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冬,張慶武
(1.嘉應學院體育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2.安徽中醫藥大學體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8)
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研究
夏 冬1,張慶武2
(1.嘉應學院體育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2.安徽中醫藥大學體育部,安徽 合肥 230038)
采用文獻資料法、歸納演繹法對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進行研究。研究認為:以項群理論為基礎,可以將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劃分為評分類、命中類、得分類、致勝類、測量類等5類課程。在對學生進行5類課程學習評價的過程中,應立足各項群項目評價內容的自身特點,注重綜合性評價和學生進步幅度評價。此外,在注重評價形式、內容和評價主體多元化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基礎上,應加強評價的內容、形式與學生專業特點的有機結合。
體育實踐課程;體育學習評價;普通高校
1.1 研究對象 以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的學習內容與評價策略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CNKI等中文期刊網檢索工具以“高校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等為檢索詞查詢有關文獻資料70余篇,并參閱了《運動訓練學》、《項群訓練理論的創立與發展1983-2013》、《學生體育學習論》等相關書籍,為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2.2 歸納演繹法 根據項群理論對運動項目進行不同分類,將高校體育實踐課程的評價策略進行概括,進而得出不同項群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一般性和共同性規律,借以提出高校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具體策略。
2.1 普通高校體育類課程內容與體育實踐課程的項群分類 根據從群等2006年編著的《大學體育(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普通高校的體育課程分成體育理論與體育實踐2個組成部分[2],其課程章節及涵蓋的內容如表1所示。根據田麥久教授主編的《運動訓練學》中有關項群理論知識,可以將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分為評分類、命中類等5類課程(見表2)。
田麥久教授主編的《運動訓練學》中對有關項群訓練理論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按照項群理論與運動成績評定方法對運動項目分類的標準,可以將普通高校體育課程的體育實踐章節的內容進行如下劃分[3](見表2)。
2.2 普通高校評分類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 依照項群理論對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的分類,評分類體育課程包括:太極拳、太極劍、木蘭拳、女子防身術、健美、舞蹈、瑜伽等項目。評分類項目的評價特點是按照項目的競賽規則或具體的評分辦法,對表演者、參賽者或被考核對象完成動作或套路的難易程度和整體質量給予相應的得分[3]。以評分類項目—健美操為例探討評分類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
2.2.1 運動技能、體育知識理解與掌握評價策略 健美操實踐課程的考核與評定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創新能力。評價的重點應側重于學生對已學或已掌握的有關健美操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技術技能的整合、創編以及技術動作的合理運用能力。除此以外,結合評分類項目自身的特點,健美操課程評價也可以通過學生互教互學、自編組合健身方法與表演展示、比賽或競賽的方法進行學習評定。在評價過程中將評定內容的1項確定為規定動作,其它為學生自己結合所學的運動技能和知識進行動作創編。創編形式以小組成員合作創編為主,人數視班級情況而定。學期末由任課教師和部分學生組成多個考評小組,對學生的規定動作和創編動作及考評時的完成動作的技術、技藝和表現力等進行考評。評價得出的結果,再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創編動作的理論知識運用程度、創新程度等進行綜合,從而得出學生的最終成績[4]。
2.2.2 運動參與及情感和行為態度評價策略 評分類項目運動參與的評價不能脫離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課堂表現(學習的態度;練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注意力的集中程度等),這一評價來源于任課教師和學習小組的負責人。此外,分組學習和練習時,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評價也是重要的評價來源。在健美操課程學習評價過程中,課內參與主要考察出勤率和上課的表現(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小組成員積極互動);課外參與主要考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次數和出勤情況,參與的體育活動是否延伸到課外、校外、社區等。此外,對學生運動參與的考察可以通過學生在創編練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個人在分組學習過程中所要承擔具體任務的執行和完成情況、組織與參與小型比賽情況、在活動中展示自我以及自信心表現方面來評價。此外,在進行學生運動參與評價的同時,也可以結合教師教學中的觀察與記錄和學生自評、互評等形式對學生情感和行為態度進行評價。

表1 普通高校體育類課程組成及內容
2.3 命中類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 依照項群理論對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的分類,命中類體育課程包括:籃球、足球、手球等項目。命中類項目是按照項目規則和比賽辦法,在符合項目規則和技術規范要求的情況下,以命中特定目標而力求取勝的項目[3]。籃球課程作為命中類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策略的研究實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表2 依據項群理論對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的具體分類
2.3.1 運動技能、體育知識理解與掌握評價策略 結合命中類項目自身的特點,以小組練習、小型比賽為主,讓學生互教互學、合作練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綜合體育能力,并以此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體育學習評價。以籃球課程為例,在籃球3對3測試比賽中,通過1~6編號觀察學生運球、傳球、投籃等技術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能正確地理解和說明提高投籃命中率的技術要素,借以考核學生籃球基本技能的掌握、運用技能的熟練程度和比賽中戰術運用、比賽風格及意志品質等。同時,在運動技能的評價過程中,根據學生將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發揮的具體水平進行體育知識與掌握的評價,如學生對籃球規則的熟悉程度、比賽場地規格等認知情況。此外,還可以采用達成度(形成性)評價的形式,對學生各個階段(各個單元)的學習情況填寫相應的考核量表進行評價。
2.3.2 運動參與及情感和行為態度評價策略 命中類項目運動參與的評價可以在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下,以小組比賽的形式,在課內外進行。對學生的評價除了結合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自評,還可以在教師指導和監督下,在小組成員間進行互評。例如籃球項目情感領域評價,在沒有裁判的條件下,自己犯規能自我申告。在教學比賽中,能排除技能和性別的差別,合理分組,共同練習。在練習和教學比賽中能對后進的同學給予積極的幫助,盡管教師沒有指示,也能自動組織好練習,使每個學生練習機會均等。學習態度和情感等指標主要還是依靠教師的課程觀察和考勤記錄來進行,練習和教學比賽時的行為與表現等可以通過小組負責人和隊友的互評來進行評價[5]。
2.4 得分類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 依照項群理論對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的分類,得分類體育課程包括: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地擲球、臺球等項目。得分類項目主要以局(盤)形式進行比賽,判定勝負的方法是以一方得分數達到規則規定的數目即為獲勝。得分的途徑包括本方運動員進攻直接命中得分,也包括對方因為技戰術的失誤而造成的“間接得分”[3]。以排球、乒乓球和網球為例對得分類課程學習評價策略進行研究。
2.4.1 運動技能、體育知識理解與掌握評價策略 排球、乒乓球和網球等得分類課程的基本技術技能評定可以采用進步度與達成度的形式進行評定。其中,技術(基本技術、組合技術、比賽水平)由教師進行評定,例如乒乓球的正手、反手推擋球以及單打、雙打、團體教學賽與測試賽[6],網球的底線正反手移動擊球、單打或雙打比賽等[7]。進步幅度(比賽與技術進步幅度評分)可以由學生自己進行評定。理論知識(運動項目的概述、裁判法與規則、運動技術原理、運動技術實踐)等可以采用作業、論文或理論試題的形式進行考核。
2.4.2 運動參與及情感和行為態度的評價策略 大多數得分類體育課程的運動參與及情感和行為態度評價的內容包括:課堂出勤、參與學習情況、合作精神與人際關系、意志力與自我控制等。通常情況下,普通高校乒乓球、網球課程學習評價過程中,運動參與的評價指標中的課堂參與(考勤、課堂表現、學習積極性)指標一般由任課教師進行評定;合作品質(同學間的溝通、互助和比賽中的協作、紀律性與誠信度)和運動習慣(課后鍛煉的自覺性)由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6-7]。
2.5 制勝類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 普通高校制勝類體育課程內容包括散打、跆拳道等。制勝類項目判定勝負是通過運動員取得絕對勝利結束比賽來判定。如果沒有出現運動員取得絕對勝利而結束比賽時,則需要按照運動員比賽中命中得分的情況來判定勝負。制勝類課程的評價內容包括空擊技術、擊靶技術、條件實戰、實戰、理論、身體素質等。以散打和跆拳道為例進行制勝類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研究。
2.5.1 運動技能、體育知識理解與掌握評價策略 對于制勝類課程的運動技能評價可以將所學的動作分為若干組,讓學生將組內有一定聯系的技術動作(例如將散打中的手法、踢腿、摔法或跆拳道中手法、踢法)進行技戰術組合,考核時讓學生進行組合技術動作的展示、實戰練習或條件實戰等形式,以動作的質量、創編的新穎程度和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對于理論內容考核的形式可以采用筆試(試卷、論文、作業)、抽簽問答(技術動作要領)或是知識競賽(散打、跆拳道的概述、規則、技術動作要領、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國內外賽事等)的方式進行。
2.5.2 運動參與及情感和行為態度評價策略 對于制勝類課程的運動參與和行為態度的評價可以采用診斷性評價方法。例如,結合以往學生運動參與和行為態度表現情況,查閱有關評價的相關指標制定出1個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在對學生的課堂出勤情況,練習和對抗性教學比賽時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同伴的配合和與對手對抗時的臨場表現等指標進行量化考核。對于制勝類課程的心理健康指標,可以通過建立觀察記錄表和制定心理健康評價量表的形式進行。通過教師、小組成員間的互評對學生的情緒調節、意志品質等指標進行評定[8]。
2.6 測量類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 依照項群理論對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的分類,測量類課程包括:游泳、定向運動、龍舟等項目。以定向運動為例,對測量類課程學習評價的策略進行研究。
2.6.1 運動技能、知識理解與掌握評價策略 結合測量類項目自身特點,由學生在幾個規定動作中自選其中1項作為運動技能考評內容,并對學生的體能發展狀況進行評價。例如,“尋找點標正確率”、“達標成績”這2項指標是判斷學生掌握定向運動技能與否的重要依據[9]。測量類項目運動技能、知識理解與掌握的評價,強調拓寬學生已經理解或掌握的理論知識,并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有機結合。針對理論知識的考核可以采用學生自己設計比賽路線、場地和比賽規則的形式進行[10]。
2.6.2 運動參與及情感和行為態度評價策略 定向運動項目包括個人項目和團體項目等多種形式。在定向運動團體項目中,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可以充分得以發揮。這個指標也是以定向運動項目為代表的測量類課程對學生課程學習評價的主要依據。與其他類課程基本相同,對學生運動參與的評價同樣要依托課堂出勤以及學習和教學比賽過程中學生的具體表現來進行[8]。因此,測量類項目學習評價運動參與的程度主要評價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內外活動,是否投入極大的熱情,在活動中能否單獨解決所遇到的困難。評價可以在教師指導與監督下進行班級學生的互評,學生自評并結合教師評價進行綜合性評價。
3.1 結論 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易于定量評價的內容(如對身體素質、技能的評價),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的定性評價(如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能力、學習和練習時的行為表現和情感態度的描述等)。以項群理論為基礎,可以將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劃分為評分類、命中類、得分類、致勝類、測量類等5類課程。對不同類別的運動項目采用不同的學習評價策略。
3.2 建議 在進行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的學習評價時,應結合各類課程的具體特點。在評價內容和方法上強調以促進學生身體、心理的健康和社會的適應等綜合能力為出發點。在著重強調學生成績評價的同時,注重對基礎差、起點低的學生予以進步幅度評價,進而體現課程學習評價的激勵作用。與此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在課程學習評價過程中建立教師、學生、小組參與的多元的、民主性的評價主體。在進行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評價過程中,應在廣泛爭求學生對課程學習掌握情況和評價反饋信息的基礎上來制定和調整評價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普通高校體育實踐課程學習評價與其他層次的學習評價略有不同,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應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點和運動特長進行選項考試(自選1項運動技能)。在評價課程基本內容的同時,更多的是強調將學生的運動技能與其所學專業相結合,樹立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養成終身體育習慣。
[1] 教育部教體藝〔2002〕13號.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2.
[2] 從群,趙毅華,鄧家平.大學體育(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9-460.
[4] 俞愛玲.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的創新[J].體育學刊,2002, 9(2):77-79.
[5] 郭英,許硯田.普通高校體育課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110-112.
[6] 王建文.普通高校乒乓球課新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12):84-87.
[7] 黃波.高校網球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的實驗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1552-1554.
[8] 曾慶國.廣東高校跆拳道選項課的教學改革[J].體育學刊,2002, 9(4):81-83.
[9] 張良,趙春英,任麗敏.高校大學生定向運動課程設置需求分析—以天津財經大學和天津體育學院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33(9):102-104.
[10] 潘雯雯,于可紅.關于普通高校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的構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2):234-236.
Strategic Research on Learning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Practice Course
XIA Dong1, ZHANG Qing-wu2
(1.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15, Guangdong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8, Anhui China)
Adopt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inductive deduction, this thesis researches learning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sports practice course. Research shows: based on group event theory, university sports practice course can be divided into following fi ve categories, grading, targeting, scoring, winning and measuring. In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process in aforementioned five categories, evaluation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roup event should be based on to emphasize comprehensive and improvement range evaluation of student. Moreover, on the basis of taking evaluation format, content and multi-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subject as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valuation content, format and studen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intensif i ed.
sports practice course; sports learning evaluation; university
G807.0
A
1004-7662(2014 )07-0056-04
2014-06-24
夏冬,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