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亞
(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南京210023)
駐學:高校聯合培養本科生的有效模式
——基于南京師范大學“駐學”的個案分析
趙靜亞
(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南京210023)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提升高校辦學質量,實現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促進高校之間優質資源共享,利用“駐學”聯合培養本科生是一種新嘗試。南京師范大學與國內一流高校合作,遴選優秀本科學生赴“985”高校進行“駐學”聯合培養。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在“駐學”聯合培養的模式、運行機制、實施效果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有利于為其他高校展開“駐學”培養本科生的實踐提供思路和啟示。
本科生;駐學;聯合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提升高等學校辦學質量,實現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共識。2012年3月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就明確提出: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建立高校與相關部門、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共建平臺,促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發展;鼓勵地方建立大學聯盟,發揮部屬高校優質資源輻射作用,實現區域內高校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強高校間開放合作,推進教師互聘、學生互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但如何進行優質教育資源互補與共享,促進和完善人才培養的區域聯動和整合機制,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實踐課題。
其實,中國的部分教育發達地區,已開始利用區位優勢進行跨校聯合人才培養的初步探索和實施。2012年,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江蘇省教育廳、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浙江省教育廳簽署了《長三角地區高校學分互認協議》,并聯合組織實施“長三角地區高校交換生計劃”。同年3月,長三角高校交換生計劃試點工作正式啟動,江、滬、浙地區部分高校外派學生“游學”,跨校培養工作初步展開。 作為人才培養實施主體的高校,在聯合培養學生方面也有許多探索和創新。南京師范大學早在2009年就開始多方論證,采取與國內一流高校合作,以“駐學”聯合培養本科生這一獨特方式,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駐學”培養是指高校向較自身辦學層次更高的學校派駐學生,利用對方更為優越的科研、教學資源聯合進行人才培養,實現高校間優質資源共享,在合作育人過程中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培養模式。 作為本研究的一個案例,南京師范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一所省屬重點高校,數學科學學院是其下屬二級學院,數學學科綜合實力在全國排名前20強。自本世紀初,學院就致力于精英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成為全校第一個本科人才培養教學特區。學院在人才培養上主動向一流大學學習,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從2007年開始每年選拔優秀本科生赴國內“985”高校交流訪學,讓學生充分感受一流大學的學習氛圍。在此過程中,學院不斷學習和總結創新人才培養經驗,逐步構建起多元化、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從學生“游學”起步,在科研交流和學生訪學的基礎上,逐步摸索出“駐學”聯合培養本科學生的創新模式。
2009年6月,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強化培養學院、強化培養學院先后與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兩所“985”高校簽訂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協議:從2009年開始,在每屆新生中遴選20名優秀學生分別赴上述兩校學習一年半。與短期的“游學”交流不同,在這種“駐學”培養模式下,派出學校的學生與接收學校的學生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接受同樣的教學培養和教育管理,共同接受學校文化氛圍的熏陶,“在同一片土壤上進行培育”,可以說將聯合培養作用發揮到了極致。為做好“駐學”培養工作,數學科學學院在本科生培養中仿照研究生教育模式,為學生聘任專業教師擔任本科生導師,實施“六個指導”: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指導學生學會做人、指導學生學會生活、指導學生學會創新、指導學生學會調整心理、指導學生學會就業。 南京師范大學“駐學”聯合培養本科生的實踐工作已開展多年,這種“1.5+2.5”的駐學聯合培養模式已逐漸成熟,為充分利用國內一流大學的優質資源,聯合培養高水平創新拔尖人才積累了寶貴經驗。
通過駐學聯合培養的方式,來促進區域優質高教資源的共享共建,并進一步促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南京師范大學在這幾年已經初步積累了較多的成功經驗。從未來發展和完善的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如下幾個方面的機制優化,對更好地提升駐學的實踐成效是頗具意義的。
(一)選拔機制
人才培養的質量與學生入學時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緊密相關。“駐學”培養是一種強化培養的模式,采用這一培養模式應更加注重學生的選拔環節。目前,學院主要通過學生的高考成績來對駐學學生進行遴選。總體來看,該方法的優點是便于操作,在高考錄取的短短幾天內完成選拔,能夠保證與“駐學”學校的錄取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相銜接。但其缺點亦很明顯,即缺少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直接考察,易于造成選拔工作上的偏失。“駐學”培養實踐的經驗充分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以及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等,都對“駐學”培養能否取得預期效果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進一步優化對駐學學生的遴選機制,對于未來的“駐學”模式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筆者建議,高校應當不斷改進招生方式,結合自主招生等方式科學設計選拔方案。特別要加大面試等環節以加強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考察,從而將有著強烈學術興趣和才能稟賦的學生遴選出來。
(二)交流機制
選拔優秀學生進行“駐學”強化培養,其培養過程是在雙方合作過程中共同完成的,因此培養過程中的交流、協作顯得尤為重要。南京師范大學定期舉辦校際高峰論壇進行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具體承擔“駐學”培養的學院長期開展學生交流互訪,在日常教學和教育管理中及時交流反饋學生培養狀況,及時研究和處理培養中的新情況。在一些重要的教育節點(如新生入學、期中期末考試、評獎評優等),派出學院的領導和學生輔導員會奔赴駐學單位,和對方學校教師共同與“駐學”學生交流,進行相關教育和指導。筆者認為,正是由于及時的溝通、交流、跟蹤、服務等多元化支持措施,才保證了培養的效果。因此,未來的“駐學”培養實踐仍需要在交流溝通等環節上加以完善,真正實現無縫式的校級溝通連結,讓學生獲得更加美好的駐學體驗和感受。
(三)固化機制
“駐學”培養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學生接受一流大學校園環境氛圍的熏陶,堅定了理想,明確了目標,其學習熱情在返回本校后影響和帶動了周圍的同學,為學院良好學風的形成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學生不是孤立的個體,必將受到自身生活學習環境的影響。“駐學”學生表示回到本校以后,感到本校的氛圍與“駐學”學校的氛圍有所不同。一方面,本校具有較為濃厚的集體氛圍,較為豐富的社團活動,更加多樣的鍛煉平臺,這些方面對于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發展他們更好的組織歸屬感,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本校的學習氛圍、學術環境等畢竟不如“駐學”單位,更多的課外活動常常會使學生的學習精力得以分散,很多駐學歸來的學生表現出學習勁頭松懈的現象。隨著時間的推移,“駐學”的積極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會有所“衰減”。 筆者認為,要固化“駐學”帶來的成效,必須在本校和“駐學”學校之間建立盡量“同調”的生活學習氛圍,形成兩校之間交流的長效機制。特別是,原學校應積極汲取“駐學”學校的先進經驗,著力從根本上進行本校的環境建設、氛圍優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從而固化“駐學”帶來的成效,使“駐學”培養更為持久地發揮作用。
本文著重考察“駐學”聯合培養本科生模式的實踐。筆者認為,“駐學”模式所具有的價值可綜合為如下幾點。(1)利用一流高校已有的資源和平臺,通過合作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可以較快取得成效;(2)與短期學生交流和區域教學聯盟相比,“駐學”培養更為注重對學生的深度培養和個性化培養,更有利于創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養;(3)高校校風、學風所形成的校園環境文化對學生影響深遠,“駐學”培養不僅對“駐學”學生有益,而且他們在“駐學”期間形成的優良學風返校后能影響和帶動更多的本校學生,使更多的群體從中受益;(4)“駐學”產生的影響不只體現在學生的培養成果上,“駐學”學生也是高校間交流和溝通的使者,在此過程中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服務意識進行碰撞和交融,對高校的整體育人環境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筆者認為,不同高校鑒于其辦學傳統、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的差異,應選擇適合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駐學”培養模式作為一種特有的面向普通本科院校高端人才的培養模式,會為更多的中國普通高校探索本科教育的改革之路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
[1]杜其奎,寧連華,陳金如. 數學類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 信息系統工程,2010,(9):130-132.
[2]喻華杰,寧連華. 大學數學本科人才培養教學特區的實踐與探索[J]. 數學教育學報,2011,(20):93-96.
(責任編輯肖地生)
G647
A
1003-8418(2014)01-0125-02
趙靜亞(1974— ),女,江蘇江陰人,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碩士。
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重點研究項目(DS2012B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