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煉鋼
組織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頂崗等實踐活動,是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一條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直接決定了能否培養出一流的應用型人才,為此,要深化高職教育特色的師資隊伍的內涵建設,必須有序地組織專業教師下企業。
國外的一些職業院校對教師的專業實踐經歷和實踐能力及執教水平都有嚴格的要求,如德國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師獲得職業教育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就要在本專業相同或相關的企業至少實習一年,使教師能了解現代企業的組織管理現狀和生產經營方式,掌握相應的實際操作技能;日本的教師須先到企業工作被稱為“職業訓練指導員”,必須有到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從事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經歷;美國一些州明文規定:頒發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證的人員必須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取得學士學位并有1~2年實際工作經驗的優秀者。就此而論,可以總結出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的三個“有利于”: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形成規模是在改革開放以后,一般都只有十幾年的教育教學歷史,專業教師大多都比較年輕,有較高的學歷,其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但是由于他們都是從普通高校畢業后直接到高職院校工作的,專業實踐經驗嚴重不足,實際動手能力較差。就筆者供職的學校來說,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占教師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他們往往書本知識豐富,技能操作很差,只是個別人有過企業工作經歷,知識與能力磨合得嚴重不足,不能很好地學以致用,更談不上發明創造能力;對專業教學中實際情況也沒有切身的體會,因而很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由于對實際生產、經營的情況不了解,授課過程中往往會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甚至對一些知識點也很難講透說清,所以,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是勢在必行之舉。專業教師有了一定的企業掛職頂崗的經歷,并能身體力行地參加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就可以開拓視野,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使知識結構得到重新整合,適應企業發展和教學實踐的需要,這樣的教師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后到企業也能夠適應崗位的需要。
很多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包括相當多的教學經驗豐富的中老年教師,習慣于照搬教材組織教學,不重視甚至輕視實踐教學,從家門到校門二點一線,除了看一些專業書刊外,很少關注企業行業的發展動態。教師下企業可以經常性地與企業業務人員以及行業專家進行交流,吸收許多新鮮的知識和經驗,還可以開展對歷屆畢業生就業和發展情況的調查,開展專業研討活動,了解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的真實需求,了解本專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教材進行修訂,調整教學計劃,使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形式更能適應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更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操作能力。這樣,就可以有效解決學校培養的學生與企業用人脫節的問題。同時,通過與業內的專家及一線員工的深入接觸,了解到行業發展的最新進展,克服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學而無用、學過境遷的窘境。在教學中更加重視聯系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注重按照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組織教學,完善教學內容,充實教學案例,從而滿足行業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不斷更新的要求。
專業教師下企業可以成為院校聯系企業的橋梁和紐帶,更好地促進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教師在下企業過程中可以源源不斷地把企業生產經營的最新情況反映到學校,把企業行業的新產品新技能新觀念滲透到教育教學之中;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企業培訓員工,把自己平時對有關專業問題的思考和想法提供給企業,為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提出建議,做好參謀,幫助企業領導進行決策;另外,專業教師下企業的同時,企業也可以把技術型經理選派到高職院校指導學生的實踐課教學。這樣可以使學校與企業的關系更加密切,同時,也擴大了學校在企業和社會上的影響。
根據2010~2011學年浙江省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分析報告,全省高職院校專任教師掛職鍛煉平均為每年15天,盡管比上年提高了10%,但與實際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我們還對寧波市域內的六所高職院校的196名專業課教師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有68%的專業教師僅僅在暑寒假走訪過企業,在企業工作或鍛煉一年以上的教師僅占15%,半年以上的也只有26%,還有6%的教師從未去過與自己專業相關的企業。專業課教師對下企業的必要性還是有共識的,認為很必要和有必要的占76.5%,認為沒必要的只有18人,不到1%。對于教師下企業的形式,有44%的教師接受“新教師上崗前先下企業一年和在職教師每工作滿五年到企業工作半年”,有60%的教師希望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到企業兼職。有74%的教師要求學校能夠負責教師下企業期間的所有薪水和福利并給予交通補貼。有68%的教師反映自己很難找到合適的企業,希望學校能夠推薦合適的企業。有60%的教師愿意接受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頂崗工作,但是只有不到30%的教師愿意放寒暑假同企業員工一樣上下班。專業教師大多認為自己的專業理論基礎不錯,但他們社會經驗不足,對企業的實際生產經營狀況了解得不多,下企業去工作既怕適應不了,又怕幫不上忙,有點葉公好龍的味道。這也和目前高職院校對教師下企業的相關待遇得不到落實,教師晉職稱更多看重的是學歷的高低、課題的級別、論文的檔次及數量等有關。
首先,教師的編制不足,學校難以派出相當數量的教師下企業去鍛煉和培養。據浙江省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分析報告統計,2011年全省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總數為24927人,但是校內的專任教師只有12379人,占49.6%,校內兼職的教師為2635人,校外兼課教師為8315人,而校外兼職的教師主要是退休的“老先生”和在讀的研究生,很少有企業的骨干來兼課。從統計數字看,浙江省高職院校平均師生比為1∶16.08,但按實際在校的專任教師測算,師生比超過1∶30,專業教師本身就不足,在這種“一個蘿卜頂一個坑”,甚至是“二個蘿卜頂三個坑”的情況下,教師下企業只能是利用節假日里,走馬觀花應景式地去應付一下。
其次,學校安排教師下企業的經費嚴重不足。以浙江省為例,2010年全省47所高職院校師資建設經費只占了總支出的1.92%,高職院校平均安排的教師下企業經費更少,教師在節假日下企業也得不到合理的報酬,影響了教師下企業的積極性。
最后,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到位,也影響了教師下企業的實效。不少高職院校雖有教師下企業的相關規定,但不夠規范,大多是紙上談兵,到企業蓋個章就算下企業掛職鍛煉的現象比比皆是,當然這也和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嚴重不足有關,因而形同虛設,缺乏有效的質量監督機制和后續的評價機制。
2012年12月,我們對包括奧克斯、衫衫等18家在寧波的規上企業進行了教師下企業的調查,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首先是合適的實踐企業難找。大部分企業尤其是生產經營任務緊張的企業,一般都不太愿意接受教師的實踐鍛煉,特別是短期的實踐鍛煉。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經濟實體,由于多年來沉積的理論與實踐嚴重脫離,還有教師心在學校的教學和科研,無心在企業戀戰,因此企業對教師不青睞,教師也對企業冷漠。加上近年來外貿形勢嚴峻,多數企業生產經營遇冰,一些本來愿意接受專業教師實踐的規上企業也沒有太多積極性,更不用說是一些中小企業了;其次是專業教師下企業,合作企業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要占用生產場地和設備等,因而,許多企業將接受教師實踐視為負擔,功利在前,缺少社會擔當的責任感,即使是接受的企業也多是因為學校或是院系領導的個人面子;最后,目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多數規模不大,生產經營也不規范,受條件限制,這些企業也的確無法安排教師的實踐。
我國還沒有出臺過像德國、美國、英國等一些發達國家規定的企業必須承擔教師和學生培訓任務的法律要求,對企業沒有一定的強制性要求。由于企業安排教師實踐需要一定的付出,況且教師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參與管理,而不是像學生頂崗實習那樣,一定程度上作為勞動力可以直接為企業創造財富,因此,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引導、激勵、監督、扶持。學校與企業應該保持經常性的交流與溝通,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實際情況,對教師提出合適的要求,規范管理,這樣才能與企業保持長期的緊密的合作。
從政府層面來說,必須建立高職院校教師和學生下企業鍛煉實習的政策保證和經費支持。專業教師和學生在企業實習實際所需要的費用,可以從企業應上交的高等教育附加費中抵扣,同時可以開展校企合作工作的專項評比和表彰,對做得好的企業予以獎勵。使企業行業接納教師和學生鍛煉與實習成為社會培養人才的一種義務,而不是由著企業推三擋四,甚或提出附加條件。從學校層面來說,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專業教師下企業對于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性,把它作為提高教師素質和提高培養人才質量的根本途徑。所以學校要舍得在這方面進行投入,每個專業都要有若干個重點骨干企業作為自己相對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明確教師下企業的政策和待遇,把教師下企業的表現和實績列入教師的教學業績考核內容,作為教師考評的重要條件。教師在企業工作期間獲得的專利發明給予鼓勵,所創造的收入在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教師在下企業期間享受全額工資和獎金福利,但不享受寒暑假,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發放一定額度的假期工作補貼。教育行政部門也要把教師下企業實踐和服務社會作為教師職稱評定的必備條件。
由于教師編制偏緊,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教師下企業還停留在形式上,比如有的學校動員教師利用寒暑假下企業,這種走馬觀花式的下企業路徑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師下企業一般來說可有三種路徑選擇:一是直接從企業行業的骨干中招收教師,這樣招收的教師熟悉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有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和原企業又有天然的聯系。但是要注意專業對口并符合作為教師的基本條件和素質。按照浙江省教育廳《關于加強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要求,高職院校新引進教師必須有三年以上的企業工作經歷;二是新招聘的教師可將他們先放到對口的企業和部門實踐工作一年,把新教師在企業的工作表現和工作實績作為教師實習期考核的基本內容,并可負責帶學生的實習,一年后,考核合格的列為正式編制;三是專業教師每工作滿五年后,安排半年到企業工作,了解企業生產經營的最新情況,完善教學內容,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為企業做好參謀,提出建議,并可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
學校應該對不同的下企業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青年教師以熟悉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和管理現狀為主,同時要了解學生在企業的實習情況,寫出實踐考察報告。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要能對企業生產經營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實際作為下企業實績考核的主要內容,也可以寫出一些通過實踐后對自己教學工作的反思。為全面、客觀地了解教師下企業的實際工作狀況,學校和企業應該聯合組建考核小組,互相溝通,力求對教師下企業的考核做到真實客觀評價。
目前高職院校的師生比配置普遍偏緊,按照浙江省教育廳要求,“到2015年高職院校的師生比應該達到1∶20,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75%,60%的雙師型教師有二年企業工作或鍛煉經歷;到2020年專任教師的師生比達到1∶18,其中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80%,80%的雙師型教師有二年企業工作或鍛煉經歷,雙師型教師每年至少15天帶課題到企業研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十分之一的專業課教師可輪流在企業實踐工作。
高職院校應該與企業共同建設教師培訓基地,萬人以上的學校一般不少于15個,其他學校不少于10個。學校可以為企業培訓員工,教師可以幫助企業技術攻關,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聘請企業的專家來校擔任兼職教師,企業家可以聘為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擴大企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國家明文規定:“企業有責任接受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企業在建設教師實踐基地中,必須落實一定的工作場地和設備,吸收教師參加技術研發等活動,聘請專業教師為企業的技術顧問,向學校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派遣企業骨干參與教材修訂、實踐教學等人才培養的相關過程等。
高職專業教師下企業現在還在“試水”階段,其實踏踏實實地“下水”才是第一步。實現高職院校、企業行業、政府三方互動攜手并進,企業行業是高職院校的實訓場地,高職院校是企業行業的人才基地,政府通過保障資金和政策扶持進行監管,高職院校才算真正地實現了校企合作、開門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