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博 劉春波
熱愛教育事業,潛心探索與鉆研教學法,是高職高專教師的神圣歷史使命,尤其是在今天的網絡E-learning的時代。語言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主要應以課堂教學的目標實現為中心,搞好任務教學的宏觀設計與微觀設計,熟悉教材、靈活掌控、精講精練;同時,輔以有效的指導理念和針對性強的方法,切實在培養高職生英語語言能力上,花大力氣下真功夫,為跟進教學目標、完成學科教學任務鞠躬盡瘁、不遺余力。由于當前高職英語教材取材多視角、內容豐富、涉獵范圍廣泛等,為了在不同時段,實現高職生對詞匯量、固定短語、句型、語法組織、篇章結構、知識關聯等的熟練掌握,應極力倡導任務型教學法及其在英語課堂上的實戰應用,并將其可持續發展下去,不斷總結、不斷突破。
1.任務型教學法的內涵及特質。通常我們提及的教學法,顧名思義,它是關于學科教學的規律與經驗的系統化的總結;英語教學法,即關于英語學科的教學理論、實踐經驗的理性升華、規律總結。所謂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Teaching),簡言之,它是一種語言教學模式,它的主題內容是把語言和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將人們在工作生活中的事情具體化為“任務”,并把培養學生能夠完成這些任務的能力作為目標。任務型教學法是突破傳統教學,提升英語教學有效性的一條良好途徑。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應用任務型教學法可以令學生感受到喜悅與成功。任務教學法能夠充分表達“以學生為主體、以任務為中心、以行動為形式”的指導理念,在拓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端正學習動機,加大學習興趣,促成學習策略,培養協作品格,極其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發展。
2.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依據。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產生在“建構主義”理論框架上的教學法。此種理論認為,學習者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在一定的現實或虛擬教學情境下,利用特定的教學媒介和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形式達到,而不單是依靠教師的傳授獲得。這種建構不純粹是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意義建構,也能夠對學生已有知識體系及內容進行過濾和優化。建構的主旨是:課堂的學習活動圍繞任務和問題展開,沿著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破解問題的思路主線來激發、引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科學地選擇和設置教學環境,啟發學生帶著合理的任務去體會、琢磨、思考問題,使學生自始至終擁有學習的主動權,調動學習主體內在的積極性,比較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并且能夠將新舊知識無縫銜接,充分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功用,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任務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本質區別。傳統教學主要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之后憑借機械的練習來鞏固,學生的主觀積極性不能流暢地得到開發和施展。而且,傳統教學最大的頑疾就是“重講輕練”,或變相的“填鴨式”教學,違背語言教學、語言知識掌握的科學規律。與此恰恰相反,任務教學型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呼吁實戰性和參與精神,通過小組互動、協作來完成任務,實現授課目標。任務教學型教學在教學時,既要思考語言邏輯的學習,還要兼顧怎樣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進一步提高駕馭語言的綜合素養,即怎樣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一站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還涵蓋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協調組織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筆者認為:任務型教學法能夠從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來安排設計課堂活動的具體環節和步驟,它的核心落在“學習、實踐、實戰”演練上,這也是傳統教學望塵莫及的。
1.任務設計要體現實用性。任務的設計千萬不要流于形式,主要應體現主題與內容。就是說在課堂任務教學活動中,務必要杜絕為了任務而重復、羅列任務,必須要著重思考它的實際操作結果。每位高職英語教師在設計任務活動時,要周全運籌開展教學活動的時空環境,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鍛煉和溝通、交流的契機;應合理配置內容上的難度系數,準確預測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并且,在實施任務教學幾周甚至幾課時的時候,就讓學生明顯體會到完成任務后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2.情景設計要力求真實性。實戰演練就必須是真實的。所謂真實性,有兩層含義。其一,參與的角色教師、學生都是真實的。其二,活動的場地、資源材料、道具都貼近生活,不可與現實生活相悖甚遠。具體說來,就是小一點的IC空間,像圖書館的參考咨詢室、多功能小會議室、某些課業的實驗室、微格教室、多媒體教室等場景都可以被選作任務型教學的實踐場地。由于受多種辦學條件的限制,我們認為的真實性不可能是現實生活世界的“克隆產品”,衍生產品就足夠。真實性的核心是力求創設一個合理的學習環境。
3.活動內容要具有統一連貫性。對于任務的設計,必須貼近教學目標,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在內容及形式上來開展教學活動。除此之外,統一性原則還指任務的流程、角色的互動次序、博弈的邏輯性等也必須自圓其說、前后呼應、緊扣主題。
4.討論、互動的主題要富有趣味性。趣味性作為任務型教學的亮點之一,能夠有效激發并支撐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平淡的、千篇一律的任務設計會影響和阻礙學生參與任務的主動性。這就從客觀上要求設計任務的教師在課前充分應用多種資源篩選與任務密切相關的趣味性要素。
5.互動語言表達要具有情感性。傳統語言表達的最大弊端就是脫離語境,違背語言表達的語法功能。學生雖然知道美式英語、地道的英語、書面語、口語、方言俚語等等,但多數場合不能恰到好處地運用之。為此,高職英語教師就要理順語言表達和邏輯功能的關系,以及準確闡述語言同語境的關系,強化學生對非母語的正確理解及應用,拋卻中國式英語。
1.導入任務環節(to leading-in/to warming up)。導入環節是教師通過闡釋主題來吸引學生的聚焦點,喚醒學生的好奇心與語言求知欲的授課策略,也是提高授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它能使同學在十分活躍的氣氛和友好、輕松的感覺中投入到學習英語語言的境界里,為后邊各個環節打下基礎。
例如,“十二五”規劃的教材——《實用高職英語教程》(首都經貿出版社,向陽主編),在第一冊Section II TextB:Consumers’Rights一課授課時,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筆者利用日常接觸的案例進行導入新課,例舉了同事家搬遷買抽油煙機的例子。同事家買了一款老板牌的抽油煙機,買到家一試,快檔彈跳、慢檔發滯!把她沮喪得夠嗆,后來與售后電話聯系,幸好是廠家直銷,店方經理總算給調換了一臺好使的,此事也就和平解決。通過這件小事的陳述,就是要引起學生對本課話題內容的興趣,由于選材貼近生活本色,自然也就不難喚起學生深入研習的愿望。此舉畫龍點睛、事半功倍。
2.任務準備環節(the pre-task)。任務前環節,主要介紹任務的目標和完成任務的具體路徑,使學生了解和熟悉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知識及語法點。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互動活動的有益疏導,幫助他們認識與把握話題,進而實現對語言脈絡的掌握。例如,布置任務。The task for this section is to analysis consumers’rights.First,if she or he bought is faulty,then the con?sumer may use various means to gain satisfaction;Many people is to complain directly to the store manager;Do it is that especially when the consumer can demonstrate what is wrong with the item inquestion;If a polite complaint does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the consumer can threaten to an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for protecting consumers'right.
這一階段宗旨在于:教師協助同學明確任務的目標和意義,并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理清如何高效地完成此項任務。
3.任務主體環節(the whole task)。這一環節是任務型教學的精髓部分。筆者在這一環節中,設計各種不同的相關聯的子任務,建構活動話題的任務鏈。學習單元上任務的設計,由一到多、由淺到深,循序遞進,形成由起始任務到高級任務、再由高級任務回歸起始任務的良性循環。具體程序就是:
由Listening&Speaking開始,走進Dialogue&Role Play環節,最后由學生代表進行發布Express Yours Thought(EYT)。此時,教師提問,由此拓展課文的中心思想。在此活動中,學生以個人、派對或小組形式執行各項任務,在完成各項任務時駕馭的語言是自然隨意的。此環節的優勢就在于給予學生充分展示的機會,主張語言的貫通性。學生的語言能力通過每項任務獲得逐步提升,致使互動教學邏輯推進。
4.任務收尾環節(the post task)。這是任務主體環節創造的成果環節。各小組向全班匯報完成的實況。該單元的任務主要是使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將生活中的片段、場景、互動結局進行再現。其意義在于推動學生利用書面規范化的交流語言,也使高職生或多、或少接觸一些方言習語和固定搭配的慣用語。外語教師可在此環節要求學生們對不同結論進行比較,也可以要求一兩個小組做整體匯報,其他同學進行評論、修正、補充,使之更加完善。
5.小組評價環節(Judge by the group’s Discussion)。
任務型教學同樣不可忽視對活動的評估和評價。這個環節主要是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教師總評。該環節是幫助學生探索語言,把學生們已認知到的語法特點規范化,梳理概念并注意到新的語言點,總結出語言的規律。一些教師為了縮減教學課時將這個環節壓縮或取消,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得不償失:因為學生可以借助評價,反思活動的成功與缺陷,以至修改與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在此環節,高職生本身既是評價的主體又是評價的客體。
6.課后作業環節(After-class work)。這是英語任務法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鞏固語言點的環節,同時,還是下一個任務繼續的伏筆。這一環節需要根據單元任務內容,結對或小組形式做相關的課題。教師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將課后作業布置成與課堂案例教學有關的問題形式,使得課后作業與任務型教學一脈相承,前后呼應。例如,該單元的課后作業,就是基于Consumers’demand一文,讓學生深入分析和探討如何保護廣大Consumers’Rights。
1.任務型教學法可有效提升高職生學習英語的動因和興趣。任務型課堂教學能極大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并促進其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與其相反,傳統的教學法極其忽視學生的主觀動力性,致使外語學習和現實使用兩者脫節,所以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致,更談不到提升外語學習的水平。
2.任務型教學法可有效提升高職生學習英語的堅定信心。基于任務型教學法,高職高專英語教學,能夠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氣氛,使大多數學生學習信息倍增。學生參與的任務活動越多,接觸的語言環境也越廣泛,從而學習英語的信心也在同步提升。實際情況是:高職生們毛遂自薦扮演活動角色,爭先恐后地去完成下一個挑戰性的任務。
這是傳統教學最為缺乏的。
3.任務型課堂教學能夠提升高職生英語學習的實效。通過各種任務活動的陸續完成,高職生們不僅學習成績不斷攀升,還大大培養了多種語言能力——聽力、口語、精讀、泛讀、寫作、翻譯等,進而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用性是依據形成性評估完成的,它同時是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主要評估形式,依據平日的觀察、調研問卷的發放、建立快慢班學生學習檔案,來系統地、合理地評價與評估學生。由于不同外語程度的學生,在學習成績和綜合應用能力上,總體上呈上升水平,為此,任務教學活動,完全能夠大面積地提升高職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與成就感。
綜上所述,近些年來,不僅高職生源的素質參差不齊,而且高職院校的綜合英語教學現狀也呈現出如下特征:學生課外閱讀量小、閱讀導讀有限、課上的閱讀推廣薄弱。針對此種普遍的現實狀態,高職英語教學大有必要借鑒與整改,大面積引進“任務型教學法”,涵蓋口語課、閱讀課、翻譯課等,藉此來提升高職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及高職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唯有如此,方可扭轉傳統英語教學留下的許多頑疾,將英語教學與國際語言教學對接,奔向快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