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地 謝斯儒
1.夯實中國夢的微觀經濟基礎。實現中國經濟的偉大復興,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而轉變發展方式的基礎在微觀。這就需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有利于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氛圍,并提供相關激勵與約束統一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使企業對中國經濟新的發展理念、秩序及規則等有充分的認知,并能夠采取正確的行動。各種所有制類型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應該選擇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而相互指責,把自身某種困境歸咎于其他所有制企業的發展,不僅于事無補,而且毒化了社會氣氛。作為微觀經濟基礎重要組成部分的國有獨資、國有控股、國有參股企業則要在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基礎上回應國民的福祉訴求,同時在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發揮好引領作用。
2.搭建中國夢的中觀經濟框架。實現中國經濟的偉大復興,基礎在微觀,重點在中觀,關鍵在產業。提升中國產業效率和國際競爭力是核心。這同樣需要轉變發展方式。在中觀層面,轉變發展方式,首先,是以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為目標,堅持在劃分國土功能區的基礎上優化國土空間按開發格局,避免區域間產業結構趨同、產品結構趨同,解決重復生產、重復建設、破壞生態環境、危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其次,調整產業結構,既要規避市場調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時滯及盲目性,積極發揮政府干預的速效特質。也要防止政府干預的主觀性,增強預見性,產業結構政策應該是導向性的,而主要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再次,調整產業組織結構。合理的產業組織狀況的形成需要有某種替代市場的機制:一是需要企業之間的自我整合,通過兼并、聯合、重組,即借助于“自組織”力量,協調產業內企業之間的關系以及產業與市場的關系;二是發揮產業組織政策的“他組織”作用,在市場準入、退出、技術標準等方面引導企業規避壟斷與過度競爭,在產業層面展開有效競爭。
3.構建中國夢的宏觀經濟大廈。從中國經濟總體的層面構筑有利于實現中國經濟偉大復興的宏觀經濟大廈,核心是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從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的實際出發,應重視國民經濟的結構調節和供給管理,慎重運用總量調節和需求管理,緊緊圍繞實體經濟這一核心建立起國民經濟的結構性均衡,不斷提高供給效率,宏觀經濟的穩定才有堅實的基礎。其次,高度重視在實體經濟,特別是物質生產領域采取一系列旨在擴大就業的政策,擴張實體經濟總量與提升實體經濟效率并重,通過大中小企業并舉、資本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并舉、細化產業內的分工合作等途徑吸納更多的勞動人口就業。再次,調整宏觀經濟的牽引力結構,改變出口、投資“狂奔”,而消費“跛足”前行的不正常狀況,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增加勞動收入,增加消費,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同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盡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地域間非歧視的社會保障網,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后,調整投資結構,政府基礎設施投資重點主要應該是棚戶區改造、城市地下管網建設、西部鐵路、城際鐵路及地鐵等關乎長遠利益的投資領域。同時啟動社會投資,在金融、鐵路、石油、電力等壟斷性部門更大程度上向社會資本開放,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本的作用。
4.協調實現中國夢的國際經濟環境。如何從發達國家圍堵和新興經濟體的同質化競爭中成功突破,獨辟蹊徑,化蛹為蝶,是中國經濟實現偉大復興,為實現中國夢奠定物質基礎的關鍵一步。從根本上說,獲得更有利的貿易地位和更高的國民所得,實現高水平的國民福祉,占有更多的全球稀缺資源,最終都取決于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產品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為按照國際價值規律,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國際價值量成正比,只有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國民勞動才被認為是單位時間內創造更多價值的勞動。靠人工低成本維系的加工、代工戰略參與國際競爭是沒有出路、不可持續的,事實也已經走入窮途末路。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主要是通過結構調整、創新驅動,提升中國產業、企業及其產品的生產效率,從根本上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惟其如此,才能逐步擺脫“中國賣什么,什么便宜;中國買什么,什么貴”的尷尬;不再做那種用廉價勞動向全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消費品,但卻被指責向全世界輸出“通縮”的蠢事。
5.改進護佑中國夢的政府治理。中國夢是人民的夢,但強勢而理性的政府治理是護佑中國夢實現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實現中國經濟的偉大復興,當然離不開政府對中國經濟的“善治”。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經歷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沖擊以后,中國政府在經濟問題上的駕馭能力和治理水平都有上乘的表現,并體現出西方國家政府所不具備的明顯優勢。但毋庸諱言,中國政府在經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政府治理水平仍有待提升。從根本上說,就是要解決好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越位”和“缺位”并存的問題,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應有職能,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創造條件,同時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
(李摘自《經濟學家》2014年第1期《中國夢的經濟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