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林
尋找阿炳故居
—— 兼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文/張 林

1893年8月17日與1950年12月4日,兩個看似毫無關聯的時間,卻因為一個人的出現使二者相連成了永恒。一個人,他是誰?
華彥鈞,也許名字不算響亮,阿炳,你無論如何不應感到陌生,那首傳世之作 ——《二泉映月》卻切切實實感動了無數心地善良、富有正義感的人們。此曲正是上蒼賜予熱愛音樂的人們最好的禮物,也是對阿炳坎坷一生最好的詮釋。上述這兩個時間,正是因為阿炳——闡釋著《二泉映月》的天使的出現而緊緊相連,前一個時間誕生了這位民間音樂家,后一個時間卻讓后人為他的英年早逝連連扼腕嘆息。
短暫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不太平凡的出身,注定了阿炳的一生飄搖。私生子的身份,注定了他生來就失去了享受完整家庭幸福的權利,生母在哪?父親為誰?在阿炳二十幾歲之前都是未知(也許已知卻難以啟齒)之謎,直到其父—— 身為無錫市崇安寺雷尊殿當家道士的華清和去世前阿炳才徹底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關于阿炳的生平,許多音樂愛好者也許耳熟能詳,但有關其音樂活動在此仍有必要稍作梳理。幼年喪母,八歲入冠,十八歲時演奏技藝已經相當純熟?;仡欉@十年阿炳與音樂的關系,正是“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于我”,而“十年之后,我們是朋友”——阿炳真正成了無錫道教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演奏新星。父親去世后,子承父業,年僅22歲的阿炳繼任當家道士。后因無人管教,生活放蕩不羈,導致35歲時雙目因染病先后失明。40歲時,在寡婦董彩娣的陪同下每天身背胡琴、琵琶走街串巷,以賣藝為生。這時,認為阿炳將“走下神壇”—— 曾經的演奏新星、道觀主持從此一蹶不振應是人之常情,但認為其“泯然眾人矣”已經變得十分奢侈,因為阿炳是一個私生子、是一個吃喝嫖賭的青年、是一個瞎子、是一個乞丐,其身份、地位更在眾人之下。據說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幼年曾師從阿炳學習琵琶,但其父怕被阿炳帶壞轉而師從他人。阿炳,儼然成了反面教材,成了一個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惡人,但阿炳注定又不是平凡之人,倔強、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其“不走尋常路”,出身無法自己選擇,命運也許上天注定,但乞丐的命運,卻被賦予了音樂的靈魂。阿炳正是用音樂奏響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交響:他編唱揭露猥褻13歲丫頭的地主的罪惡之舉;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編唱揭露國民黨軍閥湯恩伯的罪行;留給了后人六首作品 :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不勝枚舉,但最能觸動人們靈魂深處的仍是那首被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認為“應該跪下來聽”的《二泉映月》。正是用音樂,阿炳完成了對自己坎坷一生的洗禮。
(未完待續)