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欣
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學習是一種自律性的行為,即一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解的知識。從本質上講,在這種教學行為中學習者的心理處于一種抑制狀態,學習效率通常低下。在實際語言教學中表現為,過分強調語言學習的認知因素,只重視對教材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忽視對教學對象的研究,忽視研究課堂上學生的心理情感因素。而筆者認為忽視學生情感因素會影響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因此希望通過深入探討情感因素并分析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知輕情的現狀,試圖用情感教育激活大學英語課堂,從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大學英語綜合教學效果。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語言學家Jane Aronld指出,情感是指在語言教學中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制約行為的感情(emotion)、感覺(feeling)、情緒(mood)、態度(atti?tude)等。情感因素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有認知方面的學習,也有情感方面的學習,教師與學生在知識技能的信息交流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情感的交流,兩者是密切聯系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在英語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就是教師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并使之能滿足學生學習英語的需要,即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有意識地引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消除或弱化學生自卑、冷漠、焦慮、緊張等消極情感因素,激發并強化學生樂觀、自信、堅毅等積極的情感因素,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實現教學中師生互動、和諧發展,從而提高大學英語課堂的綜合教學效果。
根據眾多研究者的調查,大學英語教學中重知輕情現象普遍存在,數十年來大學英語教學都把培養認知技能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學生情感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致使學生認知發展與情感發展不平衡。課堂教學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地接受課本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Rogers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甚至抹殺時,人的自我創造潛能就得不到發展和實現。而只有用真實、對個人的尊重并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的態度,才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才能真正使他們樂學、愿學,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提高發展他們的能力?!雹儆捎诖髮W英語是一門公共基礎課,課時分配少,而教學內容多、任務重,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往往是“一竿插到底”“滿堂灌”。教師幾乎沒有根據課本內容設置任何語言情景,也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授課成為書本知識的機械傳授,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均缺乏情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壓抑、無生氣,學生對學習英語逐漸失去興趣和熱情。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消極情感是影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交流的主要障礙。在消極情感因素中,焦慮被認為是語言學習中最大的情感障礙。王銀泉和萬玉書指出:“焦慮是指個體由于預期不能達到目標或者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使得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帶有恐懼感的情緒狀態?!雹诋攲W習英語時,學生因為擔心自己掌握的英語語言知識不足、害怕說英語不夠流利正確、出現錯誤而被別人取笑、通不過四六級考試帶來的壓力以及考試失敗帶來的打擊而產生焦慮感。另外,課堂活動的組織形式和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比如頻繁的測試,具有競爭性的課堂活動)也容易使學生產生焦慮心理。教師嚴肅的表情、頻繁的糾錯、嚴厲的批評往往使學生焦慮不安。這種焦慮的心理負擔容易產生沮喪的心情,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甚至對學習英語產生恐懼感。焦慮的學生害怕回答問題,參與課堂活動的自覺性很低,從而削弱其學習動機,降低學習效果。
Krashen指出,教師對學生情感的關注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第一要素。Ellis表明,情感因素比認知因素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更大。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多數教師很少注意或主動關心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焦慮、害怕、緊張、迷茫、厭惡等消極情感問題,學生也很少主動與教師進行交流。筆者的調查問卷結果也表明,52%的學生覺得與他們的英語教師有距離感。在問及與英語教師課下交流情況時,35%的學生選擇“與英語教師交流很少”,60%的學生回答“與英語教師從來沒有交流過”。關于英語學習狀況,66%的學生認為英語教師對自己的學習狀況幾乎不了解。這些數據有力地說明了師生之間缺乏情感交流,教師對學生學習英語中出現的情感因素方面的問題難以發現,更談不上對其進行情感的教育與引導。師生之間存在心理距離必然會影響師生關系,而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營造輕松愉快、積極活躍課堂氣氛的基礎。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曾經說過: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的學生,會比缺乏熱情和興趣、對學習感到焦慮的學生,學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積極學習英語的過程就是認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諧統一協調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消除或緩解他們的消極情感并非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筆者結合多年的實際教學經驗,總結出發揮情感因素激活大學英語課堂的策略。
把情感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情感修養,成為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別人的情感?!苯處熞獙W會理解和寬容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發自內心地與之交流。第斯多惠指出:“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狈▏枷爰冶R梭也指出:“在敢于承擔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比绻處熑狈ψ陨淼那楦行摒B,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將無法體現出情感色彩,就很難使自己的行為在培養學生情感的過程中具有感染性和教育性。教師微笑的面容、理解的眼神、肯定的手勢、鼓勵的語言都會給學生帶來輕松愉快的感覺,引起情感共鳴,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因此,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加強自身的情感修養,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加強與學生的平等交流,以情感促認知。
輕松愉快和諧互動的課堂氣氛,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情感因素要滲透大學英語課堂,才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情感交流環境,而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教材內容,創設相應的英語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觸“境”生情,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使課堂生活充滿愛、尊重與信任,營造和諧、快樂、輕松的氛圍。羅杰斯認為:“能否創設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首先取決于教師的行為,即取決于他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雹鄯e極活躍的課堂氣氛需要教師巧妙地引導與調動,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與組織課堂活動,給每位學生提供盡量多的表現機會,引起情感共鳴;另外,對于學生的表現,教師應多給予鼓勵和表揚,從而使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克服心理障礙,降低焦慮情緒,增強學習英語的自信心?!?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第四冊》中有篇文章“Room for the Future”,筆者在講授這篇文章時指導學生用手語演唱著名歌星劉歡的勵志歌曲《從頭再來》。學生覺得用手語唱歌很新鮮,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全班學生起立,精神抖擻,以滿腔熱情表演這首手語歌曲,激昂澎湃的音樂加上鼓舞人心的歌詞再配上優美而又有力的手語動作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了文中主人公在失業之后并不灰心喪氣,坦然面對挫折,充分利用生活改變的機會提高自己的堅強意志和不怕困難、敢于拼搏進取的精神。
目前很多大學英語教材中,都涉及親情、愛情、友情、熱愛自然、保護民族文化等情感教育內容,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用心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資源,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比如《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第三冊》有篇文章“The Death of Superman”,筆者試圖用課文導入來作為激發學生情感的切入點。首先給學生播放幾段1978年版電影《超人》里超人幫助人類驅除邪惡、戰勝困難的視頻,使學生感受到超人是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進而導入課文講述了扮演超人的演員克里斯托弗不僅在銀幕上塑造了英雄形象,在生活中也是個大英雄,以此來點燃學生對課文的學習熱情。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進一步點撥學生要向生活中的超人學習,演員克里斯托弗在意外高位截癱后仍然意志堅強,不放棄生命而且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的殘疾人。這無疑是一堂勵志課,筆者借助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也要以積極端正的態度面對失敗與挫折,只有從失敗中不斷磨煉自己,才能走向成功。學生在這堂課中不僅學習了語言知識,同時也獲得了相應的情感體驗與教育。
綜上所述,重視學生的情感因素對語言教學有積極推動的作用。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使學生擁有堅定的意志和自信的態度,有利于克服語言學習的障礙,進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我們每一個英語教師,都要以情感為動因,觸發學生情緒,使認知和情感和諧統一,從而形成理想的教學氣氛和教學節奏,使學生在積極主動、輕松活躍的氛圍中欣然接受新知識。
[注釋]
①③Rogers C.Freedom to Learn:A 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Columbus,Ohio:Charles E,Merrill,1969:104.
②王銀泉,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國外相關研究概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