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虎 李章德
航海類高職教育是一種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教育,其主要目標是培養適應船舶管理與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實訓基地作為航海類高職教育的重要環節,又可分為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以學校為主,基地建在學校,以實訓為主,社會服務為輔。校外實訓基地則是以航運企業為主,基地建在航運企業,以營運為主,實訓為輔,其特點是實訓情景完全真實,學校提出實訓和學生管理的要求,可不考慮設備的維修和更新。
發揮實訓基地的效能是促進航海類高職教育發展,培養適應現代航運需要的技術型、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關鍵。然而,國內航海類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部分存在“重建輕用”的現象,先進的實訓基地使用狀況不盡如人意,學校、航運企業、社會三者合作不夠深入。
1.實踐教學功能。航海類實訓基地應該能夠讓學生進行船舶營運過程中各環節系統化的實訓;能體現船舶營運過程中的各項要素,并反映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能讓每一個學生親身經歷船舶管理過程,獲得“船舶管理知識”,而不僅僅是船舶操作技能。比如能夠使學生通過實訓獲得拆裝、調試、故障排除等多項技能,并熟悉各技能之間的邏輯關系,盡可能按照航運企業營運形式組織教學,素質、能力、專業技能同步培養。在校外實訓基地,學生應嚴格執行STCW公約標準,在完全真實的環境下進行崗位實踐,充分鍛煉船舶適航性控制、營運安全管理、安全應急處理、防污染、人員管理的能力。
2.海員培訓功能。實訓基地除了對校內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外,可根據STCW公約對在職海員開展知識更新、考證培訓等工作;另外,還可跟蹤航海技術的最新發展、就業崗位需求的變化,開發新的航海技術培訓項目,促進航海職業教育教學的持續革新。根據培訓對象、培訓目的之要求,制訂培訓計劃方案,確定培訓時間、內容,組織人員編寫規范適用的培訓教材,不斷提高實訓質量,以適應和滿足海員實際工作的需要。
3.海員適任評估功能。利用實訓基地的技術、設備和場地,向海事部門申請職業技能評估資質;已具備資質的,還可根據基地情況擴大評估資質的航區、職務等級。這樣就可以對本校畢業生和校外人員進行職業技能評估,獲取國家海事局認可的適任資格證書。不僅有利于他們的就業或職務晉升,而且有利于提高實訓基地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社會。
4.技術服務功能。借助于航海實訓基地優質的師資、先進的設備、暢通的信息,加強與航運企業的聯系,可以進行航海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實現產學研相結合,切實發揮航海實訓基地專業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的作用。
1.實訓基地數量不足。航海高職教育近年來發展較快,實訓條件滯后成為制約航海高職人才質量提升的突出問題。受學校辦學資金制約,能改造或新建校內實訓基地的數量畢竟有限;而校外實訓基地,因受船舶救生設備核定人數及船員居住艙室數量等因素的影響,一條船舶實際能接納實訓實習的人數只有4~5人左右;部分航運企業(校外實訓基地)前段時間的市場預期過于樂觀,吸納學生過多;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航運市場不太景氣,致使能夠組織學生參與實船實訓的時間和人數非常有限;部分學院學生校外實訓基地的實訓和實習甚至要延期半年以上,對學生的畢業、就業造成了影響。
2.實訓基地功能發揮不夠、開發不力。部分航海類高職院校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教學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模式,沒有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的作用,未能形成培養學生職業素質、職業技能和職業綜合能力有機結合的航海實踐教育體系,部分實踐教學內容與學生(學員)的考證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有一定差距,導致學生的海員角色不明確。
船舶營運目標與實訓目標不完全吻合,部分航海類高職院校與航運企業、社會互動不夠,校外實訓基地重營運、輕實訓的現象較為常見,航運企業經常以安全責任重大等理由減少學生參與實訓的人數和時間,弱化了校外基地的實踐教學功能。另外,對基地的見習換證、社會培訓、技術研發等其他功能開發不力,導致基地社會效益不明顯,不能擴大校企合作共贏的平臺,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3.實訓基地實踐教學的組織水平較低、管理水平不高。第一,校內實訓基地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實施不到位,保障措施不健全。一些航海類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管理人員對過程管理的認識不夠、研究不透,質量管理意識淡薄,能力偏低,處于被動管理。雖然設置了一些機構,完善了部分規章制度,但是缺乏實訓教學質量規章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和管理。只重視質量管理機構的搭建和制度的修訂,重視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卻忽略了體系的具體實施,使得實訓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流于形式,存在“兩張皮”現象,實訓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第二,校外實訓基地的實訓缺少整體考慮。實訓內容缺乏系統性,實訓目標模糊、實訓方法機械,實訓項目安排隨意、規劃不到位,實訓過程缺乏漸近性;重視船舶營運環節中的操作規范,卻忽視船舶營運安全管理方面的實訓;實訓教學方法以灌輸為主,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意識激發不夠。
4.實訓基地中動手能力強、指導水平高的教師較少。航海類專業實訓教師必須要有多年的實船管理經驗,并且要對航海類專業實訓體系完全熟悉。但就目前來看,航運企業的海員沒有職稱要求,很少有樂意放棄高薪到學院來工作的;另外,實訓課教師和理論課教師的傳統上的差異,也使得部分實訓教師流失。這就直接導致了航海類專業實訓指導教師數量不足、部分指導教師水平低的問題比其他陸上專業更加突出。
5.實訓基地國際化程度不夠。航海高職教育本身所具有的鮮明職業針對性和行業特色,決定了航海高職教育的發展必受航運產業的影響,而航運產業的全球化,決定了為其提供人才保障的航海高職教育必須國際化,且校外實訓基地實質上是一片流動的國土,本身就有國際性要求。目前諸多航海類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國際化程度不夠,主要體現在航海實訓資源、學生交流、實訓基地師資隊伍建設、航海人才培養模式和規范等方面。
6.實訓基地社會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服務社會的角色不明顯。沒有充分調研,只是固守原有陣地,缺乏思考。對于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只考慮到船舶管理,未向廣闊的船舶服務行業拓展。
1.海外開拓與自身建設相結合,不斷拓展基地。切實用好、管好現有實訓基地,鞏固成果;加強與校外基地溝通,進一步優化實訓安排;與跨國海運企業、世界航運院校廣泛合作,積極開拓海外基地;學院積極籌措資金打造或購置實訓實習船,減少對航運企業的依賴;與航運企業合資,改造航運企業部分船舶,滿足國際法規及船級社要求,使之既適于學生實習,又適于營運。
2.充分發揮基地作用。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加快實訓基地—教室一體化建設進程。學院加強與航運企業聯系,積極選聘航運企業精英到學院兼職,既使校內基地師資得到有力補充,又充實了學生到校外基地實訓的指導力量;學校加強對校外實訓基地的定位,進一步明確目標;航運企業主動整合資源,統籌營運與實訓、經濟效益與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
3.深化實訓基地質量管理。校內校外兩種實訓基地管理都要以質量為主線,以提高人員素質為重點,以優質服務為目標。質量管理體系概念的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實訓基地的管理質量,在實際運用的時候再結合實訓基地各自的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辦法,形成程序文件,并完善文件控制,從源頭上防止“兩張皮”產生。再者,在實訓質量體系建立過程中引入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的理論和方法,結合過程控制,建立績效考核機制,明確督察考評職能,通過績效考核促進體系的有效運行。
4.加強校企合作,在設備或資金的合作的基礎上,積極拓展人才資源的共享。在加大力度進行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同時,航海院校要努力開辟生產規模大、技術裝備先進、管理科學規范的航運企業作為校外實訓基地,按照“簽協議、掛牌子、建組織、聘教師、共管理”的思路,與這些企業建立長期、良好、穩定的教學合作關系。讓學生通過在校外實訓基地的切身實踐,很好地感受崗位工作環境,真正實現“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今后掌握各項專業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內驅力,是校企合作的基礎。航海類院校完全可以本著合作共贏與航運企業簽訂人才共享協議:校企共同選拔航運企業優秀人才,在他們公休期間到學院來兼職任教;對現有實訓教師利用假期有計劃地選派到航運企業掛職鍛煉,讓他們掌握最先進的船舶管理技能和船舶發展動態,更新高職實訓教育觀念,鼓勵他們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制定優惠政策,引進航運企業學歷高、職務高的海員到實訓基地工作,充實實訓基地,同時在職稱評定、獎勵等方面適度向其傾斜,增加他們晉升的機會。
5.高度重視航海類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的國際化進程。主動與跨國海運企業、世界航海院校進行廣泛的國際交流,共建、共享國際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要盡早創造條件開展雙語教學,營造雙語實訓的氛圍,包括雙語設備操作規程、警示牌的懸掛;選拔一批英語水平好的實訓教師,對其進行雙語教學培訓強化;對國外實訓基地的管理進行調研,時機成熟,要積極引入先進的管理模式。航海高職教學的國際化趨勢,要求我們進一步樹立航海高職實訓國際化的意識和觀念,進行航海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航海高職實訓管理體制、航海實訓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的改革。
6.積極進行實驗實訓項目的開發,加強實訓基地功能的宣傳。在保證學生實驗實訓的同時,實訓基地要利用先進的設備、優秀的師資,以及其他無形資產的優勢,與相關航運企業積極聯系、合作,創造條件為航運及相關企業進行有償服務,共同解決航運及相關企業在營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擴大學院影響的同時,提高了學院的效益,實現校企雙贏,同時學院的教育教學與船舶營運實際結合更加緊密。例如南通航運職業技術院建設的實訓基地,就可以為南通地區乃至長三角地區提供船舶試航、試驗、修理等方面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