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鳳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旅游業已經進入一個繁榮發展的新階段。據統計2012年上半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達22.5億,同比增長17.3%。國內旅游收入達1.7萬億元,同比增長18.6%。我國旅游大國的市場地位已經基本確立。現階段我國面臨著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規范旅游管理,促進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重任,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因素就是旅游人才的支撐。
我國高校旅游教育近幾年無論是在辦學數量還是在教師隊伍上都保持增長態勢,辦學質量也在不斷提升,旅游教育的發展為旅游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人才支持。但是,隨著旅游市場的不斷發展變化,也對旅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只有不斷調整自己的步伐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國旅游教育雖然蓬勃發展,但旅游專業畢業生實際就業率卻不足20%。很多旅游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從事的并不是旅游行業工作,而旅游業又存在著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這種矛盾現象提醒我們,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1.培養目標不明確,辦學層次定位模糊。目前很多高校出于擴大辦學規模和招生數量的考慮,紛紛開設熱門的旅游管理專業,但是在這種目標指導下開設的旅游管理專業只能服務于高校招生,而對于旅游教育自身的建設和發展還沒有清晰的定位和認識。一些高校雖然設置了旅游管理專業,但是在教學的軟環境和硬環境上尚不足以支撐旅游教育。具體表現為培養目標沒有清晰明確的定位,對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不敏感,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的針對性不強,教師理論素質綽綽有余,而實踐經驗和能力不足,培養出的人才缺乏動手能力,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只有口號沒有行動。此外,有些高校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走上了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只重視技能培養,缺乏一定的理論教育。這種培養模式也偏離了市場的需求。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和升級,對于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于以往簡單的旅游服務,而是需要大量的中高級旅游管理人才充實進來。當前高校旅游專業培養目標正是缺乏這種清晰的目標定位和敏銳的市場把握能力。
2.課程設置不合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是旅游與管理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專業,綜合性較強,因此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要具有寬泛的知識面和綜合的技能。在設置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時候,要考慮將這些旅游知識以外的相關學科內容結合旅游專業的特點進行課程設置,課程的具體特點應當體現學科之間的交叉性和融合性。但是目前高校該專業的學科設置卻很難符合這種要求,主要表現為相關課程的設置只是簡單地將其他專業中的課程生搬硬套到旅游專業中來。例如,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旅游與地理是兩門聯系比較密切的學科,從事旅游管理專業必須有一定的地理知識作為補充和基礎,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識都需要旅游專業學生掌握,像地球內部構造和洋流季風等地理知識是可以忽略不學的。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置的地理課僅是將地理系的課程和教材生搬硬套到旅游管理專業的課堂上,教師也是地理系原班教師,造成地理教師不懂旅游、旅游教師不管其他專業進展的局面。很顯然,這種課程設置難以對旅游管理專業進行系統化教學和人才培養。
3.“雙師型”教師隊伍薄弱。旅游管理專業在我國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而產生的一門新興學科,其專業設置、教學設施、教材編寫、辦學經驗等都是在不斷摸索中前進的,尤其是教師隊伍的建設。最早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師都是從其他專業抽調而來,缺乏對旅游管理這門學科的系統學習和研究,在從事旅游管理教學以后也很少有機會進修和培訓,造成教師理論研究與創新能力不足。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年輕教師走上教學崗位,但是這些教師大都是非師范畢業生,沒有教育理論知識背景,在教學中難以把握學生心理,做不到因材施教,這一點給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造成障礙。同時,這些教師也缺乏在旅游業中的實踐鍛煉,對旅游業的了解不夠深刻,在教學中也很難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而,現階段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急需大批既有較高理論修養,又有過硬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4.實習基地的強化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實習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它不僅使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得到鍛煉,而且還能使學生較早地接觸工作崗位,增加學生的就業優勢,縮短上崗以后的磨合期。因此,旅游管理專業實習基地的建設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但是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實習基地建設在效率和質量上還存在一些問題。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大多被選派到國內國際一些旅行社和酒店實習,這種合作模式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為學校和企業之間存在各有所需的利益共同點,遺憾的是這個利益共同點不是為了培養人才。學校向企業派送實習生僅是為了完成教學計劃中的實踐環節,因為這樣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有利于下一步的擴大招生。而企業也能因此得到大批的廉價勞動力,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的崗位設置和具體工作安排完全由企業負責,企業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將這些實習生安排到技術含量較低的崗位中去,這樣實習基地便成為一種擺設,對于學生提高與專業相關的實踐能力不起主要作用。
1.明確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指向標。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能否適應市場需要,能否為推動旅游業持續不斷發展貢獻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培養目標是否有針對性,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之間是否有共通之處。現階段,我國旅游業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旅游業作為“無煙工業”也具有工業的一般特征,即粗放型發展和集約型發展兩種發展方式。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旅游業經歷了起點低、增速高的粗放式發展階段,那么現在的中國旅游業正在向求質量、求效益的集約型階段轉型。這種發展方式的轉變必然也導致對人才需求的轉變,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當結合這種宏觀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粗放式發展階段,我們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即簡單的旅游服務人員,向游客提供基本的服務,在相關行業從事基礎的勞動經營。而現階段我們需要的是既懂理論又具有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高校應當以此為目標,在加強學生理論修養的同時還強化他們的實踐能力。
2.優化課程設置。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是將教學目標具體體現在教學課程中的一種總體規劃,它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目標設置學生應該學習的課程和知識。旅游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有著較強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學生不但應當具備旅游專業知識,還應當具備管理知識、社會知識、歷史知識、文化知識等,這就要求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應當涉及這些相關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不是將純粹的社會學、歷史學、管理學等生搬硬套到旅游管理專業中來,而是對這些課程經過教學人員的研究增刪之后,編寫成針對旅游管理專業的專門教材。所謂有針對性的專門教材,就是與旅游有關的知識保留,與旅游無關或關系不密切的知識刪除。例如,刪除管理學中的行政管理、地理學中的季風洋流等知識點。這樣使得旅游管理專業中的課程設置更加優化,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育人模式。后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教學的過程主要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學校都應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和服務。尤其是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應當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我們所培養的應用型人才首先在工作中應當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即當環境中出現了一些不利于個人發展的因素時,能夠積極地破解這些難題,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4.在校企合作中完善實習制度。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必要措施。進行校企合作不僅有利于在企業中檢驗學生所學的所有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鍛煉對真實環境的適應能力。因此,加強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與旅游企業的合作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來說意義重大。目前校企合作已經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發揮作用,但是合作尚淺,僅停留在表面,對于如何評價合作成果,如何衡量學生綜合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提高還沒有具體標準。這樣使得學校將學生交給企業便不再過問,企業接受實習生之后也沒有將他們安排在與專業相關的崗位上,而只是作為廉價勞動力使用。為此,應當盡快提升校企合作的質量。具體措施為在校企合作框架中,校方教學人員和企業經營人員應當在合作前商定企業所提供的實習崗位的具體信息。這些實習崗位應當能夠體現學生在校學習的成果,并且在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之后,校方安排教師定期巡視學生實習狀況,解答學生疑問。只有如此深入具體的校企合作機制才能培養出應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學校除了派出學生到企業內部實習鍛煉,還應當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實訓基地應當體現與真實環境相似的工作崗位,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借助校企合作的框架還應適當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這種“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首先應體現在對當前旅游管理專業在職教師進行實踐鍛煉和能力培養,使他們不但具備深厚的理論修養,而且還建立起與理論知識相稱的實踐能力。其次還應通過引進的方式壯大“雙師”型人才隊伍。引進企業中能力較強、經驗較豐富的旅游管理人才指導學生學習,與這些人員簽訂聘用合同,確立工資酬勞,通過他們的帶動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承擔著為我國旅游業培養旅游管理人才的重任。高校應當及時調整培養目標,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校企合作等機制,既加強學生的理論修養,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社會培養大批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