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妮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我國的學院制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1929年頒布的《大學組織法》規定:“大學又分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各學院。凡具備三學院以上者始得稱為大學。”從此,學院制在我國開始發展。1952年以后,受計劃經濟等因素影響,我國開始以蘇聯為模式進行調整,取消學院,建立校系兩級管理模式,培養專門人才。到20世紀80年代,學院制再次回歸,90年代大批高校的合并與整合使學院制改革進入高峰時期。
我國對學院制研究的浪潮主要從20世紀90年代末被掀起,經查閱和研究相關文獻,了解到我國學術界對學院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內涵在邏輯上是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因此,對內涵的探討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前提。對于什么是學院制的問題,很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例如嚴燕認為“學院制是大學以學院為實體性主體和管理重心,凸顯培養人才和發展學科等職能目標的內部組織結構形式和管理模式”[1]。此外,李澤從行政和學術權力的運作視角、學科群體的發展視角、分權和集權的管理視角三方面對學院制的內涵進行了分析[2]。總之,學院制不只是增設一層管理機構,而是要實現責權利對等,提高管理效率,推動學科發展,提升高校整體實力。
學術界對學院設置原則的研究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總體來說,關于學院設置原則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張儉民認為“應該遵循以學科群組建學院、管理重心下移至學科、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有機結合的原則”[3]。何小江提出了“有利于組織學科力量,搞好學科建設,提高學科水平;有利于校級管理層擺脫事務,強化宏觀決策功能,提高決策水平;有利于分解目標責任,調動院系積極性,提高管理水平的原則;有利于簡政放權,理順關系,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辦學效益的原則”[4]。同時,也有學者提出了情景性原則[5]。即,學院的設置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總之,學院設置的原則主要從學科建設、機構設置、權力配置、資源分配以及實際情況等幾方面考慮。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再次掀起學院制改革有其內外部的必要性。從外部因素來說,一方面,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加全面的高素質人才,在計劃經濟和校系兩級管理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另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加快,我國與國外大學的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國外的大學一般都采用學院制管理,我國校系兩級管理體制成為了與國際順利接軌的阻礙之一。從內部因素來說在于:(1)學科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要求整合學科資源,拓寬專業口徑,以推動學科發展和促進新的學科生長點;(2)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校系兩級管理模式使校一級的管理幅度過大,從而加大了校級管理負擔,降低了管理效率;(3)以學科建院增強學科交流,培養復合型人才;(4)提高學校聲譽,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5)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現行校系兩級模式,使各系分而治之,每個系都有屬于自己的工作人員和教學設施,浪費現象明顯。
首先,學者們對我國學院的建院方式進行了介紹,通過分析與整合,我國高校學院的建院方式大致分為5種:(1)由系直接升格為院;(2)以學科組建學院;(3)按產業或行業的集合設置學院;(4)與地方政府或企業聯合共建學院;(5)與國外知名大學共建學院[6]。學校的管理模式則主要包括3種:(1)校—院—系三級管理模式,即校下設院,由院對系進行直接管理;(2)校—系兩級管理模式,即只設校系兩級管理機構,系下設教研室和教研所;(3)混合管理模式,即前兩種管理模式都存在[7]。同時,曾令初認為“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把不同系科、專業和不同部門的力量聯結起來的有效組織模式為矩陣結構的組織模式”[8]。
在對實施學院制各層機構的職能進行論述時,學者們普遍認為:學校應該作為決策中心,負責學校總體的規劃和發展;學院應該作為管理中心,負責具體的行政事務;系和科研所、室應該成為質量中心,主管教學和科研。此外,學校還要負責監督和協調,保證學院的工作有條不紊和教學、科研質量的穩步提升。
關于對權力配置的論述主要集中于2方面:(1)學校、學院和系三個主體的權力分配,在保證管理重心下移的同時,權力重心也要下移,實現權責統一;(2)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協調與制衡。此外,很多學者對實行學院制應具體采用的財務機制、動力機制、教學科研機制、協調機制等也做了研究。
學院制最初從歐洲興起,后來才廣泛傳播到各地,并形成了6種典型的學院制模式。學院制在我國的興起時間晚、實施時間短、經驗不足,目前仍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因此,剖析、學習和借鑒國外大學的學院制成為了促進我國學院制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對國外學院制研究的文獻中,主要介紹了國外學院制的興起、發展及現狀,且集中于對英國牛津、劍橋模式進行深入剖析,如王曉宇、周常明[9]和張謙[10]對牛津大學的學院制特點進行了研究。而對其他幾種典型模式,則一般只做了宏觀的或“蜻蜓點水式”的介紹。
經過近30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我國的學院制改革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存在學院設置不科學、權力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學院制改革作為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內容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對其的研究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才能真正推動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
[1]嚴燕.學院制的內涵與學院設置[J].教育研究,2005(10):76.
[2]李澤,曹迎霞.試論我國大學學院制的科學內涵和實行學院制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J].吉林教育科學·高考研究,1999(2):4-5.
[3]張儉民.學科發展的學院制管理模式選擇[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4):150-151.
[4]何小江.南昌大學校院系三級管理的嘗試及體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97(2):14-15,52.
[5]李北群,徐月紅.對我國再度興起學院制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8(1):35.
[6]蘇朝暉.大學學院制管理模式的建立[J].教育發展研究,2000(1):24.
[7]劉德宇,劉浩.當前應大力推進地方院校學院制改革[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90.
[8]曾令初.大學學院制建立原則的理論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1997(2):50-56.
[9]王曉宇,周常明.牛津大學學院制若干問題探討[J].教育評論,2011(4):149-152.
[10]張謙.牛津大學的學院制特色[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8(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