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隨著高等教育與大學生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與發展,對大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加重視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著力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將傳統的學校、教育者的管理(他律)轉變為管理(他律)與大學生自我管理(自律)的結合和統一。大學生管理工作既離不開學校與教育者的管理,也離不開大學生的自我管理,“他律”和“自律”是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兩個方面,兩者有機結合,就能收相輔相成之效、事半功倍之果。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大學生的自我學習管理、自我生活管理、自我行為管理、自我道德管理、自我發展管理、自我人生管理等。積極探索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新途徑、新措施、新方法,努力提高大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是高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1.重視和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是適應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改革新形勢的需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的大學生管理體制,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適應當前高等教育改革新形勢的順勢之舉,也是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隨著高等教育理念的變革與創新,在高校以育人為中心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指導思想的要求下,大學生管理工作直接關系到高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不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在高校招生規模擴大、生師比不斷提高、專業教師和輔導員相對緊缺的新情況下,大學生管理的觀念和體制都已經發生了轉變。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教育,培養和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是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自然選擇。再次,隨著高校辦學形式與教學形式發生變化,如實行跨校選課、相互承認學分、網絡教學等,傳統的以年級、班級為教學單位的管理形式已逐漸弱化,而學區管理模式和虛擬班級管理模式等形式的出現,不論是選課、上課,還是參加各種活動,都要求大學生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覺性,具備較強的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在自由開放的新環境下,傳統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必須加快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努力開創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2.重視和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是大學生未來人生、事業發展的基礎。從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自我管理能力是一個人整體素質與綜合能力的重要體現,是未來人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如何學會自我管理,已成為當今社會每一個人尤其是青年大學生面臨的重要問題。大學生將來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生存,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與上司、同事和諧相處,在事業上有較大的發展,必須首先學會管理自己。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自我規劃、自我發展相比,處于金字塔結構的底層,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規劃、自我發展等也就無從談起。從某種意義上說,自我管理能力的強弱是衡量與評價一個人能否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魯迅幼時嚴格自律,在課桌上刻下一個“早”字,雷鋒在讀書時提出要發揚釘子的“擠勁”和“鉆勁”,周恩來更是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終身追求,這正是他們嚴格自我管理的體現,也是他們實現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重視和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將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3.重視和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是高校堅持“以人為本”核心理念,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作為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內因之一,理應得到高校領導和教育工作者充分的重視和足夠的關注。因為只有大學生各方面素質全面協調發展了,素質教育才得以真正的實施,“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人才培養上也才得以貫徹落實。從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使命的角度看,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是實現社會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高校的首要任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求大學生整體素質高、綜合能力強,還要求具有良好的人際溝通與社會適應、發展能力,有較強的靈活應變能力,善于捕捉信息、迅速做出取舍的決斷能力,以及創新創業的能力等,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現實社會,勝任所從事的本職工作,并得以立足生存,自我成才,自我發展。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則是培養和發展上述諸種能力的根本,也是高校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通過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各種有效途徑,以全面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努力造就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核心。
4.重視和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是當前大學生管理工作現代化、科學化的要求。傳統的大學生管理實行的是由學校或管理者對大學生進行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一種外部管理方式,即他律。這種方式往往是單一的,缺乏管理者與大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溝通和交流。隨著社會環境和教育對象的變化,這種管理方式的效果不盡理想。現代管理學要求人的管理尤其是大學生的管理,應該以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為主,即以自律為主,輔之以他律,并使他律與自律有機結合與統一,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管理工作趨于科學化,促使大學生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在大學生管理工作與活動中,大學生的身份與性質都具有二重性,既是管理工作與活動的主體,同時又是教育對象、被管理者。如果我們把管理看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再把教育與管理活動看成是一種矛盾關系,那么,從本質上看,受教育者的大學生是內因,管理者與教育者則是外因。教育與管理活動是否能取得成效,關鍵在大學生身上。因為事物的轉變取決于內因的變化,而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對大學生教育與管理工作來說,如果沒有大學生本人的積極參與和配合,高校的教育與管理活動都無法開展和深入下去;沒有大學生對教育者思想觀念、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等的主體認同、自我感知、自愿接受與積極內化,高校教育與管理活動也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作為學校和教育管理者來說,其最大的成功,就是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管理,也就是葉圣陶先生積極倡導的“教是為了不教”。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的管理,是科學化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為此,許多高校都依據“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提出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三自教育”的具體要求,以充分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大力培養他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也要重視學校、教育者的主導作用,使大學生管理工作努力做到“他律”與“自律”相結合。
應該說,當前高校對大學生的自我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視的,并通過各種途徑和措施得到不斷加強,但是與大學生管理工作現代化、時代化、科學化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主要表現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主要實行過去的學校管理和教育者管理為主的傳統方法,大學生自我管理還基本上處于理論研究探索階段,缺少在實際的大學生管理中的應用和深化。要真正實現大學生自我管理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高校各方面的支持、配合,需要不怕困難和挫折的毅力與意志,大膽探索新形式、新途徑、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實踐,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工作的實效。
1.在大學生管理工作中確立并堅持大學生自我管理的新理念。高校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大力開展和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這種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新理念,正是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前提。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文化知識基礎和較強的專業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快速適應本職工作的能力,與領導、同事的團結協作能力,社會交際溝通能力,獲取與運用各種知識的學習接受能力,工作上開拓與創新能力,工作、家庭的全面協調能力等,只有具備參與激烈社會競爭的能力和優勢,才會在事業上有較大的發展,并最終走向成功。在自我規劃、自我發展、自我成才等要素中,自我管理最為關鍵。為此,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敢于讓大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讓其在實踐中學會并掌握自我管理的本領。家長、學校、社會都要把大學生作為一個真正的成年人來看待,相信他們完全有能力在實踐中學會管理好自己,放開手腳讓大學生自我管理,使其在學業、就業、發展方向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
2.建立健全高校大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引領和組織大學生開展自我管理活動。大學生自我管理的組織基礎是高校大學生中的各種組織體系。高校有眾多的大學生管理組織和學生社團、協會,以其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吸引廣大學子踴躍參加,基本能滿足大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成長的需要,是大學生鍛煉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平臺。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自己管理自己,包括群體和個人的管理。而社團活動的基礎是依靠各種形式的組織展開的,沒有組織,自我管理就失去了其本應的依靠和載體。高校及院系要努力為實施大學生自我管理創造各種條件,搭建活動平臺,形成以班級、學生會、黨團組織、社團、學生社區、研究會、網絡等縱橫交叉、全面覆蓋、多位一體的大學生自我管理組織體系,并由此建立起與此相適應的完備、齊整的學生自我管理組織體系的高效運行機制,為大學生開展自我管理工作奠定堅實的組織基礎。
在建立高校大學生自我管理組織過程中,首先,既要注意選拔素質高、能力強的優秀人才作為大學生組織的領導者或骨干,又要注意其廣泛性、群眾性和普及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自我管理活動中來。其次,注重豐富大學生自我管理組織的多樣性。以日常學習、生活為主的大學生自我管理組織,如班級學習管理自律組織、宿舍管理組織、勤工助學組織、就業聯系服務組織等。這些組織可以完全由大學生自主建設,自主開展各種活動,為構建良好的學習、生活秩序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并在管理、服務過程中培養自律意識和工作能力。同時也可以根據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專業發展以及個人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需要,建立諸如服務社會的學雷鋒愛心奉獻、志愿服務、社會募捐、環境保護、扶貧支教等公益性組織,或者是社會考察、職場實習等涉及個人專業的社會實踐組織。通過這些組織的活動,一方面,鍛煉大學生的個人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其服務社會、服務祖國、關愛他人、溝通協作、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良好思想品德,增強他們的社會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高校應該引導學生自主優化整合,有效利用學校的各種組織平臺、載體的資源,使他們在各類活動中得到充分的鍛煉,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的成才成長。
3.切實加強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自我管理。由于大學生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個人的學習與生活管理上,因此,要充分發揮平時學習與日常生活管理的主陣地作用。大學生個體的實踐活動具有“時間、空間、自我”三位一體的特征,可以隨時隨地從學習、生活、工作到人際關系以及感情的建立,實行全方位、全天候的自我管理。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其學習方式、管理方式與中學時相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習、生活的時間、空間自由度加大,再也沒有了中學時代教師與家長的嚴格督促和管制,主要依靠自己的自主性與自覺性。如果沒有較強的自我要求意識、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往往不能夠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或者放松學業,學習上會遇到掛科、成績不及格等挫折,或者放縱自己,沉溺于網絡游戲、不良社交等泥潭而不能自拔。因此,亟須高校與教育者加強對大學生自我管理的引導和幫助,幫助大學生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為和習慣。對于大學生來說,則應該自覺地遵守校紀校規,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在自我管理的實踐中增長才干。
4.努力形成大學生自我管理組織中的“傳幫帶”運行機制。一個組織能否充分發揮作用,其管理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而一個好的管理傳統是否能得到有效繼承和發揚,則是衡量和評價該組織運行機制合理、科學與否的標準之一。在高校大學生組織體系中,學長制是值得推廣和采用的一種有效運作模式與機制。一般來說,學長、學姐對學弟、學妹起著引導、示范作用,這種大學文化的代代相傳,使得高校良好的校風經久不衰。在大學生自我管理組織中,學長們寶貴的經驗,使后學者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不論在高校或院系學生會、學生社團這些傳統而正規的大學生組織中,還是在以網絡虛擬社會自律組織等新型大學生組織中,這種“老”與“新”的“傳幫帶”,讓大學生組織職能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使組織的優良傳統、經驗得到傳承光大,不僅能增強該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且能樹立威信,增強該組織的生命力。
大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高校教育者、大學生家庭和全社會的協調一致,相互支持,共同配合,更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管理改革中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闖出一條高校大學生管理改革新路。高校要為大學生搭建平臺,創設環境,切實提高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服務的能力,為大學生將來走上社會,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優秀人才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