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聰逸,杜偉泉
(1.南京郵電大學傳媒與藝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23;2.南京郵電大學黨委辦公室,江蘇南京 210023)
近年來,大學生利用網絡參與政治的現象越來越多。通過在網絡論壇、博客及微博等自媒體上發表對政務的看法,甚至能影響政策的制定過程,大學生的網絡參政行為日漸成熟。然而,自媒體具有傳播主體去中心化、傳播效果不易掌控以及傳播內容可信度低等特性,導致大學生在借助自媒體網絡參政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言論失當、易被誤導和利用等問題。本文從通過對自媒體的傳播特征和對大學生網絡參政行為及其在自媒體下特征的分析,提出針對大學生網絡參政行為中的輿論引導路徑,規范大學生的網絡參政行為,加強培養大學生網絡輿論政治素養,以更好地促進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進程。
自媒體又被稱作“公民媒體”,是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且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利斯對自媒體(We Media)下的定義為:“We Media是一種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開始理解其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的事實和新聞的途徑。”
自媒體大都是建立在電腦和手機等新媒體平臺上。最有代表性的形式當屬美國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國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土豆網、優酷網等。這些平臺為大眾提供了自由發表交流個人觀點的場所,使得新聞生產者不僅僅局限于專業新聞工作者,廣大普通公眾也有了發表觀點、分享信息的一席之地。
1.2.1 傳播主體去中心化
與傳統的媒體方式不同,自媒體使得傳播活動不再以傳統主流媒體為中心,相反任何人只要具備了相應的設備條件和一定的媒介素養都能成為所謂的“傳播中心”。傳統媒體不再掌控絕對話語權,公眾也進行了從被動地獲取新聞到主動地制造新聞的角色轉換,從“旁觀者”轉變為“當事人”。在2009年的央視大火事件中,最早披露這場火災的就是網民“加鹽的手磨咖啡”。這位性別、年齡均不詳的網民在事發時恰好路過現場,隨機用帶攝影功能的手機拍下火場的畫面。在幾乎所有主流媒體對此突發事件有所反應之前,國內知名的新浪微博、土豆網等,對火災的報道和評論早已鋪天蓋地,該事件強烈地突顯出以平民為主體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巨大沖擊。
1.2.2 傳播效果難以預測
在自媒體時代,突發性輿情出現得更加頻繁。自媒體的即時性使得大量的個體在同一時間關注同一事件,尤其是在重大突發性事件時,很容易聚集眾多反應,激起強烈的公眾輿情。在自媒體的傳播模式中,由傳統的單向直線式變成交叉網絡式,信息“把關人”的作用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當信息在自媒體中自由流動和吸引眾多個體主動參與時,能產生巨大的沖擊性。在2010年震驚全國的藥家鑫案中,自媒體中輿論的流向就從嚴厲指責藥家鑫的“一邊倒”到轉而同情聲援藥家鑫的過程,傳播流向令人捉摸不定。
1.2.3 傳播內容可信度較低
參與自媒體的主體不再是經過專業訓練的新聞傳播工作者,信息“把關人”的缺位,所以無論是從對媒體的使用,還是對接收媒介信息可靠度的甄別上,都與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有著一定的差距,導致來自于自媒體的信息可信度遠遠弱于傳統媒體。此外,大量的“網絡水軍”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對輿論惡意引導,使得自媒體傳播的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美國學者丹·吉爾默指出:“草根新聞的興起伴隨著嚴重的道德問題,包括真實性和公然欺騙。”金庸“被去世”的虛假消息竟然得到了數以萬計的微博轉發,無疑是自媒體傳播內容缺乏必要把關檢驗的例證。
大學生網絡參政是指大學生通過網絡參與影響政府決策和活動等公共政治生活的行為。從其本質上看,大學生網絡參政是公民網絡參政的一部分,但具有特殊性。大學生主要是在校學習,并沒有完全形成特定的社會角色,所以大學生的參政行為多數受到自身政治信念以及政治理論教育等政治參與意識方面的影響,而非特定角色所需的利益驅動。因此,大學生的網絡參政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自發的政治參與。與此同時,大學生的網絡參與的形式主要是以網絡輿論為主的利益表達,還有一些民意調查或網絡投票等方式。
2.2.1 參政愿望強烈,積極參與網絡互動
在傳統大眾媒體時代,大學生群體多作為傳播活動的受眾,是政治信息的重點宣傳對象。自媒體的出現使得傳播者和受眾的界限變得模糊,一個人既可以是信息的傳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大學生群體大量利用自媒體表達意見和觀點,擁有傳播者和受眾的雙重身份。根據E·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通過對媒介的積極使用,制約著媒介傳播的過程,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個人的需求和愿望。”通過自媒體來參與政治,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渴望融入外部社會、通過自己意見的表達對社會事件進程產生影響的需要。在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大學生積極通過網絡等新媒體載體發表個人意見,反映自身訴求,體現出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在2012年浙江社會科學規劃的一項大學生網絡參政行為的課題研究中顯示:有8成以上的大學生主動通過網絡關注國內外重要時政,有5成以上的學生選擇在網絡瀏覽時政、網絡上表達、網絡投票、網絡調查等。
2.2.2 理論學習相對完善、政治素養較高
政治素質是人們從事社會政治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和基本品質,是個人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動機、政治態度、政治行為的綜合表現。與其他的參政群體相比,大學生群體的最大優勢就是較高的文化素質。大學生正處在在校學習知識的階段,學校系統的教育也為大學生在信息多元化的社會中獲取全面的政治知識提供了必備條件,從而理性地參與到政治中來。另外,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也很強,有言論自由的需要,能在法律框架內負責任地發表觀點。對于“人肉搜索”“口水戰”“網絡水軍”等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大多數大學生并沒有選擇盲從,而是理性對待。
2.2.3 政治實踐缺乏,輿論不當現象存在
雖然自身的參政愿望強烈,但大學生參與政治的軟肋是政治實踐經驗不足。雖然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但在現實社會中,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地位還處于劣勢,學校往往對大學生過于嚴格,只要有可能會影響社會治安的活動都會盡力制止,使得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認知與行為脫節現象嚴重。正是由于實踐經驗不足,導致有些大學生在政治輿論上表現出了情緒性、隨意性和過激性等特點。一旦受到社會上某些別有用心的輿論引導,容易形成大的輿論風暴,繼而威脅到社會的安定。
3.1.1 制定相關規定,彌補大學生網絡參政的制度空白
要確保大學生網絡參政輿論導向的正確性,首先要健全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創建一個有法可依的健康自媒體環境。目前我國有關于公民網絡參政的法律領域還存在著很大的空白,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有關法規條例更為欠缺。這就要求政府加快更新制度的步伐,針對瞬息萬變的網絡環境制定出合適的法律法規,恰當地規范公民網絡參政行為。
政府在制定相關法律時,不僅要注意考慮網絡等新媒體尤其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特性,還要關注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網絡參政過程中的行為特征。除了宏觀上的法規制度外,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探索建立大學生網絡參政行為的基本規范和準則,對具體的行為標準等進行明確界定。
3.1.2 構建合適的下情上達機制,及時反饋輿情
對于輿論的引導在“疏”不在“堵”。目前,我國的網絡群體性事件次數和參與人數均呈上升趨勢,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基層群眾缺乏意見表達交流渠道,使得非官方信息成為公眾試圖獲知真相的主要途徑。
通過構建大學生網絡參政的下情上達機制,可以有效地反映大學生的訴求,繼而進一步采取消解措施,減少重大輿情事件的出現。在自媒體生態下,大力發揮政務微博在政府和大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作用,不失為良好的下情上達方式。政務微博因其幽默活潑、大膽親民,受到一大批大學生的追捧,另外,下情上達機制也有效地激發了大學生參與網絡政治的熱情。實際上很多大學生之所以消極對待網絡參政,是認為自己“人微言輕”。如果大學生的網絡參政行為能有效地影響社會發展,那么他們必定會尋求更負責任的網絡參政輿論,以便更好地參與民主政治生活。
3.2.1 恰當設置議程,培養大學生網絡參政興趣
20世紀70年代,麥庫姆斯和肖提出“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
一旦有國內外的重大事件出現,網絡、微博、論壇等自媒體都應該將其放在推送等的頭版頭條上,使其經常出現在大學生的瀏覽視野內,設置大學生的話題議程。對于釣魚島事件中發生的盲目抵制日貨行為,正是各種自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使得大學生展開了大規模對抵制日貨是否理性的討論。同時,絕大多數自媒體在如實報道事實之外,有意引導社會的輿論導向朝著理性方向發展,因此很少有大學生參與到砸日車、燒日本國旗等非理性的活動中。
3.2.2 合理利用意見領袖,有效引導大學生網絡參政輿論
20世紀40年代,拉扎斯菲爾德提出著名的“意見領袖”理論,指出“意見領袖是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從而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模式。”
在大學生的傳播網絡中,也有同樣的“意見領袖”的存在。大學生“意見領袖”日常活躍在大學生傳播環境中,具有話語優勢權,對廣大學生有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由于是大學生身份,因而對學生層面的需求有著更貼切的體察和認知,所以經由大學生“意見領袖”了解學生的輿論走向更為切實有效。通過培養大學生意見領袖發布理性、客觀、全面的觀點,并搭建利用好自媒體平臺,采取措施提高意見領袖的網絡知名度和影響力,助推他們成為網絡參政的進步力量和先鋒力量,是引導大學生網絡參政輿論的有效方式之一。
3.3.1 創新政治素養教育形式,提高大學生自身政治鑒別力
我國高校對于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向來很重視,有的還開設了法律基礎課,但對于大學生參政的指導效果并不明顯,課程內容涉及到網絡政治參與的知識還較少。為此,學校應順應當今網絡等新媒體和自媒體的發展趨勢,創新政治素養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采取多種借助自媒體的新式途徑促進大學生政治教育,如開通學校官方微博、積極與大學生展開論壇交流等。同時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校應當有針對性地指導大學生學習網絡政治參與的相關知識,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素養,使它們不斷內化為大學生的政治信念。
3.3.2 加強參政實踐,提高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技能
大學生政治參與技能是大學生提高政治理論素養、實現政治理論內化、提高政治參與能力以及健全政治心理的關鍵環節。實踐技能的運用和掌握直接影響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效能。要想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技能就必須從加強實踐著手。比如在學校的管理過程中,請學生代表們共同參與關系到學生切身利益政策的討論,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或者定期開展“學生座談會”等參與實踐的活動,讓學生與學校管理層形成良性互動。另外,鼓勵大學生在學生會等學校機構中鍛煉學生合理表達自身看法的能力,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以及開展大學生的“三下鄉”實踐活動,都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實際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
網絡和自媒體的出現和發展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提供了全新的平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借助網絡手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表達政治思想和意愿。但是新興的參政平臺加上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群體,導致在大學生網絡參政輿論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規范大學生的網絡參政輿論,促進輿論表達理性客觀性,需要政府、媒體、高校和大學生自身的積極配合和不懈努力。我們應當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大學生網絡參政輿論的經驗,因勢利導,并在注意發揮自媒體平臺作用的基礎上,促使大學生網絡參政輿論朝著有序、健康的方向發展,提高大學生的整體政治素養。
[1]WILLIS Chris,BOWMAN Shayne.We Media[R].The Media Center,2003.
[2]菲利普·帕爾姆格林.利用與滿足的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3]王雁,王鴻,謝晨,王新云.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認知與行為的現狀分析與探討——以浙江10所高校為例的實證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3(5):132-139,105,160.
[4]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McCombs,M.E.&Shaw,D.L.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R].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
[6]Lazars field P.et al.The people’s choi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