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龍
我國的少數民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環境里,造就了多彩的傳統文化,這些民間文化活動多與生產和生存相關,民族民間文化有一定的群眾性、娛樂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點。民族傳統體育引入校本課程,符合課改的新理念,豐富了體育與健康課的教學內容,創新了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為課程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性資料。如果能將這些民族民間體育文化融入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中,不僅能使傳統的民族文化與現代科學文化有機結合、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且能推動我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提高體育課程教學的效果。
校本課程開發最早提出于1937年7月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所轄機構“教育研究革新中學”在愛爾蘭阿爾斯特大學舉辦的一場“校本課程開發”國際研討會,菲呂馬克和麥克米倫兩人在會上最先試圖界定校本課程開發的定義。校本課程是課程計劃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以使學生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滿足。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核心理念是讓課程真正適應地區、學校、學生的發展需要。校本課程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關注學生的差別性教育,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進一步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是對民族自豪感升華的過程,各個民族項目都代表著各自民族的文化信息,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凝聚著濃厚的民族意識。我國民族體育文化源遠流長,各個地區、各個民族都存在大量群眾喜愛、老少皆宜的體育項目,將民族傳統項目納入體育校本課程不僅能豐富體育課程內容,而且能極大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如將抖空竹引入體育課堂,能鍛煉學生各個關節的靈活性,使身體隨著空竹的轉動閃轉騰挪,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協調性和靈敏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2.豐富體育校本課程體系內容。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項目在構建校本體育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體育校本課程編制過程中,既要與國家課程的精神保持一致,又要反映地方經濟、文化的特點。這拓寬了體育課程挖掘“鄉土內容”的視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健身功能,還有較高的娛樂藝術、道德教育價值。將民族體育作為校本課程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通過學校教學得到弘揚,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利用傳統民族文化的教材,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民族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成為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
3.增強體育課程的多樣化。民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的娛樂性和健身性。目前的體育教學盡管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跑、跳、投、籃、排、足”等項目的興趣,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如果把民族傳統體育的內容延伸和擴大到課程資源中,將二者有機結合,使教材更具有民族性,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改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4.增強體育課程內容的靈活性。學校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校本課程的形式多種多樣,既可以為必修課,也可以為選修課;可以是體育課,也可以課外體育鍛煉。要根據本地區的特點開設相關的民族傳統項目,選擇學生喜愛和認可的項目,教師要關注學生自身的需求,根據時間、地點、內容的不同選擇合適的項目和評價方法,促進學生熱愛體育和對運動的熱情。
就目前來看,在我國體育課教學中,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忽略了學生對體育課學習的興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引入和學習。學校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將民族傳統文化納入體育課堂很有必要,通過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民族傳統體育,可以豐富體育課程內容,體現民族特色,讓學生從體育課中找到鍛煉身體的樂趣,進一步使學生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更好地發揚和傳承傳統體育文化。
1.靈活多樣地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體育課堂。學校體育要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把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素質教育的決定落到實處,改變教學結構,適當增加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開設的比例,依據教學原理拓寬學生學習領域,更加關注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差異,以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當前課堂中多以球類、體操、武術、田徑為教學內容,而對于空竹、珍珠球、跳竹竿、放風箏、踢毽子等傳統體育項目開設比例較小。結合學校的辦學特點和本地區的傳統,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發掘、整理、加工、改造和研究,開發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加體育課的趣味性和多樣性。
2.豐富校園體育文化,增加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競賽。1953年11月8日至12日,天津市舉行了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從此這項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主的賽事活動每4年舉辦一次。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了“保證學生每天參加1小時體育活動”的要求,2007年號召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各級各類學校的課外體育俱樂部、體育節、大課間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體育需求和興趣。但多數是以球類、體操等為主,民族體育項目少之又少。應當在學校適當增加民族傳統體育比賽,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俱樂部,將民族體育文化精神與校園體育文化內涵相融合。民族傳統體育多數是在祭祀或民族節日中進行的,如端午節的賽龍舟、重陽節登高等。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融入民族體育,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民族傳統體育,使愛國主義教育和鍛煉身體有機結合,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提高教師素質,積極培養民族體育項目體育教師。為更好地將民族傳統體育與校本課程資源開發融合,必須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體育教師隊伍。學校相關部門和領導應努力創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營造引進人才、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的工作環境;提高體育教師工作的積極主動性,鼓勵體育教師多開設有關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力推廣“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策略,鼓勵教師進修參加專業培訓,加大對民族體育理論的研究,到校外聘請有傳統體育項目經驗的老專家、民間藝人等到學校與教師和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使民族傳統體育以更新穎、多樣的面貌融合到學校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中。
4.學校加大投資力度,給予物質保證。大部分學校體育場館、器材使用量無法滿足教學使用,由于體育資金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要適當增加民族體育場地的建設或者專門開辟民族體育項目活動場所,以滿足教學和課余體育活動需要。我國的民族傳統運動項目有172項之多,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條件,根據學生的需求自制體育器材,如龍燈可以考慮用板凳來代替,舞龍可以用籃球組成龍身上下翻飛,從一定程度上緩解體育經費不足的問題,使更多有趣的傳統體育項目進入學生課堂中。
體育是學校基礎課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課程之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是一門能反映當地民族特色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學校在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上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傳統體育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族傳統體育融入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是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