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金杰 李俏
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崛起使得國外部分國家感到緊張,他們會在民族問題上對中國指手畫腳。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地區優秀人才的代表,他們對于整個國家的認同會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穩定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我國而言,少數民族地區的失業率相對較高,因此,通過加大職業教育來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成為影響他們形成國家歸屬感的關鍵。
認同一詞最早是從英文單詞“Identity”及其衍生詞匯“Iden?tification”而來,該詞匯有“認同感”與“認同的行為”兩層含義。后在心理學的研究上,認為認同就是回答人對自己在與其他人、群體之間的比較差異和同類特征的歸屬感。在整個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中,“認同”主要有三方面含義:做出選擇、與他人建立可能的關系和使人獲得力量和復原力。
民族認同是同一個民族的人們對于其共同的文化和自然傾向性的感受和認同。民族認同主要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在含義。第一,民族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群體,民族內人們彼此之間的認可和親近就是民族認同的核心。這是區分不同民族的主要界限。第二,一個民族在共同的區域繁衍,會產生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整個民族認同的外在載體,能夠將同一民族人們在精神、行為和其他方面統一在一個范疇內。綜合來看,第一層次的民族認同是整個民族認同的內在核心內容,第二層次的民族認同是外在表現。
國家認同是公民對于國家在歷史文化、道德價值、思想理念等方面共同的感受和認同。國家認同是超越民族的一種高層次上的認同。在一個國家中,各個民族將自己的民族認同歸屬于國家之下,從而形成了跨越民族界限的高層次認同。只有當各個民族認為自己的利益與整個國家利益休戚相關時,才能將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共同感受。
相對于漢族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受到的民族文化影響較多。在我國由于大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都處于相對偏遠的地域,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語言和文化上都與普通漢族大學生有很大的差異。如曾經在網絡中傳播較多的新疆“切糕”事件,就很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差異。造成“切糕”誤解的主要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缺乏。因此,提升整個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就成為加強民族團結的關鍵。由于少數民族地區處于偏遠地帶,要想吸引大量漢族教師過去教學,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培養,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問題。要提升少數民族同胞的國家認同,就必須加大對這些對少數民族地區精英人才的國家認同教育,這樣才能有效提升整個民族地區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的人才越來越多。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有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高校學習。但是,在我國很多高校,特別是內地的一些大學,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基本沒有涉及。少數民族大學生從相對偏遠的地區來到內地大城市,會有一段適應期,在此期間容易造成心理問題,沒有一個常態化的國家認同教育,就會使得這部分學生的不適感很難得到正確的引導,容易出現問題。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國家通過很多途徑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具備相應的民族文化和科學知識,可以成為民族地區開發和經濟發展的棟梁。加大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可以使得整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更加符合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需要,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經濟與內地經濟的交流和融合,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中國經濟的發展和騰飛使得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重要,也導致部分國家的利益受到威脅,因此造成的國際摩擦也隨之增加。西方一些敵對勢力始終在不斷制造麻煩來阻礙中國的重新崛起。少數民族同胞由于在經濟、宗教和文化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在與其他民族交流時容易產生一些誤解,西方敵對勢力就容易在這個過程中制造矛盾,擾亂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到學校之前,長期生活在民族地區,因此整個民族認同感不是很強,基本上與國家認同差不多。但是,他們進入大學后,由于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的不適應,會使得他們的民族認同開始超過國家認同,加上網絡上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傳播,就容易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模糊認識。再加上西方敵對勢力的利誘等,容易造成一些問題。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小學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完成的,這些地方的師資力量整體比較缺乏。進入高校學習后,幾乎所有的課程都是漢語授課,這就使得這些學生在學習時有很大的語言障礙。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漢語教育,可以提升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效果,可以使得這些學生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為將來融入社會打下基礎。
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能力,要采取多種措施共同進行。首先,利用業余時間,學校要給新入學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一個漢語能力篩選,然后按照不同的漢語能力進行分班輔導。其次,要將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分配在一個寢室居住,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提高漢語能力,也能進行一些潛移默化的認同教育。在選擇與少數民族學生共同居住的漢族學生時,要選擇那些人品正直、政治理念正確的學生。最后,要多增加一些專門的學生社團活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
學生進入職場后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他們的職業能力。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來自邊疆地區,那里教學水平較低,國家對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有高考傾斜政策。來自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往往在高考的時候分數不高,因此他們的文化課基礎較為薄弱。我國的大學教育中,教學計劃和難易程度往往針對的是班級中等水平來安排,這就使得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中效果不好,從而使得學生的職業能力出現問題。
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職業能力,需要學校進行多方面努力。首先就是要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課教育。授課教師要在課前和少數民族學生進行雙向溝通,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課后師生之間也要加強聯系,及時解決問題。其次,學校可以選拔一些綜合素質較高的高年級學生或者研究生,讓他們與少數民族學生建成一對一幫扶小組,有針對性地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專業課能力。最后,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開設專門的獎學金,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都生活在邊疆地區,他們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較多,因此影響他們學習、生活和就業最大的困難往往是文化上的差異。文化上的差異會使得少數民族學生對于整個國家的認同感降低,會使得他們在就業等方面遇到較大的問題。進入職場就業后,工作壓力往往會比學校的學習壓力大,少數民族學生在文化差異壓力和職場競爭的壓力下,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對于職場競爭的不適應,會加大他們對于自我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徘徊和猶豫,使得他們很難真正融入社會。
要提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職場文化理解能力,就要通過切實可行的職場模擬來提高他們對此的適應。首先要建立和培養一批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就業指導教師,專門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就業輔導課程。其次要利用現有的校企合作平臺,多增加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和實踐的機會。最后要建立一個學生進入企業后的一至兩年的追蹤輔導過程,從而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在職場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困難。
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在語言、專業技能和文化上的差異,使得他們在就業的時候遇到的困難比漢族學校要多,因此學校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政策傾斜,這樣才能使少數民族同學對社會的認同感增加。
各個高校在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方面采取的措施,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建立少數民族學生專門的就業檔案資料,了解每個少數民族學生的就業意愿和想法。其次要為少數民族學生開設專門的就業信息平臺,讓學生及時了解就業信息。最后,學校的就業管理部門要與招聘企業共同向學生說明國家對于吸納少數民族同學就業的優惠措施,從而促進企業與少數民族學生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