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艷
高職院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課程開設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堅定大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人文素質;使大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信仰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實現人的現代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實效性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
1.教育類型的實踐性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職業涵養為核心的教育類型,其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圍繞教育目的,高職院校應注重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來進行專業設置,注重實踐教育模式,注重校企合作,重視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必須根據高職教育目的來設計教學方案,選取教育教學內容和教育教學途徑。在“概論”課教育教學內容的選取上要兼顧國家的培養要求和高職生個體成長的要求。在“概論”課教育教學途徑選擇方面要兼顧實際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專業。高職院校“概論”課的實踐性要求很明確,這是由高等職業院校的實踐性特征和“概論”課教學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實踐性要求決定的。
2.教育過程的主體性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對象是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整個教育過程的主體性要求強調高職生的個體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包括性格、素質、能力、成長經歷、思想實際等方面。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造就或者說是塑造高職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主體性實然層面達到國家、社會應然層面的要求。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我國社會公民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律意識等不斷增強。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差異性凸顯,獨立性增強,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高等職業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只有適應這一教育過程的主體性要求,貼近學生思想實際、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貼近社會市場實際,才能提高“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3.教育效果的整體性要求。教育效果是檢驗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高等職業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效果的整體性要求強調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我們經常說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和可靠就是對學生的整體性要求,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等不可能只有某一方面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如果是這樣,這是片面發展,而不是全面發展,合格和可靠是針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要把傳授知識和提高學生能力和素質結合起來,堅持教書育人相結合。
為了適應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實踐性、主體性、整體性的要求,提高“概論”課教學效果,筆者提出“概論”課教學體系的構建思路。該體系從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的組織安排三個方面著手,將高等職業院校“概論”課教材的十五章內容整合為四個項目化教學模塊,同時將四個模塊分解為九個具體教學專題,進行積極探索和嘗試。
1.教學目標的設計。為了實現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為社會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須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次設定教學目標。首先是知識目標。通過對四個項目化教學模塊的學習,使學生理解“概論”課的性質、作用和地位,學習的方法和原則;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理論成果及精髓;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社會建立的過程;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其次是能力目標。能夠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運用正確的思想理論分析判斷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指導自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最后是素質目標。高職院校“概論”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指提高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增強學生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科學文化素質是指學生通過對科學理論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正確處理個人、社會、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關系;人文素質是指學生要有“國”、有“家”的觀念,愛國守法、誠實守信等。只有將以上三個方面的目標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經得起社會和市場的檢驗和考驗。
2.教學內容的選取。“概論”課教學內容的選取是根據教學目標來設計的。為了實現高等職業院校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的,我們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
理論教學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重點,共分為四個模塊。第一個模塊即第一次課,主要講述課程的性質、地位、任務、主要內容、意義和方法。第二個模塊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問題,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理論成果和理論精髓,整合了書上第一、二章的內容,中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三個模塊是毛澤東思想,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理論,整合了書上第三、四章內容,中心是毛澤東思想。第四個模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項目五——社會主義的本質、根本任務與改革開放;項目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發展戰略;項目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項目八——祖國完全統一的構想和外交政策;項目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
為了保證理論教學的效果,必須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根據理論教學內容來設計。例如講第一次課即緒論專題時,為了使學生明確學習“概論”課的目的、意義,組織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圍繞為什么學習“概論”課這一主題,以3~5人為一個小組進行討論,然后由小組發言人將本組的討論意見進行反饋、梳理、總結。整個過程一方面引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使學生的價值觀得以凸顯;另一方面鍛煉了學生交流、協作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實踐教學環節可以采用多種形式,比如在校內校外的德育實訓基地實習,在校企合作單位進行頂崗實習,邀請知名專家、學者做德育講座,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等。
“理論+實踐”這種教學內容的選取使單純的理論教學走向學生生活、走向社會實際,在實現知識目標的同時,更注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3.教學的組織安排。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有賴于教學的組織安排。在教學組織安排上我們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課堂講授→互動交流→實踐體驗”五步來進行。在“任務驅動”環節,要求教師在課前準備詳盡的課時授課計劃和學期授課計劃。課時授課計劃明確規定每節課的基本內容、課時安排、重點難點等,學期授課計劃是針對每一學期授課內容的詳細規劃。“項目導向”環節是針對不同教學模塊認真領會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理論周數的不同,合理調整講授內容的詳略。“課堂講授”環節是教學具體實施的過程。根據講授內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教學法,比如案例教學法、演講法、討論法等。“互動交流”環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和學生的交流,采取盡可能多的方式進行課堂互動、師生座談等,教師總結提升。我們不僅注重課堂上和學生的交流,課下從周一到周六系部會安排專門教師、固定時間和固定場所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輔導,答疑解惑。“實踐體驗”環節是指在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實踐教學,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達到知行統一。
方法問題對于增強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實效性至關重要。同樣的教學內容,采取的方法不同,直接導致教學效果的不同。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方法論選擇上,應注重“兩個結合”“三個貼近”。
1.“兩個結合”。“兩個結合”首先是指先進性標準和廣泛性標準的結合。高職院校“概論”課教學堅持先進性標準和廣泛性標準的結合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有統一的要求,即要求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達到統治階級所要求的目標,這就是先進性的標準。但實際情況是,不可能每一個受教育者思想都達到先進性標準的要求,畢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生活在復雜社會環境中的人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規律,具有差異性、獨立性和多變性,這就是廣泛性標準。因此,“概論”課在制定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時要堅持先進性標準和廣泛性標準相結合,要考慮到學生的共性和個性。不能因為堅持先進性標準而忽視學生的個性,也不能因為堅持廣泛性標準而忽視學生的共性。
“兩個結合”其次是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職業教育相結合。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和職業等多方面的影響。家庭、學校、社會和職業對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
家庭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所受的教育、性格、能力等都是對孩子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等產生重要作用的核心素材。如果父母的這些素材不具備優勢或者處在劣勢,就會對孩子產生消極影響。學校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學校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機構,采用有組織、有紀律的統一教育方式,保證了教育目的的實現。但是這種模式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如果主體性作用沒有很好體現,反而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社會環境和社會實踐活動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形成和發展的核心。人生活的環境和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跟人的素質形成要求相符合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積極的,跟人的素質形成要求相背離的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消極的。我們要積極創造具備正能量的社會環境,進而促進人的各方面素質的發展。職業教育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形成和發展的靈魂。職業教育以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為核心,職業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涵養水平的提高。
2.“三個貼近”。“三個貼近”強調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增強教學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三個貼近”首先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要圍繞高職大學生的特點進行。高職院校“概論”課的教材內容應該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設計,高職院校在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職業素養,因此教材設計也應該突出高職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三個貼近”其次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要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避免空講理論。比如,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問題時,一方面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中國化、實事求是的內涵等;另一方面將這一問題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基本原則,注重實事求是這一原則,教育學生生活中要注重個人實際,不能生搬硬套理論,首先要對自身有一個客觀理性的自我認識,不能盲目、盲從。“概論”課教學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更要注重在學生關心的問題上提供原則性的指導。“三個貼近”最后要求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要和國家、社會、民族的發展聯系起來,和國家重大問題以及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相聯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比如,釣魚島問題、臺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社會核心價值觀問題,以及中國夢等問題在“概論”課教育教學中都不容回避,為學生的基本價值判斷提供保障。
目前,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在“兩個結合”“三個貼近”的要求上做得很不夠,并且家庭、學校和社會并沒有實現有機聯系,因此,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不盡如人意。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問題涉及個人、國家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因此研究高職院校“概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問題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