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文
(西安工程大學 藝術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710048)
中國的文化產業在進入21 世紀之后,得到廣泛的重視和發展,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工藝美術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工藝美術產業化的改革和發展長期滯后,就目前的現狀看,工藝美術產業所能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在國民經濟中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還是一個相對弱小的產業。在以科技為主導的現代社會,對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的保護與發展遭遇到了發展經濟、技術更新和文化變遷的三大矛盾,產生了技藝傳承乏人、創新理念落后、保護力度不強等諸多問題。人們已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保護和發展工藝美術產業的迫切性,以及改善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的現狀、進行工藝美術創新與應用的重要性。
目前,針對傳統的民間手工藝的研究方法多從傳統手工藝的概念入手,通過整理、分析傳統手工藝的操作流程、技法特征、當前發展現狀入手,梳理傳承與發展的思路。而當今的大工業化發展使得傳統手工藝逐漸衰敗,如何保護和發揚現有的文化遺產,使之成為今日發展的強大文化后盾,是今天面臨的問題。怎樣去傳承和保護民間藝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在傳承與保護中去發掘與創造,才有可能真正得到發展,讓下一代看到我們偉大的傳統民間的藝術,并發揚光大。
傳統民間藝術其形成的基礎來源于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技藝,如刺繡、剪紙、雕刻等都是首飾藝術設計不可或缺的圖形基礎。因此,在圖案表現形式上,可根據設計需要提取傳統民間藝術的精髓,使它造型簡練概括、粗狂純樸、厚實如浮雕,或精致、細膩、圓潤流暢,圖案紋樣充分體現中國傳統的審美觀,造型溫潤飽滿,花朵、動物栩栩如生。例如傳統的陜西民間布堆繡的粗狂、概括,配合精致細膩的花絲鑲嵌,從設計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如何將兩種個性鮮明的圖案特征巧妙結合,通過歸納整理發展歷史、文化地產品占領市場的首要要素是質量和特色,沒有質量產品就沒有生命力,這樣的產品就沒有發展前景。同樣,沒有特色和個性的產品,也一樣沒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次課題的研究很重要一個方面就是探討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的結合以及研發的飾品如何良性的進入產業化發展,實現藝術性與經濟效益的和諧共存。一方面體現古老而傳統的優秀技藝,另一方面,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以加強國際民族文化的認同交流,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基于這一現實需求下提出的,希望通過對傳統的手工藝的研究發掘,將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引入現代設計中,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入新的設計理念,通過不同的媒介、載體展現出不同的藝術形象。通過市場的檢驗,探討傳統技藝的未來發展的有效途徑。
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文化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對今天的藝術創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傳統民間藝術中提供的色彩、圖案、工藝都為今天的設計者提供出源源不斷的創作源泉。希望通過設計工作者的研究尋找到對傳統工藝手段合理的創新方式、表現方法,實現與現代審美需求的有機結合,期望通過對傳統技藝中特征元素的提取,一方面探討傳統民間藝術特征的傳承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結合市場對現代飾品的需求有針對性的展開新產品的研發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愈來愈意識到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而民族民間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文化發展的源泉,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成為各民族賴以綿延發展、增加民族凝聚力的紐帶,也成為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以及聯系世界的橋梁。然而,與經濟建設的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要求相比,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還存在某些滯后的現象,尤其是外來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和沖擊,使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因此,我國民間工藝今天將面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挑戰和機遇。作為藝術設計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承擔起這一重任,將優秀的民間手工藝為更多人所了解、接納、延續。參考文獻:
[1] 董季群.中國傳統民間工藝[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 杭間,郭秋惠(著),朱攸若,宋佩銘(譯).中國傳統工藝[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