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楊衛軍
高職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教育類型。“舉校企合作旗、走產學研結合路”,成為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必由之路,其內涵即產業、學校和科研機構三方面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集研究、開發、生產為一體化的系統。但一直以來,校企合作都是學校更主動,企業相對被動,合作企業對項目的興趣日益淡化,運營成本出現走高態勢,加之,經濟效益與教學效果、生產規律與教學規律、生產任務與實習任務等一系列矛盾難以調和等。諸多不利因素導致校企合作逐步走向粗放的管理模式,最終流于形式。因此,在目前國家缺乏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相關剛性制度缺失的情況下,要實現校企深度融合,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才是根本,科研貢獻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校企合作育人能否實質性開展最為重要的推動力。
我國高職院校科研工作起步較晚,管理機制和獎勵措施都還不夠完善,使得科研運行的動力不足。高職院校不宜像本科院校那樣去要求科研,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職業院校毫無優勢可言,這也是由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定位和實力決定的。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科研工作的地位不斷提高。教師評職稱時,科研工作具有信號功能,可能比教學工作更為重要。高職院校的教師,基本都是為了評職稱才做科研,而在本科院校,沒有科研就沒有前途,有的高校甚至出現了科研富翁。高職院校從專科升格到本科,必將在科研方面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所以,高職院校對教師強化科研考核是一種必然趨勢。
長效機制的關鍵是激勵相容。失業人數這么龐大,卻不能滿足企業需求,高職院校如果不能從技術上幫助企業,雙方就沒有合作的基礎。高職院校不斷進行規模上的擴張,在科研方面,投入成本不足,科研隊伍很難申請到國家級、省部級的項目支持。
科學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之一,也是衡量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指標。然而,各級教育管理機構更多關注的是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在經費、項目等方面,缺乏傾斜性政策扶持,使得應用型技術研究平臺未能有效搭建。
依托牽頭組建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高職院校最大限度整合社會資源,力促生源鏈、人才鏈、信息鏈、就業鏈、成果鏈良性互動,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組織”的四方聯動機制,逐步實現了教育、研發、培訓、服務、生產異質融通。同時,高職院校應當配套健全完善科研工作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將“集團化辦學”確定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點項目,諸如,將“高職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研究”項目,列為“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試行橫向項目到款目標責任考核,極大地推動科研工作順利開展。
相繼投入資金支持國家示范院校建設項目和學院教育教學,提升持續推進內涵建設,重點以高層次的教科研項目為載體,努力實現科研工作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中國職教研究學術影響力——基于2008年度教育類核心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36期)的數據,顯示了職教研究學術影響力的排行榜,對各所高職院校的機構發文量統計進行排名,機構文獻被引用統計進行排名,機構文獻被引頻次(即年度指標統計)進行排名,對所刊用文章所涉及的國家級課題、省部級課題、校內課題的篇數進行統計,有效推動提升高職院校科研水平。
以“提升雙師素質,優化雙師結構”為建設重點,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接受世界最前沿的高職教育理念,使教師在思維層面上,與世界接軌。投入大量經費,用于教師培訓學習和下企業鍛煉,選派人員赴美、德、日、澳等國家及香港地區知名院校、世界著名企業學習、研修,聘請企業業務骨干打造雙師型教學團隊,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
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管理職能,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明確了高職院校的科學發展方向。不斷完善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管理職能,使其科研成果盡早轉化出能被社會利用的價值,充分展現產學研結合的特點。
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多有實際困難,因而貼近企業生產實際是必需的,它們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經濟基礎不是很強。高職院校在以科研推動校企合作的探索過程中,科研工作需要資金的保障,為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管理職能的發揮奠定基礎。政府應當加大科研的經費投入,改善科研的辦公條件,給予校企合作一定的保障機制。
以科研推動校企合作的探索與實踐,需要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科研活動的服務職能,促進提高教學質量,發揮科研成果服務社會的職能,才是高職院校科研成果的顯現,滿足企業在各方面的需求。
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需要解決生產第一線的實際問題,高校需要開展科研工作,解決實際中的問題,明確科研工作的發展方向,并將科研成果反饋給企業,充分體現高職院校服務于企業的職能。健全的評價體系可以看作導航儀,指引科研工作的方向和目標,鼓勵高職院校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高職院校的管理部門應及時組織給予科研成果獎勵,將科研成果的鑒定、獎勵和轉化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表彰,同薪酬體系、職位晉升、職稱評比相聯系。
為了滿足企業提高員工素質與技能、培訓員工的需求,高職院校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業務骨干,而目前很多教師的科研能力還不夠強,需要“傳幫帶”,在引導和帶動全體教師做科研的同時,樹立教師的科研意識,明確教師的科研職責。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實踐道路上的不斷探索,尤其需要聯系實際,服務并指導教學,不斷開發人力資源,培養科研工作的業務骨干,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科技創新精神和科研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