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堯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籃球罰籃技術教學系統程序控制訓練理論模式探究
范 堯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籃球罰籃技術教學訓練過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為使廣大籃球教學訓練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提高罰籃技術教學訓練效果,通過專家訪談、文獻資料等方法,對罰籃技術教學系統程序控制訓練的理論模式進行研究。研究認為:罰籃技術訓練程序控制系統結構由投籃方式、訓練內容和方法等要素構成。在遵循程序控制訓練原則的前提下,通過程序控制訓練模式的建立并進行有效實施,提高罰籃命中率。
籃球罰籃技術;程序控制;控制訓練理論;理論模式
現代籃球運動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向著“準”的方面發展,而“準”的關鍵問題就是投籃的準確性,即在對抗和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克服自身體力和心理壓力熟練地掌握并完成各種投籃動作,提高命中率。罰籃是籃球運動中一項重要的得分手段,隨著比賽對抗的日趨激烈,各隊伍之間技戰術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罰籃往往是決定一場比賽勝負的關鍵。罰籃技術教學訓練是1個完整的系統工程,將罰籃技術提高到系統層面按照預期程序進行有效控制,優化其教學訓練,使罰籃技術在教學中達到最佳化和效率化。所謂程序控制是根據現有條件的對象,按照時間、預期量給予控制信息,完成整個控制的一種方法[1]。
1.1 研究對象
以罰籃技術教學系統程序控制訓練理論模式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系統分析法
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和觀點,從整體上對罰籃技術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子系統進行綜合的分析和思考。
1.2.2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的期刊、專著、教材和比賽錄像等資料,為相關研究問題的分析提供有力依據。
1.2.3 專家訪談法
通過走訪、電話訪談等方式對經驗豐富的教練員、籃球教師進行訪談。針對罰籃技術教學訓練中的實際問題進行探討,聽取對本研究的思路和建議等。
2.1 閉環控制系統原則
在體育教學訓練中實施有效的控制,它的前提是建立1個完整的系統,對系統中的對象有目的地進行信息輸入,通過反饋回路的存在對系統的輸入和輸出施加影響,使系統按照一定的路徑達到預定的目標。系統論的基本原則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罰籃技術教學訓練是1個閉環控制系統,將相關要素組成鏈狀的結構發揮整體組合的效應。所以,罰籃技術教學訓練系統中的各個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所獲得的功能效果是各個要素所不具備的,對教練員向運動員所輸入的控制信息而產生的訓練效果進行診斷與評價,通過反饋使系統的輸出變為系統的輸入。教學訓練目標作為原始的信息輸入到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學訓練效果作為輸出的信息通過診斷評價進行反饋與調控,并作為新的教學訓練目標再次成為輸入信息,成為1個閉環控制系統(圖1)。

圖1 閉環控制系統
2.2 運動技能形成規律
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是刺激大腦皮層相應的運動神經中樞之間建立暫時性神經聯系的過程,是大腦皮層相應的運動中樞興奮與抑制由擴散趨向集中、分化抑制逐漸建立的過程,其本質是建立復雜的、連鎖的和本體感受的運動條件反射[2]。根據技術掌握過程與技能形成規律,程序控制教學訓練過程可分為4個階段:
1)動作的認知階段,技能學習的初期神經處于泛化階段,主要是掌握技能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降低要求和條件的情況下完成動作。
2)動作的聯系階段,運動員的神經過程逐漸形成了分化性抑制,通過反復練習和思維分析使運動員的注意主要指向技能的細節,概括動作的本質特征,逐步完善地意識到整個動作,把若干個別動作結合為整體。
3)動作的完善階段,運動員的動作以在大腦中建立起鞏固的動力定型,掌握的一系列動作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有機系統達到了自動化程度,通過比賽訓練提高技術動作在各種環境中的運用能力。
4)創新發展階段,熟練掌握動作技能的同時,要培養運動員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和調動運動員個體特長,培養核心隊員。
2.3 滲透性原則
程序控制過程中各種教學訓練方法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層層緊扣、相互滲透的,技術之間、技術與練習之間也是相互關聯的,彼此之間形成了1條鏈狀的體系。訓練是由低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由技術訓練逐漸過渡到心理和比賽訓練,同時,還可以根據實際訓練情況的效果反饋及時進行修正。
通過文獻資料的查詢與梳理,針對罰籃技術教學訓練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向經驗豐富的教練員、籃球教師進行咨詢、探討與求證,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根據系統進化原理確定罰籃技術訓練程序控制系統結構層次,其中各級子系統中的組成要素(見圖2)。
4.1 建立罰籃技術程序控制教學訓練系統模式
按照教學訓練閉環程序控制原則和罰籃技術的實際特點,在具體的教學訓練過程中通過目標的確定,按照技術的各個環節并采用不同的練習方法,最終通過比賽檢驗教學訓練效果并反饋信息,修訂教學訓練計劃設定新的教學訓練目標。其具體模式如圖3所示。
4.2 訓練目標的確定
訓練目標就是訓練活動中運動員的狀態目標。運動成績是人體有序狀態的整體功能的外現,所以訓練目標的實施就是目標有序狀態。狀態目標均圍繞著現實目標而展開,而一個完整的訓練目標應該包括成績指標、競技能力指標和階段訓練指標。科學有計劃地制定訓練計劃,不斷地以訓練指標為依據,對運動員現實狀態的動態特征變化予以對照,進行評價,通過反饋對相應的各控制環節進行調節,選擇達到目標狀態的通路及控制方案。

圖2 罰籃技術訓練程序控制系統結構

圖3 罰籃技術程序控制訓練系統模式
4.3 技術動作診斷
診斷就是分析和判斷。運用現代科學手段或教練員自身的經驗去發現、描述與評價罰籃技術和心理上存在的問題,并為實現合理的技術狀態制定有效的訓練方案。罰籃技術診斷的基本要求包括:1)罰籃技術診斷的及時性;2)罰籃技術診斷的客觀性;3)罰籃技術診斷的有效性;4)罰籃技術診斷的可靠性。其診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幫助運動員掌握正確技術動作、改進技術及運用技術。特別是從心理方面了解運動員的控制水平,選擇最佳的控制程序,完善技術環節,使心理活動達到穩定狀態,提高罰籃技術水平。
4.4 罰籃技術動作程序控制過程
4.4.1 心理調控
心理素質是籃球比賽取勝的關鍵因素。心理訓練可以激發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自信心,使運動員在運動訓練和復雜的比賽中保持穩定的心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的運動潛能。在罰籃過程中,通常采用增強自信心、注意力、控制情緒波動、放松、念動、模擬等方法來調節運動員的心理,如,深呼吸、放松保持平靜、表象罰籃技術動作的完整過程等,消除比賽過程中的緊張狀態。罰籃時態度要端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賽中,減輕心理壓力,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冷靜鎮定地去完成罰籃。
4.4.2 控制瞄準點
由于罰籃技術具有閉鎖式技能形成特點,罰籃瞄準點是運動員根據場地、器材、距離及本體感覺對目標所做出的抽象集合(目前,國際上對瞄準點是有爭議的,投籃時可將籃圈的“中心點”作為一個參照物)罰籃的準確性取決于目測,通過深度知覺和空間知覺以及上肢肌肉運動感覺分化的準確性,遵循生物力學原理,以籃圈“中心點”為參照系,經過長時間的反復體驗,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提高罰籃命中率。
4.4.3 控制持球手法
正確的持球手法是掌握罰籃技術的前提,也是合理運用罰籃技術最基本的條件之一。但是持球方法也是因個人的習慣而定的,如,前國手孫軍的持球方法就有自己的特點,而且罰籃命中率較高。持球時要使球盡可能在手中保持穩定,注意手指控球,建立穩固的罰籃力學概念,增強持球的穩定性。
4.4.4 協調用力的控制
罰籃是一種勻加速運動,力量源于全身的協調用力,身體各部位綜合、協調用力的過程是整個罰籃技術動作的關鍵環節。使身體各環節處于壓縮狀態,以足夠的力量保證全身的協調用力,下肢蹬地發力,上肢向前上方依次伸展,將全身各部位肌肉力量最后積聚于手腕和手指部位,以手指的彈壓動作最后使球從中指和食指的指端將球撥出。
4.4.5 控制球的旋轉
球的旋轉指投籃隊員使球在空中飛行時產生的各種規律性旋轉狀態。球的不同旋轉方向和速度取決于手指的最后用力。球在空中的正確旋轉能減輕向前的沖力和空氣阻力,使球沿正確方向均勻柔和地飛行。罰籃時球的旋轉應是后旋,它不僅能保持適宜的飛行弧線獲得較為理想的入籃角,而且,在正面碰板或觸及籃圈后沿時有利于向下反彈落入籃圈,以及投空心球。通過訓練控制,保持投籃的隨球動作和手形,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正確掌握球的旋轉,提高罰籃命中率。
4.4.6 控制球的飛行弧線
球的飛行弧線是指球離手在空間飛行時形成的1條運動軌跡即拋物線。人們習慣將投籃弧線分為高、中、低3種,而中等投籃弧線是最理想的[3]。罰籃是在確定的距離、相同的位置、無任何人的妨礙、無防守狀態下的投籃,由此導致目標控制訓練的建立,即出手的速度、角度和高度。出手角度主要依靠手指最后作用于球體力的方向和作用點來調節,球的出手角度控制在70°左右。罰籃過程中球的出手速度可以根據個人的習慣來選擇,要求身體各部位的綜合肌力經過手腕和手指的調節而使球離手進入空間飛行,保持合理的出手角度并與特定的出手速度相配合,才能使球沿著理想的弧線而落入籃圈。
4.5 效果檢驗與反饋
訓練效果的檢驗以目標為標準,以信息反饋為依據。通常采用定量的方法進行評價,即命中率。在具體的教學與訓練過程中通過不同形式的訓練內容并結合具體的多種訓練方法,經過一定學時(大約20~30學時)的控制訓練,最后進行效果檢驗。通過效果檢驗(罰籃命中率)掌握系統各環節的訓練水平,再將其評價信息反饋回控制系統進行糾偏調控。根據反饋的信息選擇最優化的控制環節,促使訓練目標各個環節的發展水平在每個訓練周期都朝系統控制的預定方向轉化。
1)罰籃技術程序控制教學訓練過程中要遵循閉環控制系統原則、運動技能形成規律原則和滲透性原則。
2)根據系統進化原理確定將罰籃技術訓練總系統劃分為3級子系統,即:投籃方式、訓練內容和訓練方法。
3)通過罰籃技術程序控制訓練模式的建立,幫助廣大教師運用科學化的訓練理念,提高罰籃技術教學訓練效果,推動籃球運動訓練理論創新發展。
[1] 楊斌.軟科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14.
[2] 陶成.獲得籃球運動技能階段模型和影響績效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7.
[3]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籃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66.
[4] 張忠秋等.籃球心理訓練[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50.
[5] 范堯,周殿學,姜立嘉.籃球單手肩上投籃出手動作手部整理用力原理的探討[J].體育教學,2011(3):70-71.
[6] 朱鐵峰,趙微微.籃球技術教學訓練程序控制的研究與實施[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4(4):52.
[7] 王恩泉.籃球運動員罰籃注視點的實驗研究與幾何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1(1):130-132.
[8] 李高洋.從NBA質量看暗示訓練對提高罰籃命中率的作用及其運用[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1):47-48.
Exploration on Theoretical Mode of Process Control Training of Basketball Penalty Shot Technique Teaching System
FAN Y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basketball penalty shot technique is a complete systematic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penalty shot technique teaching and training results in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basketball trainers, adopting methods of expert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this thesis studies theoretical mode of process control training of basketball penalty shot technique teaching system.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raining process control system of penalty shot technique comprises shot form, training content and method. On the premise of following principles of process control training, penalty shooting average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training mode.
basketball penalty shot technique; process control; control training theory; theoretical mode
G841
A
1004-7662(2014 )03-0058-04
2014-02-26
范堯,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籃球運動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