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烏克蘭特派記者 劉 暢1917年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的時候,東部城市哈爾科夫曾是共和國首都,直至1934年遷至基輔。比起基輔,今天的哈爾科夫顯然充滿更濃郁的蘇聯情調。老城的中央廣場占地11萬平方米,廣場上仍矗立著上世紀20年代建的列寧雕像。 在局勢緊張的近兩個月里,作為東部第一大城市的哈爾科夫,街頭較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要平靜得多。在哈爾科夫城區,《環球時報》記者沒看到穿黑色夾克的蒙面武裝分子,也沒看到一處路障。20日復活節,哈爾科夫的一些親俄民眾來到中央廣場集會。45歲的斯克夫莉娜揮舞著一面俄羅斯國旗告訴記者,3月初開始,每周日他們都在這里集會。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胸前也別著代表蘇聯近衛軍卓越功勛的橙黑雙色絲帶,但這些親俄民眾只是喊喊口號。“我不支持東部獨立。”斯克夫莉娜說,“現在的烏臨時政府是美國的傀儡,而烏克蘭“不擔心政治上被控制嗎?”記者問她。“那又怎樣,烏克蘭和俄羅斯本來是一家。”斯克夫莉娜身邊,有人拉起一條橫幅,上面寫著“蘇聯,我們的故土”。 在廣場上,記者結識了85歲的庫洛夫肖娃。她曾是一名畫家,但很久不作畫了,因為再也找不到蘇聯時的情懷。那個年代,她畫的列寧肖像曾懸掛在廣場中央,她還描繪過健壯的產業工人和系紅領巾的少年。“我始終相信共產主義,那個時代你能憑借努力有所成就。”庫洛夫肖娃向記者敘述著美好的青春記憶。之后,她打發孫女卡琳娜去買一種甜膩的人造奶油蛋糕,讓記者嘗嘗。卡琳娜轉頭一撇嘴對記者說:“那是蘇聯點心,根本不好吃。她只是太懷舊。” 在頓涅茨克被親俄武裝占領的政府大樓附近,記者看到許多滿鬢霜華的老人,坐在硬木板凳上一整天,表明對親俄武裝和加入俄羅斯的堅定支持。他們憶起蘇聯經常激動得熱淚盈眶。頓涅茨克當地記者奧列格說:“對這些爺爺奶奶而言,加入俄羅斯就是回到了蘇聯。”▲
環球時報201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