以可持續生產的能力則是比較脆弱。
武漢新港已經有了發展規劃,為了加強和改善建港條件,提高港口的通過能力和運營效率,協調城市與港口發展的關系,適應國際航運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下面的一些對策。以實現武漢港口深水岸線資源利用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拉動武漢城市圈的發展,甚至更大區域的發展。
(一)需要創新港口管理的體制。
對于所分析出來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對這些相關的制約港口發展的問題,研究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并組織實施。根據體制機制、土地財政政策、投資獎勵政策、信貸政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制定更好更快更優的能夠促進武漢新港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支持國內外企業投資新港。應該積極促建項目工作,并且負責前期的籌建工作,包括籌資融資、法人治理結構等。應該形成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政府行政為主導,以企業效益為主體,以區域經濟建設發展為依托的良性運行機制,多方參與,共同發展,互惠共贏,是武漢新港成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工程。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把握市場發展重心,建立港口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要抓住我國宏觀經濟發展形勢,促進港口產業的高速發展,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長江及周邊航道航運。武漢新港要從區域地理位置實際特點出發,聯系周邊城市港口,優化整合港口資源和力量。
(二)改善港口集疏運網絡。
吞吐能力和吞吐量的增加需要得到重視,另外也需要重視集疏運體系、吞吐結構的優化。要協調武漢新港周邊的經濟開發,密切聯系港口和區域發展的聯系,增強新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武漢新港分東西兩個港口集群組織疏港交通,要以國家干線公路和鐵路為基礎,輔助地方性通道和港區鐵路專用線,發展配套的綜合運輸體系。將水路運輸、公路運輸和其他運輸方式更好的配合起來,將新港與區域更緊密的聯系起來。其中需要重點發展的新劃入規劃目標的咸寧港區還有鄂州與黃岡港區,它們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此外還有更加廣闊的中部地區。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經濟貿易的發展,增加港口的貢獻度,增強港口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完善的集疏運網絡,對于武漢新港以后向樞紐港的方向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并且更能將港口與整個輻射區域緊密聯系起來,達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優化港口產業結構。
充分發揮港口資源與區位優勢,依據武漢新港發展規劃目標,優化產業結構,重點發展三大產業基地。三大產業基地分別是糧食生產、能源材料、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新技術。依托武漢新港的建設,通過長江航運,重點發展以集裝箱轉運為核心的物流服務業。中部的支柱產業包括煤炭、石化、鋼鐵、電力、機械制造、金屬冶煉及食品加工等領域。武漢新港要重點發展以電子、加工等為主的現代制造業和以鋼鐵、造船、能源、化工為核心的重工業,建設起多元化的臨港產業化集群。對于港口發展產業結構進行積極調整,重點發展制造業和臨港重工業,建設高質量高水平的物流中心、配套發展現代服務業等,優化產業結構,讓港口可以更好促進城市與區域經濟的發展。
(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作為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要加強臨港產業的發展,實現港口與臨港產業的協調發展。在企業運輸成本中,水運運輸方式具有其優勢項目,要突出產品的市場流向,以產業為導向,對臨港產業分配進行合理布局。對城市圈內港口和城市之間的協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在武漢新港規劃建設的基礎上,進行利益再分配,運用股份制,對港口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各港區的合理分工。對于武漢城市圈各城市的臨港產業進行合理布局,避免港口之間的惡性競爭,實現港口功能與城市經濟的合理分工。武漢新港要從港口和經濟腹地的科學關系出發,進行積極探索,把港口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突破行政區劃限制,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武漢新港是長江中游的航運中心,對于國家實施長江戰略具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武漢新港可以加大對區域性港口資源的整合力度,合理利用港口行政管理,鼓勵發展公共碼頭。同時也要以資本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對于港口碼頭資源通過聯營、入股、兼并等方式進行整合,對于區域港口進行統籌協調發展。
[1]Wiegmans B W,Louw E.Changing port-city relations at Amsterdam:A new phase at the interface?.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4):575-583.
[2]荊鈳迪:《港口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載于《農業經濟》2011年第2期,第81~82頁。
[3]宋炳良:《港口腹地競爭力與區域經濟發展》,載于《上海經濟研究》2008年第4期,第61~65頁。
[4]蔡弘志:《港口建設對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載于《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年第18期,第23~24頁。
[5]李文榮:《港口經濟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分析》,載于《大眾科技》2006年第7期,第185~186頁。
[6]唐宋元:《廣州港城關系互動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載于《港口經濟》2011年第6期,第48~51頁。
[7]劉振宇、蓋美:《基于DEA方法的遼寧省港口城市經濟發展有效性評價》,載于《資源開發與市場》2011年第11期,第1002~1005頁。
[8]王益澄:《寧波港口與城市發展的互動作用研究》,載于《城市觀察》2012年第1期,第68~77頁。
[9]蘇慧:《青島港口經濟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10]孟慶民:《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概念與機制》,載于《開發研究》2001年第2期,第47~49頁。
[11]沈晨光:《我國壟斷行業運營模式改革研究——以港口業為例》,載于《現代商業》2011年第2期,第135~136頁。
[12]陳洪波:《新背景下港城關系研究——以寧波為例》,載于《當代經濟》2009年第13期,第78~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