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聞君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試論體育教學中的“教什么”與“怎么教”
盧聞君
(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采用文獻資料法、分析比較等研究方法,探討如何整體實現體育課程目標,需要研究目標引領下的教學內容,深入探尋內容背后的育人功能和多種教育價值,思考“教什么”,還要研究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整體實現的途徑與方法,思考“怎么教”。研究表明:“理解、掌握、會運用”應當成為“教什么”的主要構成內容,實現學生由“工具性理解”到“關系性理解”的轉換;“怎么教”,要依據場地、設施、器材和天氣變化等客觀條件,也要發揮體育教師主觀能動性、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組合編集內容和選擇教法運用,既是知識與技術技能傳授的媒介與范例,也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促使生理、心理發展和人格建構、完善的工具與手段。
體育教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在課程性質中明確“強調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強調以體育與健康學習……整合并體現體育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過程與方法等多種價值”[1]。由此,體育課程目標是衡量學生發展身體、獲得良好的體育教育的重要指標。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分析對比法等研究方法,探討如何整體實現體育課程目標,既要研究目標引領的體育教材以及其內容背后的育人功能和多種價值,思考“教什么”的問題,還要精心設計和選擇有利于體育教學目標整體實現的途徑與方法,思考“怎么教”的問題。
“教什么”是教師準備在課堂上做哪些事,并為此付出努力,使學生將得到怎樣的發展,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訴求,是進行體育教學預設時首先要考慮的,即:目標引領內容,體育教學目標是指導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重要依據之一,只有明確為什么而教,才能知道應該教什么。體育學科特性形成體育教學目標與內容選擇上的特殊性,也是不可忽視的,如:從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邏輯關系看,體育教學內容中各運動項目間的學習關聯性不強,究其原因主要有:1)體育學科的多元文化性,構成不同目標系統的運動項目,使得體育內容呈現一個五彩繽紛的運動項目群;2)從運動技能來看,許多運動項目之間的平行關系,是先學習籃球還是先學習排球等,他們的互為基礎性并不明顯;3)目前的入(升)學大多沒有統一要求參加體育考試,因此來自于外部的順序性也不清晰。另外,體育學科具有“一項多標”(一個運動項目可以用來達到多種教學目標)和“一標多項”(為實現某個教學目標可以有多個項目選擇)等特點[2]。因此,體育學科內容具有很大的靈活性,體育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如果缺乏正確的理論,容易形成隨意性。
1.1 以知識技能為價值取向思考“教什么”
1.1.1 把抽象的運動技術變成具體、有序的教學內容 如何把一個相對抽象的運動技術要領、要點、概念等變成具體、有序、可操作的體育教學內容?
1)要對該運動技術的“學理”進行分析,即達到什么程度是該動作技術“會”了。一些動作的“會”比較好判斷,如游泳、滑冰、騎自行車等,但有一些動作的“會”則不容易斷定,如打球、踢球、跨越障礙等。由此,體育教師需要根據一些運動技術的特點,結合教學時數和教學條件等實際,定出該運動技術“會”的到達點,使課堂教學內容選擇在廣度(范圍)和深度(難度)以及目標確立上能“有的放矢”;2)體育教師要從運動技術所規定的“會”上“反推”出應該教的技術內容,由易到難,由原地、徒手到行進中、器械上,由單一到組合,由基礎到提高,漸近地排列各項內容,形成一個運動技術教學內容系統鏈,并能體現“適宜的技術難度”,在經過體育課“教會”后,能在知識與技術層面上幫助學生達到某個新高度。那么什么是動作技術的難易、適度呢?毛振明先生認為,“適宜的技術難度”是由“應該學會的新技術性質”、“教學條件的可能性”和“學生的身體素質”3個因素所組成的交匯點[2]。由此,體育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內容“適宜的技術難度”,無論從教學效果與時間,還是課堂行為與狀態,都會體現出一定的特征(表1),在對照、對比中找出原因不斷改進,逐步掌握有效進行技術教學的理論與規律。

表1 適宜與不適宜動作技術難度特征比較
1.1.2 把運動負荷偏小或相對簡單的技術變成與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教學內容 運動技術的學練既有賴于一定的運動素質,同時又能促進學生身體的發展。當今,學校體育肩負著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的重任,因此不能忽視運動技術教學對學生身體鍛煉的作用。如通過把某項運動技術進行“運動負荷的教材加工”,特別是一些運動負荷偏小的“輕體育運動項目(如太極拳、瑜伽術、乒乓球等)”和一些以某個身體部位活動為主的相對簡單的運動技術 (如跑、跳、投等動作),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組合編集,把某項運動技術變成與學生身體鍛煉相結合,與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相一致的教學內容,促使運動技能和運動素質改善與提高的雙豐收[3]。
由此,以知識技能為價值取向思考“教什么”,體現了體育教育的生理改造功能與價值。如果僅以此考慮“教什么”,體育教材的豐富意蘊和文化之內涵就被簡化或被窄化了,那么,體育教學也只是“去情境”、“去過程”的身體操練或技術習練而已了。
1.2 以文化育人為價值取向思考“教什么”
1.2.1 把多樣化的運動技術變為集體教育的教學內容 體育課是一個集體學習的過程,運動技術教學又是圍繞在集體交流、集體思考和集體行動中進行的,其中蘊涵著許多集體教育的因素,體育教師要把這些集體學習和集體教育的因素加以教材化,即通過“集體教育因素的教材加工”工作,使集體教育的內容滲透于運動技術教學之中。如通過游戲、球類、操練等進行集體意識和良好集體行為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體會在集體氛圍下的高質量與溫暖的學習,在集體教育中規范自己的體育行為等。
1.2.2 把單調的運動技術變成讓學生體驗快樂與成功的教學內容 運動技術教學在伴隨著學生“懂”、“會”、“樂”的多種體驗中,使學生獲得良好的運動體驗,是體育課中學生獲得自信、取得成功、享受運動樂趣的重要途徑和源泉,但學生參與體育尤其是運動技術的學練,是需要努力、拚搏、忍耐和吃苦的。因此,體育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如研究教材的樂趣因素、研究學生成功學習的路徑等,把運動技術有意識地改造成能通過不斷努力、不斷進步而獲得最終成功的教學內容,成為越學越樂學的快樂體育教學內容。
1.2.3 把單一的運動技術變成促使學生積極思考的教學內容 運動技術一般是操作性的知識,但其中也伴隨著許多需要理解的記憶性知識和需要認知的原理,如學生終身體育鍛煉需要的知識和原理。對這些知識的傳授,體育教師首先是要把一些運動技術內容進行“知識和原理性的教材加工”,即把他們提煉出來后,再結合運動技術教學,促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邊練邊想,邊實踐邊思考,在掌握運動技能中獲得認知知識。
由此,以文化育人為價值取向思考“教什么”最根本的是對體育學科本質的把握和領悟。體育教學中,某一運動項目,既有其自身的運動規律,又有其隱藏在背后的其它屬性;不僅是對運動技術原理、方法的理解、掌握,還有對運動精神、文化的感悟和體驗等。
綜上,體育教學訴求“教什么”定位在使學生通過經歷“是什么—為什么是—怎么用”的研究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從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來看,有“工具性理解”和“關系性理解”2種模式,工具性理解是“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為什么是”;關系性理解是對內容本質的把握,“不僅知道做什么,而且知道為什么這么做”。從學生上課前對知識技術的“能”與“會”來看,大都是屬于工具性理解,如何通過體育教學,實現學生由“工具性理解”到“關系性理解”的轉換,“理解、掌握、會運用”應當成為“教什么”的主要構成內容。
“怎么教”是體育教師要考慮在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所做出的思考并選擇相應的教學路徑,反映了體育教師對教學路徑和教法手段的合理把握和正確選擇。為了整體實現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教師不僅要思考“教什么”的問題,還要對“怎么教”做出精心策劃與設計;既要符合不同內容的教學規律,又要遵循不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兼顧身心發展的特殊性。
2.1 基于學生特點和發展思考“怎么教” 學生身心發展既表現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又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所以,在選擇或創新教法、學法時,體育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變化教學方法(表2)。

表2 根據學生情況變化的教學方法(小學跳遠為例)
2.1.1 面向全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潘紹偉先生認為,《課標》不是沒有標準,沒有要求,也不是教師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更不是學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而是以學生最終的學習結果制約、指導內容的選擇與創編,并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從“運動為本”轉變到“以學生發展為本”,從“教教材”轉變到“用教材教”的軌道上來。只有這樣,體育與健康課程才能真正成為學校體育“育人”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既育體又育人的目標。
由此,體育教學方法與路徑的選擇,首先應充分體現課程目標的育體與育人的有機結合,有利于促進學生體育與健康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目標的實現,發揮體育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體育與健康的學練過程不僅是身體鍛煉、提高體能的過程,也是陶冶情操、鍛煉意志、感受人生的過程。基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思考“怎么教”,才能使學生真正融入體育與健康的學練中去,為其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礎。
2.1.2 關注不同水平學生身心發展 根據《課標》選擇教學方法建議,體育教師“應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不同教學內容的教學規律與要求,進行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法與學法創新,調動學生體育健康學習的積極性”[4]。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它的適用性,而不同年齡和水平的學生又具有差異性,因此體育教師選擇教學方法需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如,小學階段是學生掌握基本運動能力、形成體育興趣與愛好的關鍵時期,也是終身體育形成的基礎階段,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對學生今后體育與健康的學習產生深遠影響。但處于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基礎不一樣,所以體育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就要考慮他們的基礎水平,同時如果學生已經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能及其結構方式時,還要注意對學生學習新的體育知識與技能的遷移作用和影響。另外,在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還需要了解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斷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成功。如,當學生第1次越過了跳箱時,當學生成功地保護了同學使其免于受傷時,當一向膽小的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勇敢(優柔寡斷的表現出果斷、自制力較差的表現出自制性、缺乏堅持精神的表現出堅毅性等)時,當一向執拗、傲慢的學生表現出尊重對手、服從裁決的良好體育道德時,當一貫羞怯內向的學生敢于在同學面前大膽展示剛學會的動作時……這個時候,教師應為他豎起大拇指或投以一個稱許的目光,或者和同學們一起為他而鼓掌,通過這樣的表揚、肯定、贊許、鼓勵等方式,可以成為促使學生消極行為發生轉變的契機和不斷努力學習的動力。
2.2 發端于“教什么”、“為什么教”,思考“怎么教” 目標引領內容,內容決定形式。“怎么教”取決于“教什么”和“為什么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變化影響教學方法的選用。
1)教學目標的變化。尤其是當教學目標有了重大改變時,即使是相同的教材,學生和教學條件也相同,教學方法也必然會有所變化[5]。例如,某校體育教師進行球類教學,雖然教材、學生、學校條件等沒有變化,但當教學目標有所變化時,需要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做出相應的調整(表3);
2)教學內容的變化。不僅是各個運動項目由于自身特征而形成各自的教學方法(如體操教學法、籃球教學法等),而且,因為各運動項目在技術難度、集體性質、危險性、趣味性等運動特征上也是各不相同,這些內容特征的不同形成了相應教學方法的變化(表4)。

表3 根據教學目標變化的教學方法(以籃球教學為例)

表4 根據教學內容特征變化的教學方法
2.3 立足于教學現實思考“怎么教” 教學的物質條件(場地設施器材)、氣候條件(酷暑嚴寒雨雪)和教學氛圍等是開展體育教學,思考“怎么教”的物質保障和基本條件。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教學實際條件不能滿足是時,不僅影響教學方法,而且影響教學內容的選用(如遇上雨雪天沒有室內練習館原來的教學內容就需要做出調整或更換)。因此,體育教師應立足于教學現實條件,在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中思考“怎么教”。
根據《課標》,體育教師“應創設民主、和諧的體育教學情境,有效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與傳授式教學等方法,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通過體驗、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獲得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開展富有個性的學習,不斷豐富體育活動經驗,學會體育學習和鍛煉”[1]。這是課程標準對教學情境創設和新型體育教學方法運用的基本要求。
如: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對于學習氣氛的營造非常重要,尤其體現在運動參與、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等學習方面。那么,體育教師應如何創設民主、和諧、積極向上的教學環境實現教學目標呢?以郭巍的“體驗探究學習跪跳起”為例,在“留出一個空間自己去尋找,留出一個問題自己去體驗”的倡導下,1)啟發學生—如怎樣才能跳得更高;2)開拓學生思維—分組進行體驗與探究,如運用跪撐收腹提膝,由低向高處跳、觸碰目標、跪跳遠等身體練習;3)解決本次課的重點—引導學生在學練中的“壓墊、擺臂、展髖的協調配合”;4)突破難點——強調“收腹提膝向上快速收腿的時機”;5)嘗試完整動作—運用小組合作、友伴組合、互幫互助等方式嘗試跪跳起。當全班40%以上的學生第1次課就完成了跪跳起動作時,學生們興奮地說:“奇怪!不知不覺咋就跳起來了呢?”[6]
由此,“怎么教”既受到場地、設施、器材和天氣變化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同時也需要體育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體育教師研究教學,實現課程目標,在組合編集內容和選擇教法運用上,既是知識與技術技能傳授的媒介與范例,也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促使學生生理、心理發展和人格建構、完善的工具與手段。
[1]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8,144.
[2] 毛振明.好的體育課的核心是好教材[J].體育教學,2007(3):49.
[3] 盧 聞 君.體 育 課 教 學 內 容 選 擇 的 思 考[J].運動,2011(7):54.
[4] 潘紹偉.如何正確認識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J].中國學校體育,2013(1):18.
[5] 毛振明.好的體育課必須是教法選用得當[J].體育教學,2007(6):47.
[6] 郭 巍.用 好 教 材 教 會 鍛 煉[J].中 國 學 校 體育,2013(3):69.
Discussion on "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LU Wen-j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Science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thesis discusses how to realiz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bjective as a whole.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we not only need to research teaching content under guidance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 explor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various educational value behind teaching content, think "what to teach", also need to study approach and method benef i t to overall achiev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bjective, think "how to teach". Research shows: "understand, master and utilization" should be main composition of "what to teach", so as to realize students' transition from "instrumental understanding" to "relational understanding". "How to teach" should be according to objective conditions like location, facility, equipment and weather, also need to exert teachers' subjective initiative to create effective teaching condition. Content combination and optional teaching application are not only medium and sample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teaching, but also tools and means of guiding student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physical,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person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eaching objectiv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G807.01
A
1004-7662(2014 )07-0044-05
2014-07-03
盧聞君,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