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
人們常說,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的確,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誰優先獲得了人才,誰就獲得了一份最寶貴的資源。而對于管理者來說哪些人屬于管理人才呢?這就是管理學課程教學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正是基于此提出了“應用型本科”和“應用型人才”的概念。
應用型本科是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院校,目前在全國本科高校總數近30%。在這一辦學理念下培養的學生稱為應用型人才,即能將成熟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實現學校到工作崗位的無縫連接。這一理念和要求的提出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現有的管理學教學模式,并在充分吸收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創新課程教學模式。
管理學作為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應當以傳授管理知識為基礎,以提升管理能力為本位,以培養高管理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根據這一要求對照目前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一些制約教學效果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管理學是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學好后續課程的前提和基礎。這為管理學教學提出了一個要求:融知識與興趣于一體。然而在實踐中,多數教師都會選擇一本教材從頭至尾按部就班地講解。教師講得沒興趣,學生聽得沒興趣,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流于形式,無法實現預期的人才培養目標。盡管部分教師想方設法通過案例分析等方式來努力提升學生的興趣,但對案例的分析往往是就案例說案例,忽視了所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是零散的、呆板的。這與目前很多教師缺乏實踐管理經驗有很大的關系。
另外,很多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重點不突出,甚至偏題。例如,現在很多管理學教材中會將諸如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內容安排進去。實際作者的初衷是希望初學者能對這些專業管理領域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熟悉,培養其將具體的專業知識與工作崗位實際結合起來的意識。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于自己在其中某一方面研究較深而大做文章,使得學生該掌握的知識沒有掌握扎實,甚至出現了與后續課程的重復現象。
管理學這門課程實際上是非常容易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然而為什么提到管理學很多人就覺得晦澀難懂、空洞不實際,甚至有些學過的人都不記得這門課程中講了哪些內容呢?這值得教師深刻地反思琢磨。其實產生上面情況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并不是教材本身,而是教學方法。現實中多數教師采用一味灌輸的教學法,學生很少有動腦、發言、討論的機會,學習積極性和能力被大大地抑制,久而久之曠課、逃課現象時有發生,上課睡覺、走神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
現在很多院校的管理學課程考核呈現出“重結果”的特點,考試方法單一。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重期末考核,輕中間過程考核;另一方面,考試形式基本采取筆試的方式,只要學生死記硬背基本能通過考試甚至得高分,而沒有體現對學生能力的考核。在這樣的形勢下,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即是否認真聽課不重要,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也不重要,只要期末認真背一定能通過。這一點嚴重違背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難以實現教學目標。
如前所述,應用型本科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此在這一目標的指引下可以嘗試對管理學的教學模式進行以下改革:
1.為了扭轉當前教師教學過程中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的現狀,可以嘗試將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劃分。例如,管理基礎知識模塊,主要引導學生掌握管理的基本常識、主要管理理論和管理思想等;管理能力模塊,主要是針對管理的四項基本職能和三項通用職能進行練習和實踐,提升學生的能力;管理素養模塊,主要是介紹一些管理思路和管理理念,使知識更加系統、實用。針對不同的模塊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選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為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思路清晰,并大量選取新鮮、恰當的教學實例,不斷添加一些有關管理學最前沿的知識和實踐,從而使教材“動”起來,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升對所學知識的活學活用能力,體現管理學的實踐性特點。其次,教師在不同模塊、不同內容的教學過程中也應當突出重點難點,該細講的地方一定要細致,該略講的地方一定要適可而止。這樣張弛有度,使學生思路清晰,學習興趣提高,也更易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應用型人才的塑造和培養。
2.豐富學生的學習參考資料。教師應當在第一次課做課程介紹的時候就給學生推薦和介紹幾本區別于所用教材的相關參考書籍,甚至是學術網站等。因為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可能在學習方法上有一種慣式,即教材上的內容是絕對正確的,其他書上提及的是不重要甚至是錯誤的。為此要使學生盡快轉變這種思維模式,掌握大學的學習方法,而這種做法是培養和鍛煉學生學習能力,激發個人潛能的有效手段。
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直接因素,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管理學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進行以下探索:
1.參與式、啟發式案例教學法。自案例教學法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提出后,我國高校的管理學課程教學也時常采用這種方式,這符合管理學來源于實踐又指導實踐的學科特點。但我們的案例教學法仍處于初級階段,即教師找出案例、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問題。對此,在進行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方法的轉變,不是要教師來對案例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而是由教師根據案例內容一步步啟發引導學生去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僅僅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
此外,為了提升案例教學效果我們可以嘗試讓學生找案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會轉變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且也能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升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從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2.加強管理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應用型本科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能力的開發者和培養者。為此在課時的安排上,可考慮適當調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例。例如在系統學習過每一管理職能后,可根據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市場調研,考察現實工作環境中各類組織的管理工作情況,這樣能使學生隨時掌握和理解所學習的知識,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當然實踐環節比例的增加,也給學校和教師提出了一個要求,即積極爭取和聯系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這樣才能使實踐環節得到真正落實,避免表面化。同時,為了使教師在教學實踐環節能夠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效果,也建議給教師提供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從而為更好地落實教育教學目標提供必要的保障。
3.合理使用情景模擬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是實踐教學的一種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模擬某一崗位或扮演某一角色,在教師創設的一種背景中,進行技能訓練和調動學習積極性的一種典型的互動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與案例教學法的不同在于將大學課堂與今后的管理崗位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更真實地體會今后的工作情景,了解今后職場的情況和挑戰,找到工作崗位的需求與自身能力的差距,從而為后期的學習明確目標。
4.發揮網絡教學資源的作用。網絡給人類發展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那我們的教學何不充分利用這一寶貴的資源優勢呢?為此可以鼓勵學生通過網絡與其他人共同交流探討管理學課程學習中的問題及對現實案例的分析思考。這樣不僅能擴大學生的交流范圍、開闊視野,豐富學習資料來源,而且能讓學生更真切地體會到管理與實踐的關系,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5.開展學術交流、學術講座。學術交流與講座是豐富學生知識面、緊跟現代社會管理實踐的重要渠道,也對管理學的學習有著重要的激發和啟迪作用。通過專家和成功人士對最新管理知識、管理技能的介紹,以及一些親身經歷的分析,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需要面臨的挑戰,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理性衡量自己的現狀與職位要求的差距,在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上不斷努力。
管理學的課程考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了能達到應用型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考核方式上可嘗試進行以下探索:
1.調整考核重點:向“重過程輕結果”考核轉變。以前的考核基本是一張卷子定輸贏,很難掌握學生能力情況。為此應當樹立以知識、能力和素質為核心的考核模式,突出能力本位的思想。增加學習過程中的考核即“階段性考核”,方式靈活多變,如采用試卷、論文、辯論、調研報告等,關鍵是要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宗旨體現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和能力提升情況的共同考核。
2.考核方式多樣化、立體化。如前所述,目前我們的管理學課程教學主要采用筆試試卷的方式進行,這種方法相對呆板,效果不好。依據管理學課程特點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除增加階段性考核外,對于期末的考核可以嘗試進行以下改革:采取閉卷與開卷相結合的方式,各占期末考試成績的50%。(1)閉卷部分:就課程最基本的概念、原理、結構等進行閉卷筆答,由概念比較、圖示分析、簡答和案例分析幾部分構成,實行百分制。(2)開卷部分:在課程即將結課的一個月內,教師安排幾個主題由學生任選并準備;在這個過程中會安排交流、討論和修改環節;然后以論文形式呈現,并要求學生在期末考核時對所選主題進行答辯,最后教師點評。這樣通過讀、寫、聽、說的統一,調動學生潛能,力求較全面地鍛煉、提高和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當然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學生調研的調查報告、實習體會、辯論等多種形式來考查學習效果,衡量教學教果,最終使我們的考核方式成為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立體化考核模式。
應用型本科教育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它有利于提升我國高等教育水平,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更有利于解決我國應用型人才相對短缺的現狀,很好地迎合了市場需求,為此我們必須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優化調整教學模式。而管理學作為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更應當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應用型人才,以適應21世紀對管理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