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喜
1.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現有高職本科試點項目的建設規模。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積極探索系統培養技能型人才制度,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增強職業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2012年教育部首先在江蘇省、天津市、深圳市等省市拉開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帷幕。據不完全統計:江蘇省確定聯合培養四年制具有高級技能的本科層次應用型人才試點工作,首先在2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與2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展開,4個專業招生160人;天津市在6所國家級高職示范(骨干)院校和6所市屬本科院校聯合培養,9個專業招生450人;深圳大學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聯合培養本二批次A類4個專業招生300人。
綜合分析以上試點項目審慎的立項與建設過程,高職本科教育不僅在招生和人才培養規格、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教學管理等方面都與高職或本科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同時,試點項目的確定還必須在項目試點院校范圍之內選擇,由各市教育局或省級職業教育集團向省教育廳申報,經過資格審查、專家評審、答辯評審。按照“政策引導、共同管理、分工實施”的原則,由一所本科對應一所高職院。各市教育行政部門、省級職業教育集團負責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試點項目的統籌協調,牽頭院校具體負責組織及實施,合作院校根據分工做好相關工作。
2.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推進高職本科試點項目的發展趨勢。在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基礎上,2013年繼續推進實施相關試點項目:江蘇省試點院校相同,但專業擴大到8個專業招生476人;天津市、深圳市保持原有招生規模;新增吉林省2所本科院校與1所高職院校試點,計劃招生120人;廣東省4所本科院校與4所高職院校試點,二A批次計劃招生380人。
從以上不完全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參與試點的省市范圍擴大、協同院校數量穩中有升、專業面擴大,招生人數呈上升的趨勢;社會認同度提高、試點項目省份的招生培養和教學管理經驗有所積累;但僅僅依靠試點幾所高職院校的“精品專業”,項目數量太少、專業覆蓋較小,難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向新興產業領域集聚、向集約化和高端化發展對高層次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也難以釋放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后示范”階段“轉型升級”的蓬勃動力。
1.需要政府科學布局,正確引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有序發展。首先,需要政府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0—2020年)》,結合地方區域經濟對高等教育發展需求,科學布局應用型本科、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端技能型專業學位等人才培養的規格、梯次和結構。需要政府穩步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試點,規范高職本科教育試點范圍、試點內容、重點工作、申報程序和組織領導。以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為支撐,貫通人才成長立交橋。其次,需要政府按照這種教育發展政策,有序推進符合頂層設計標準要求的主體院校開展聯辦高職本科教育和招生就業工作;正確引導高職院校主動聯合應用型本科院校、領軍企業,開通三方匹配聯合的渠道和機制。
2.為實現高職教育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效、溝通銜接,優選聯辦試點銜接專業是項目整體設計的關鍵。專業學習是院校培養社會需求人才成長的必經之路。聯辦試點銜接專業的選擇事關平衡社會崗位需求、利用與重組聯辦院校和企業資源、適合學生和家長對系統培養的期望。試點階段,優選試點銜接專業應根據區域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優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高端裝備制造、光電、智能電網等新興產業相關專業,按照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實際要求進行專業的設置和調整。
以高職院校工程管理專業為例,一般它還包括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工程監理等專業方向,在申請聯辦本科項目時,首先必須做好銜接專業的頂端設計,同時,為將來制定高職本科專業設置標準奠定基礎。
3.圍繞具有高級技能的本科層次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制訂項目建設方案,確保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下兩種學制教育的高效、平滑銜接。第一,立足高職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高等性和職業性”。高職本科是高等職業教育類型中的一個較高層次,由現代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高職本科層次的教育,應立足人才培養目標的“高等性和職業性”,科學制定試點項目建設方案。“高等性和職業性”需要堅持高職辦學方向,改變學科型教學模式,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試點項目多數采用“2+1.5+0.5”,也有采用“2+1+1”的人才培養模式,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主要集中在前4-5學期,實踐教學課時比例占到40%左右;試點專業培養的學生要走向相關專業生產一線參加半年或者一年的頂崗實習,在兩校教師以及企業兼職教師組成的教學團隊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實習。
“高等性、職業性”按照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標準和高端技能人才要求,聯合制定專業理論知識課程和技能訓練實踐課程教學體系,以及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及教學管理等方面建設要求。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內容包括:(1)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總體目標定位準確,能夠體現高職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能滿足預期就業崗位(群)的要求。(2)職業面向及崗位能力培養要求。主要就業崗位明確,在對典型工作過程及工作任務分析分解基礎上,按照高職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明確就業崗位的具體能力要求及職業資格證書要求。(3)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按照高職本科應用型人才要求構建課程體系,基礎課注重較寬的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培養,適應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專業課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體現基于工作過程與任務的課程設計理念;以工作任務組織課程內容,并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相銜接;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以典型產品和服務為載體,在真實工作情境中實施教學。(4)教學進程及教學安排。按照高職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及企業資源,合理設計各學期起止時間、教學過程及時間分配及課程具體教學安排。(5)招生錄取、畢業證書發放等。
第二,借鑒高職專業教學標準和應用型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建立相銜接的高職本科教育專業教學文件和標準。開發和構建高職與應用型本科教育相銜接的課程體系是項目試點建設的重點。通過課程銜接,保證人才培養的連續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以工程管理專業為例,對照《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本科)教育評估標準(2009修訂版)》和《高等學校工程管理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規范與《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在專業名稱、專業代碼、招生對象、學制與學歷、就業面向、培養目標與規格、職業證書、課程體系與核心課程、專業辦學基本條件和教學建議、繼續專業學習深造建議等十個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
由于高職本科的“高等性、職業性”特征,其專業決定著課程的組織形式,專業建設的實質就是課程體系及其內容的建設。主干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起著骨干支撐作用,是專業教學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干課程標準應包括:(1)主干課程性質。明確本課程在高職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與前后銜接課程的關系。(2)主干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與高職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總體培養要求有機結合,且知識、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分項目標明確。(3)教學內容。課程基準學時確定及課程內容選擇要體現高職本科應用型人才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規律,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性工作任務。(4)考核方式。課程考核評價方式設計要體現高職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加大合作企業參與課程考核評價力度,考核評價結果能夠準確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知識、能力及素質的掌握程度。(5)教學實施要求。包括與高職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相適應的課程任課教師基本要求,課程實施相關的實訓條件要求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施方面的要求等。
高職本科試點項目應開發出具有區域特色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創新高職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升師資隊伍、實習實訓條件建設水平及服務產業能力,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基本的教學文件和標準。
4.高職本科教育的資源配置與基本保障。區別于普通本科的學科設置導向,高職本科的專業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過程是以實踐為主線,在實踐中完成知識的構建。由于聯辦高職本科教育在高職院校實施,高職院校不僅必須具有按照高等教學標準完成學科知識教授的師資力量,還要保證學生在高職院校內完成靈活多樣的各類實驗、實習和實訓的實踐學習內容,高職院校相應的教學條件、師資(“雙師”)隊伍建設、實驗與實訓基地建設、校企合作等資源必須配套跟進。
高職本科在未來的一個階段也將會經受類似于“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估”或“本科院校專業教育評估”。如工程管理專業教育評估標準(NBCMA)。政府支持、院校協作、校企合作和預算經費投入是辦好高職本科教育的重要保障。
當地和相關院校要面向社會和高中畢業生,大力宣傳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試點項目的優勢與特色,解讀相關政策要點;要重點宣傳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更新職業教育觀念、樹立系統培養理念以及在實踐中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思想;省教育考試院負責做好招收高中畢業生試點項目的宣傳工作,保證招生,防止首招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