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軍
近幾十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高校入學率逐年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學科分類也更加科學合理和細化。尤其是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翻譯人才的培養問題也受到了各方面的特別關注,為此2007年教育部提出,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促進中外交流,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高級翻譯專門人才,決定在我國設置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與此同時教育部授權北京大學等15所高校招收翻譯碩士(MTI)專業學位研究生,以適應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加強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如今招收MTI專業的高校已達158所,所有這些舉措為我國專業翻譯人才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翻譯碩士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縮寫為MTI,其目的是培養具有專業口筆譯能力的高級翻譯人才。招生對象一般為英語專業學士學位獲得者,當然也鼓勵非英語專業畢業生及有口筆譯實踐經驗者報考。入學考試采用全國統考或聯考、初試與復試相結合的方式方法。教學內容突出口筆譯技能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翻譯實際操作能力,兼顧翻譯理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學通常采用課程研討、模擬、實訓等多種形式;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資源;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教學的互動性;加強教學實踐,學生在讀期間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翻譯實務。為翻譯碩士承擔專業實踐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而且畢業學位論文必須與翻譯實踐緊密結合,可采用翻譯項目的研究報告、實驗報告或研究論文等形式。課程考試合格、完成規定的翻譯實務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者,方可被授予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獲得者應具有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熟練的翻譯技能和寬廣的知識面,能夠勝任不同專業領域所需的高級翻譯工作。
教育部在2007年頒發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中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及提高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國家經濟、文化、社會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口筆譯人才?!睆V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長仲偉合曾經提出:“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應遵循以下三個理念:翻譯專業的學科定位、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翻譯專業的教學目的;注重四個差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要求;遵循四條原則:技能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理論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避免四個誤區:外語專業人才等于翻譯專業人才、學翻譯,就必須掌握一切翻譯技能、學口譯,等同于同聲傳譯、學翻譯,一定是學外語出身?!?/p>
隨著我國MTI專業的開設和MTI人才培養的開始,近年來國內翻譯界的業內人士和翻譯教學工作者針對MTI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對MTI教育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改進的方案。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我國翻譯產業和MTI教育,產生了巨大的、積極的推動作用。截至目前,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在我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我國的MTI教育還是存在許多問題,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不合理。具體表現為課程設置老舊,與翻譯產業化需求嚴重脫節。長期以來,翻譯在我國高等院校一直被列入語言學的一個研究方向或作為外語專業本科生的一門課程開設而已,而不是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許多學校為了擴大招生規模,在教育部設置翻譯碩士的號召下,盲目開設翻譯碩士這個專業,課程設置還是在本科課程的基礎上稍加改革,MTI的課程設置基本上還是以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為基礎,缺乏專業特色。而MTI教學亟須開設本專業特點較強的課程,如翻譯輔助軟件應用、翻譯技術、翻譯流程管理等課程。
2.教學方法陳舊。目前,MTI專業的教學手段仍然多以課堂授課為主,缺乏引導學生參與互動的教學環節,學生參與翻譯實踐的機會很少。即使課后布置大量翻譯作業,但因為缺乏和業界的交流,學生的翻譯作業實際上是紙上談兵,學生的翻譯技能并未提高。此外由于師資缺乏,學生的作業很少得到反饋,因而也就無法知道自己的缺點和優點所在。
3.專業師資力量嚴重短缺。如今,國家還沒有確立相關的MTI教師資格的認證機制,對現有教師的培訓投入不多,且沒有專門開設針對MTI教師培養的課程,現任教師多是從語言文學專業中途轉行而來。這些教師的知識體系以理論為主,對MTI教學的特點并不了解,難以達到MTI教學要求。加之很多教師知識結構單一,對其他專業知識不很了解,如計算機知識貧乏,不懂CAT(計算機輔助翻譯)軟件操作,對PPT,Word,Excel軟件沒有掌握。因此,真正具有MTI教學資質的教師相當短缺,這大大限制了MTI專業的發展,也限制了MTI學生翻譯水平的提高。
4.MTI畢業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盡管我國翻譯市場缺乏高層次的專業翻譯人才,但由于市場就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眾多翻譯專業的畢業生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翻譯工作;加之翻譯市場管理混亂,翻譯公司準入資質太低,翻譯人員沒有行業認證等因素,因此,我國翻譯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是局部競爭卻十分慘烈,翻譯公司競相壓價,從業者工資很低,導致MTI畢業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許多畢業生紛紛轉行從事其他與外語相關的行業。
5.MTI教育與翻譯產業發展要求嚴重脫鉤。從整體上看,翻譯產業發展要求建立一條完整的、立體的翻譯產業鏈。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翻譯人才。然而在我國現階段翻譯事業的發展進程中,不僅沒有建立起完備的產業鏈條,而且也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翻譯培養模式。在這種情勢下,我國的MTI培養還在側重討論翻譯技巧訓練、目標文本處理等翻譯訓練的基礎性問題,而對市場反應遲鈍,對翻譯教學和翻譯公司的合作事項非常陌生。換句話說,高校用經院式的方法處理新興的經濟模式問題,舊瓶裝新酒,難以實現翻譯行業的突飛猛進。
關于翻譯碩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近年來,國內一些學者也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姚錦清曾經提出:“MTI專業筆譯教學具有應用性、職業化的特點,不是外語專業中為了提高外語能力而進行的教學翻譯,不是純文學翻譯教學,也不是傳統學術性翻譯專業的翻譯教學。因此MTI專業筆譯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筆譯教學模式多用于外語專業或傳統學術性翻譯專業下開設的翻譯課程,具有封閉性和單向性的特征,其典型的運作方式就是由教師布置一定數量的翻譯作業,學生在課后獨立完成,然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其譯文進行優劣點評?!?/p>
另外,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柴明穎也提出“很多翻譯教學完全沿用了外語教學的理念和方法,有的僅以文學翻譯教學來替代專業翻譯教學。MTI培養的‘專業翻譯’不涉及文學翻譯,主要指的是翻譯作為一種職業,在特定的專門場合或環境中為不同語言之間溝通進行的翻譯工作,是一種以特定客戶為目標的語言服務系統”。他還提出“業界對什么是專業翻譯認識不足;對外語教學與翻譯教學的認識模糊不清;把專業翻譯和文學翻譯甚至翻譯理論混為一談;沒有合格的師資隊伍;教學課堂缺乏同翻譯業界的接觸,而這些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在定位方面,學生學習的目的應該是活的專業翻譯能力和相關行業知識,而不是純粹活的外語能力;專業翻譯教師應該主要來自長期從事專業翻譯的專業教師或業界的職業翻譯人員;教學體系應該與翻譯市場、翻譯客戶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建構方面,了解翻譯人才的翻譯特性和方向,了解需求和生源;建立雙導師制;設置專業教學內容、訓練量與目標”。
以上幾位專家和學者主要從教育、教學的角度探討了MTI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等問題,他們的研究對我國MTI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價值,但是,MTI教育是伴隨著翻譯產業化而出現的,脫離翻譯產業、翻譯市場,僅從教育、教學的角度研究MTI的問題,是片面的,是經院式的。MTI教育的方方面面應該放在翻譯產業化的背景下進行研究,打破只從教育研究本身出發的思維定式,這樣才有助于從戰略上為我國MTI教育制定一個客觀的、相對合理的藍圖。
那么,翻譯碩士教育路在何方呢?從最初設置翻譯碩士,教育部就已經明確定位翻譯碩士是專業碩士,而不是學術型碩士,因而翻譯碩士教育培養的人才就必須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能應對有關文學、商務和科技方面的翻譯,能做出質量相對較高的譯品。因而未來翻譯碩士教育要緊密結合翻譯產業,依據社會需要,培養合格的,以文化、商務以及科技翻譯為主的職業譯者,這才是翻譯碩士教育未來的發展之路。當然關于MTI教育與翻譯產業結合的問題,我國的一些學者對此早有所涉及。如河南大學的楊朝軍提出“MTI學位處于試點階段,缺乏經驗,加之推行過快,產生比較突出的問題。‘產業化’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產業是以為社會公眾提供語言或文字翻譯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一站式、快速、高質量活動的集合。實現翻譯產業化要做到國際化、本土化、多樣化、專門化、市場化、技術化和規范化”。
因而我國MTI教育應時刻保持與市場同步,建立、健全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科學的培養體系;加強高校MTI教學和翻譯產業的互動,探索相互合作的新模式;國家應給予高校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以促進MTI教育為翻譯產業服務,反過來翻譯產業也可以為翻譯碩士教育服務,為翻譯碩士生提供實習機會,使翻譯碩士學生的譯品得到社會的認可,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